时间:2012-04-27 | 来源:_青年油画家 陈孟孚 | 阅读:1751次
对西方古典油画大师作品的感触
_青年油画家 陈孟孚
欣赏大师们的艺术作品使人感触最深的有三个超常,所谓三个超常指的是:一是技巧上的超常;二是耐心和毅力的超常;三是思想领域和知识面的超常。
一 技巧上的超常
欣赏任何一件伟大的艺术作品,它所给人带来的不仅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美感,同时也为作品中所使用的技巧叹维观止,这些技巧所体现出来的并不只是手法上的谙熟,而是庞大的知识容量,它需要一个艺术家花掉大量的时间甚至是毕生的时间才能获得,并且在某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难度是一般画家很难承受的。
技巧指的是绘制一幅作品时所采用的各种技术和手法,包括对形体的塑造,结构的处理,色彩的使用,以及比例、透视、黑白、构图等一系列必需的制作工艺。这些手段和技能是任何一个学习绘画艺术的人都必须掌握的东西,掌握和运用这些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画家的艺术表现能力。因为它就象我们说话的语言一样,如果没有熟练的表述能力就不可能把自己所要说的内容表达清楚。因此我把作为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这些能力基本上分了三个层次,也是在造型技巧训练上的三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画家走向成熟的三个阶段。
(一) 对可见物象的模仿能力
在这里我所说的模仿,指的不是临摹,而是对可见事物的写生能力,换句话说就是用所学到的基本的造型手段和知识对大自然中形形色色实际形象在画面上的模仿能力和再现能力。它要求一个画家能够在画面上把可见的任何视觉现象——包括形状、结构、体积、空间、黑白、色彩和质感等所能看到的任何细节——都能够准确、标准、如实地近乎照相机般地一一再现出来,其真实程度甚至超过一般照相机所拍摄到的效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达到了作为画家的第一个层次。
为什么这样要求呢?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搞的是视觉艺术,所有的视觉形象都可能被作为我们说话的语言,它如同我们学写字一样,每种文字都有最标准的书写形式,最标准的文字也是表达内容、思想和情感最有效、最完善、最具效率的工具。我们所要掌握的这种语言工具的正确性和标准性,它有助于我们准确地反映和表达我们的思想和情感,不至于对欣赏这种语言的观众造成误导。而作为一个画家,解决一切可见的视觉现象那是一种天职,一种必须的工作。
其次,任何被我们所刻画的形象,在画家对它进行针对性的写生时,与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所草草接触到的一些同样的物象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到不是因为在写生时和不写生时这个物象本身发生了什么变化,而是由于写生时与仅仅靠观察所产生的心理上的感受大不相同。写生一个东西,就是用画笔来述说这个东西,就象用文字写说明文一样。画家要把这个东西说清楚,就需要把视觉能见的一切画得尽善尽美,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也就是要达到人们肉眼看到的那种样子。一个画家如果能够画到这种程度,他必然会对所刻画的这个形象理解和认识得更彻底更全面,如果往深里想,等他完成这个形象之后他会体会到上帝在创造这个形象时是多么得不容易,他本人也会认为——他实际上也象上帝那样把这个东西重新创造了一遍,其中的感触只有他自己才能明白,那也是一种特殊的心灵体会,一段心灵的历史。假如他只是平时的那种观察,或者仅仅限于视觉的观察,他所得到的仅仅是一种视像般的记忆,或者仅仅对它的其中一个特点有所了解,而不是全部的理解和体验,同时在他的形象思维中形不成一个完善的形象资料,这就必然会影响他将来的创作。
另外,这种训练实际上是一种磨练,特别是一种心理素质的磨练和技巧的磨练。它既能够使画家养成一种观察入微、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习惯,又能使画家在不断的写生训练中获得更多的造型技巧和熟练程度的补益。画家是通过视像来说话的,没有选择过这种语言的人们体会不到使用这种语言时的那种心态,也就是说刚刚拿起画笔的画家对表现直观的视觉形象是非常陌生的,他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尽管他曾经把一些有关的造型理论和技巧原理理解的十分透彻,一旦真的动起手来,即使他十分明白这般如此、如此这般地处理和用笔就能达到目的,也会被一股莫名其妙的抵抗心理搞得烦躁不安而无从下笔。实际上,自从一个人那起画笔开始就一直在与这种心理障碍做斗争,一直训练到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笔自如地表达形象时,这种心理障碍才会逐渐缓解。在这段时间里,这种心境是非常难熬的,因为它既枯燥乏味,又限制情感,因此多数画家会在这种心态下失去耐心和毅力,或者干脆得过且过、草草收笔。