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夏艺术网 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艺术资料 > 对学习书法路径选择的认识

对学习书法路径选择的认识

时间:2012-12-12 | 来源:陈沫吾 | 阅读:1942次

对学习书法路径选择的认识 作者:陈沫吾 路径,其实就学习书法艺术而言,就是一种门路或办法。由于每个学习的人因缘各不同,故会有各种认识,也会有各种不同的路径供人们去选择。我们不论认定哪一条学习路径,也仅限于我自己的一种体会和认识,仅供参考。 一、由楷入手。 “楷”字的基本释义是法式、模范。如楷模、楷范、楷则、楷式。在古汉语中,其含义指法式、典范。如《礼记?儒行》中有“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的语句。 楷在书法艺术中,指的是一种书体。广义的楷书,是指一种书体的学习范本。狭义的楷书,是指唐楷。我在这儿所言的楷书,是指广义的楷书,即一种书体的学习范本。故学习楷书无疑是最重要的,从初学的角度也是最稳妥的。从篆、隶、魏碑、行、草入手也无不可,最大的问题是要根据人的综合素养来决定(如年龄、悟性、文化程度、学习目的和学习时间多寡等)。好高骛远、离易就难,往往会事倍功半,或误入迷途。首先是要选择符合自己心性的范本最为重要,不要选择自己不喜欢的。这儿我提醒大家,选择唐柳公权的书法范本入手最要小心,我认为碰不得,所谓其法度森严不假,但其笔势僵硬呆板,气局狭窄,过于挑剔,不适合作为入门选帖,然而当今的学员,至少有四分之一是经此入门,实在是误人子弟。其次是要由简入繁,讲求对笔法的逐步理解。比如选择学习隶书或篆书,从入门角度看,就比选择学习唐楷好,因为笔法简单,结构容易把握,紧接着再去深入到行草,最后可以学习魏晋楷书与唐楷。如果必须要从唐楷入门,也建议从颜真卿的麻姑仙坛碑或赵孟頫的胆巴碑入手叫为适宜。 宋元明清时代的古人为什么会形成先练唐楷的惯例呢?一是规范易认是毛笔书写的实用性需要;二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要应付仕途考试,必须要掌握规范实用的中楷、小楷技巧,而在当今,毛笔书写已经不是实用所需,而是艺术审美所需,故就大可不必。当然,从学篆隶入手易流入粗疏,从唐楷入手易犯拘谨呆板,这些问题都必须辩证地认识和把握。 二、摹临结合。 我们知道临摹历朝历代的名家法帖是学习书法的不二法门。通过临写我们可以学到历史积淀下来的形式美感和精神价值,使我们从无法到有法,又从有法到无法,从历史的一般法则过渡到自己的个别法则,最终实现继承基础上的创新。舍去临写,创作便成了空中楼阁,无生存立足的基础。   在多数人看来,临摹不过是对照着字帖来写,而实际上二者是有区别的。摹写,以透明纸蒙在字帖上,照着透出的字影描写;临写,即置字帖于旁模仿着写。很多人(尤其是成年人)只注重临帖,对摹帖却不屑一顾,认为那是小孩子才做的事。殊不知二法各有所长, 摹得其准确的结构布局;临得其神采意趣。故交互参用,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宋姜夔云:“临书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笔意;摹书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临书易进,摹书易忘,经意与不经意也。”可见摹有助于掌握字的间架结构,临有助于理解笔意笔势,尤其细节的变化,摹是一种拘谨的效仿,临是一种灵活的