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心理帮助——指明这种心理上的种种反应是极为正常的——只要突破这个特殊阶段就会逐渐逐渐轻松起来和成熟起来,或者画家本人主动地调整心态,才能使这种训练继续下去。然而,不管是被动的心理帮助,还是主动的调整,一旦画家圆满完成了这么一种特殊的训练,他就一定对绘画这种特殊语言产生新的认识,也就能够自发地训练和调整心态,从而得到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完善。另一方面,画家在如实地反映任何一个可视物象时,总会不断地遇到难度,这些难度都是由于人们平时的视觉习惯造成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在观察一个东西时,往往获得的是这个东西的大概印象——只有那些比较突出的特点才能在短时间内形成记忆,而对那些构成这个东西的另外一些并不突出的部分特点就很容易造成忽略,只有在如实地写生中才能遇到这些被我们的视觉所忽略的部分。因此,画家每遇到一个难度,就会遇到一次技巧性训练,每突破一个难度,就会获得一种新的技巧,画的东西越多,碰到的难度就越多,碰到的难度越多,技巧掌握得越多。这样,久而久之,从量变达到质变,画家就会在造型技巧上越来越熟练,进而产生质的飞跃——使手法和技巧进入一种下意识的“无法”状态,就象成年人走路一样,走得多了就自然而然忘记了走路的姿势和技巧——只关心要做某些事,却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两条腿和两只脚在悄悄地、不知不觉地进行着相应的协调和配合。一个画家如果能在写生中做到了这一点,才算一个合格的画家,也完成了走向一个艺术家的第一个阶段。
(二) 默写能力
大量的写生使画家能够接触到无数的形象,每一个形象都能或多或少地在画家的心目中留下了记忆和印象,这些印象得益于对某些物象的第一个阶段那种全面细微的研究和真实耐心的描摹。它的作用并不仅仅是能够记下某一物象的某某构造或特点,也不仅仅是一种基本功的训练,其作用和意义远远超出了能够形成明确记忆的功能和简单的基本功训练的好处。更重要的是,它为我们的大脑积累了可以进行自我整理和自由加工的无数形象信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人的大脑对它所接受到的所有形象信息在整理和加工过程中是不受主观意识支配和左右的,它既能够把某些形象特点以记忆的方式在我们的主意识中储存下来,也能把另外一些通过非记忆的方式暗暗地埋藏起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下意识或潜意识。
也就是说,我们在认识一个形象时,有主意识和潜意识这两个脑子在同时工作。主意识能够把进入我们大脑中的全部形象资料通过我们的视觉接受下来,它就如同一所房子的外屋一样,进来的所有成员就在外屋中开始分工,一部分具有明确特点的部分和最容易辨认的部分被保留在这个外屋,被储存下来形成记忆,而另一部分则由潜意识来挑选。潜意识就如同这所房子的内屋一样,它会把它所需要的和喜欢接受的部分形象信息有选择地纳入内屋,并储存下来,而对那些不需要和不喜欢的部分就把它们排斥在外屋,这一部分既不被主意识接受,又得不到潜意识的接受,因此就自然而然地从我们的头脑中被抛弃或着被永远地忘记。主意识所纳入的东西,往往都能通过记忆回忆起来,因为那些部分都是比较明显的具有明确特点的成分,是通过理智和有意识的思考能够推敲和推理出来的部分,而进入潜意识那些部分,最具有隐藏性和不可测知性,是通过记忆思考所不能测知的部分,它们深深地潜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有在我们的视线偶然看到与这些部分的形态特点相近或相一致的情况下,它们才会突然被唤醒而跳出来,这些东西会给人一种莫名其妙和似曾相识的感觉。
默写,是一个画家走向艺术表现必需的一种训练手段。通过默写可以帮助画家把储存在大脑中的形象记忆和形象信息诱发出来,同时也能够把画家本人的个性展现出来,也是一个画家学会用视觉形象说话的开始。这个过程看起来很平常,但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也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训练。
曾经有过默写经历的画家大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通过写生画出来的一个苹果和靠默写画出来的一个苹果在视觉效果上有明显的差异,往往会感觉默写出来的那个苹果总要比写生出来的那个苹果看起来更有意思;具有同样写实水平的几个画家对同样一个苹果进行如实地写生,往往画出来的东西就象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虽说几个画面是由不同画家画出来,但它好象出自一个人的手,假如让他们都去默写曾经画过的那个苹果,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个曾经象是“出自一个人手笔”的苹果,在经过默写之后,突然间变得各具情态,形象各异,其中的妙趣使人难于言表。尽管它们看起来都是苹果,并且在结构和大型上都具有苹果的基本构造,但它们好象都被赋予了另外一些不同的内容。其中的原因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是,写生中的画家尊重于苹果的事实真相的表达。复杂的是,不同的画家在默写这个苹果时,所依据的是储存在主意识中的形象记忆和潜意识中的未知的形象信息——都是经过整理和被筛选过的形象信息——已不是关于这个苹果的全部真实的形象记录,而不同的画家,他们的审美趣味各不相同,导致主意识的记忆各有偏向,同时,每一位画家与生具来的潜意识,也与其他画家潜意识的选择取向有明显的差异,这就必然导致——尽管针对的是同样的一个物象,而最后默写出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然而,可喜的是,一个画家的个性就在这种默写过程中被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写生与默写是两个不同的造型过程,它们的区别是,写生所针对的是肉眼看到的形象,而默写则是塑造画家心目中的形象,如果一个画家能够完成从写生到默写的飞跃,离真正的艺术创作就不远了。
(三) 理想化的处理能力
模仿真实的自然,不需要自己的观点,它只是对上帝所创造的世界和自然万物的一种体会和理解。在如实的描摹和复制自然的过程中,画家对他周围世界的许多形象进行了多方面长期的考察,一系列踏踏实实的塑造活动和实践活动,使他能够把心灵中的无数形象以默写的方式再现在画面上。然而,与生具来的特殊的审美趣味和表现欲望,使任何一个达到这种熟练程度的画家决不满足于这样无休止的复制、模仿和再现工作,他总能发现被他默写出来的形象在某些方面不尽人意。他要使这些形象更完美,他要使它们更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理想的魅力,自此一种大胆而主观的设想和举动就在这一刻间开始萌动。
理想化的处理,是建立在一个画家的写实功力和默写能力的基础上的又一次新的尝试和飞跃。尽管画家所面对的是一个空白的画面,但它不同于一般的默写。默写是尽可能地追述某一形象的真实性和合理性,说白了就是一种“背诵”记忆的过程,也是用来检验画家对生活中的一些形象的熟悉程度和了解程度,还是处在一种对绘画语言的熟悉和掌握阶段,而理想化的处理则是画家根据平时的写生经验,和他对所熟悉形象的全面透彻的了解和认识基础上,对某一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某些突出的特点和最能给画家本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部分主观有意识的有目的的进行夸张和提炼的一种造型训练,也是把形象理想化的一种手段。具体的要求是,被理想化处理的形象,不能因为对其突出特点进行夸张和提炼,而导致这一形象失去属性,变成另外的一种东西,而应该使它的属性更加突出;在保持住其属性和特点更为突出的同时,画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把自己认为最美的一面或者最能展现这一形象美的一面进行大胆的夸张和提炼,使这一形象打破其原始的真实面貌,而赋予它更强的生命活力和人格化的魅力。
然而,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理想化的处理方式已不再是——仅仅反映形象本身,完全是画家纯粹的心灵中的构想,是简单的写生和默写所无法比拟的。它是画家第一次利用形象语言抒发情感和看法的开始,是学会用心灵说话的的开端。另一方面,值得重视的是,画家在构筑自己的形象时,是完全摆脱写生和默写方式的,尽管表面上与默写相似,但是它决不是平常的默写,而是着重于对美的挖掘和生命活力的情感性、思想性的追求,是在努力地用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受对生命着的事物和自然世界下定义。
二 耐心和毅力的超常
众所周知,任何一幅可以被称做大师级的艺术作品,除了具有不同凡响的美感和卓越的技巧以外,往往所体现出来的还有艺术家本人所持有的一种超乎寻常的耐心。此类作品就如同一座伟大的工程,一个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一个完美的宇宙空间。而这项宏伟工程的发明者、设计者和建造者都无可厚非地出自一人,其需要付出的精力和体力上的代价也往往使一般的画家望而却步,且无法想象。如果没有一种超乎寻常的耐心和毅力,完成这样的作品要比蹬天还难,就其需要的精神上的承受力是绝大多数艺术家难于忍受的。因此,把它作为衡量一个真正艺术大师的其中的一个标准,丝毫没有什么过错,也不伤艺术家们的尊严,甚至能够用它来发现和激励有这种潜力的艺术家,使他们不会长期被埋没在没人知道或不受重视的角落里,也使那些以大师自居的不称职的冒牌艺术家们露出真正面目来。同时,也能够教育正在成长中的艺术家们,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养成一种勤奋务实的进取态度和扎扎实实的致学精神,正确选择奋斗的方向。
耐心和毅力实际上是一种品德,也是一个合格艺术家应该具有的起码素质。几乎所有拥有这种品德和素质的艺术家都不会否认它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探索中的作用。历代伟大的艺术家和卓越工匠们的作品所体现出来的这种超常的品质使人难于忘怀,使人不得不认为——超乎寻常的耐心和毅力能够造就出的只有两种人——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或者一个伟大的工匠,除此之外,别无其他。
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取决于他对某件事情的关心程度和热爱程度。
举一个例子来说,比如有些人喜欢养小猫或小狗一类的宠物,如果他对他所饲养的宠物非常喜爱的话,他所表现出来的耐心有时常常使人难于理解,他会不惜时间和精力,对它的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给予精心的照料,有时候甚至照顾它比照顾自己还要周到。如果他并不是特别喜欢这个小动物,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有时候他会觉得它是一种累赘,既耗时间又耗精力,甚至有时候讨厌它,或者虐待它。这种情况有时也发生在我们画家身上,特别是对待自己所面对的形象的态度上。当然,这并不能说明能够象对待宠物那么一种态度——就表示一个画家有耐心或没有耐心这个问题那么简单。还有许许多多更为重要的因素值得探讨和深思。
耐心源自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社会与自然的理解。它涉及到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一般的关心和热爱并不能使一个人因此就有了我们所说的——那种超常的耐心和毅力。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艺术家的职业一贯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关于美的职业,几乎所有的人们把这种职业看得很崇高,很伟大,从事这种职业的艺术家也因此受到大多数人们的尊重。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艺术家是对人性美、生命美和自然美的传播者,也是真善美的倡导者,他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的美好愿望和最高理想;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也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或哲学家,他能够通过他的作品向人们揭示生命存在的意义,阐述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展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性和共存性,并以此来影响和推动人类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度;艺术家对社会的作用可以与一个教育家的作用相提并论,他们能够通过作品向公众实施教育、传播知识,达到塑造和完善人类灵魂的目的和作用。因此,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们,首先应该明白这种职业的性质和它所面临的任务,它需要艺术家具有多方面的和全方位的知识和修养。我时常认为,艺术是对生命的理解,是对生命力的最高表现,也是对生命的负责和对大自然的歌颂。这就需要一个艺术家能够与生命交心,能够同自然沟通灵魂,他必须具有一种超越世俗之上的爱心,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偏见的爱心,即博爱之心。作为一个画家,被你所刻画的任何一个形象都与我们同样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与我们人的存在是一样的正常和合理,并具有存在的道理。我们应该象尊重自己一样去尊重它们,象理解自己一样来理解它们,象对待自己一样去对待它们,消除你、我、他和它的偏见,打破人与物的界限,完全把它们当成可以与我们交心和说话的朋友来对待。当你进入这样一种心灵状态时,你就会觉得这个朋友身体上的一切构成部分都需要我们耐心地对待和呵护,它身上所有的痕迹都在给我们讲述一段生命的历史,述说它对生命的渴望。这就是对生命的理解,艺术的美也就是在这种推心置腹的理解过程中被展现出来,被自然而然地涌现在画面上,并与观赏你画面的人们产生沟通。画家就是自然界一切生命现象的代言人,不理解这种职业的性质,不懂得这种职业的崇高性和它要肩负的使命及责任,就不可能获得和拥有那种超乎寻常的耐心。
在评判一个艺术家的奋斗精神和探索精神时,常常把耐心和毅力放在一起来讨论。那是因为耐心和毅力是永远都不可分割的,它们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两种体现。耐心指的是艺术家在塑造和刻画某一形象时那种精神的专注和投入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心灵状态,而毅力正是在这种非常性的专注和投入的工作过程中艺术家所不自觉地付出的精神代价和肉体代价,应特别提醒的是,这种付出是忘我的——艺术家本人根本就没有感觉到这种付出的痛苦,也没有意识到那是一种忍受,反而却是实现和陶醉在自己的美妙理想的一种特殊的快乐,只有在旁观着和没有耐心的艺术家眼里,才能感觉到那种庞大而艰巨的工程所带来的痛苦和代价。我们曾经获悉,当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米盖朗基罗陶醉在上帝的世界里,并且看到他神圣的梦想在西斯厅教堂的天顶墙壁上渐渐展开和隐现时,那种心境是什么样子——那时的米盖朗基罗根本就没有意识到,他将永远的失去平常人们看信时那种正常舒适的动作和习惯,而不得不把信高高地举过头顶,以便他的眼睛能够看到信上的内容,甚至,在这一工程被迫完工时,它的靴子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跟脚上的皮肉连在了一起;伟大的印象派画家莫奈在高度失明的情况下,却创造出他梦寐以求的《睡莲》;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在极度失聪的情况下,却完成了著名的震撼世界的《命运》交响曲;而近代最优秀的艺术大师凡高,因为醉心于大自然的美丽和对生命的极端热爱,忘记了阿尔的太阳能够使任何一个正常的人神经崩溃。要说这些艺术家拥有一种超强的毅力,一点也不为过,要说那是一种醉生梦死的快乐,也并不显得离谱。然而,正是一种伟大的爱和对生命的理解,致使他们模糊和混淆了痛苦与快乐的界限,同时也造就了强者所独有的超常毅力。
三 思想领域和知识面的超常
世界上虽然没有任何一种自由的职业,但却有自由的思想。这方面好象在艺术家那里更合适一些,艺术家只要不想为任何人服务,他就完全可以自由地表现他所喜欢的任何一个主题和思想。然而,人类生存的共性又使得艺术家——尽管在那自由的思想空间里穿来梭去,却不可回避的是如何面对公众对艺术作品的需求。因此,一部分艺术家连同他的作品得到了公众的认可,而也有一部分艺术家却永远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被遗忘,甚至在断断的一瞬间就被公众抛弃。
艺术家有权自由地表达和表现任何一种思想,而大众也有权自由地选择和认可任何一件自己所喜欢的艺术作品。就是在这种自由的供需关系中,艺术家获得了广阔的表现空间。但是,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够在这种供需关系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也不是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够以自己的作品同大众建立一种默契的沟通和互动关系。造成这种状况的并不能完全怪罪于艺术家造型功力和技巧方面的缺陷,最重要的是艺术家本人的知识和修养的贫乏。
一般情况下,多数艺术家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面临一种危险——在着重于技巧和造型训练的过程中,往往会堕入以艺术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的狭小空间里,却忘记了——艺术只是一个人思想的方式和手段。艺术就好比一个思想家的文字一样,掌握一种文字的时间总要比一个人思想的时间有限的多,而绝大多数时间是用于思想。实际上,掌握绘画这种语言工具并不需要多长时间,最多不过十年八年,甚至三年五年或者更短的时间就可掌握,大可不必花掉一生的时间来研究一种工具。那些几乎用了一生时间和大量时间来研究一种工具的不应该是艺术家,而是材料和技巧专家所从事的工作。还有一部分艺术家,面对众多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和形式,却忘记了一个艺术家的身份,过多地陷入讨论艺术的是是非非之中,不惜时间和精力去参与艺术评论家的工作,或者参与艺术史学家的工作,这些活动都会在不同程度上使艺术家坠入陷境。当然,这并不是说艺术家就应该对艺术界的一切举动置之不理,或者完全把自己罩在一个孤陋寡闻的角落里,而是希望艺术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艺术是用来干什么的,我用艺术来做什么。
为了艺术家的工具而奋斗一生的艺术家,绝不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而优秀的艺术家是用他所学到的工具来表达思想和阐述知识的人。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师,一般都有自己一个庞大的思想系统和知识系统,他对生活的涉猎范围之广和对知识领域涉及面之大,是普通艺术家难于做到的。欣赏他们的作品,就好象在读一部哲学著作和思想家的日记一样,又好象是在读一部百科全书,其容量就如同一片汪洋浩瀚无边,我们很难想象这些巨人们到底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来观看世界,他们对人、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究竟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也很难想象一个人竟有多大的精力才能获得如此众多的知识。正是因为这些艺术家思想领域的广阔和他们所涉及的知识领域的广泛性,使得这些艺术家的作品能够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社会和不同地域的人们中间广泛传播,也使得他们的艺术总能够与不同层次和不同国界的人们进行沟通,并被绝大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
2011年4月10日
最新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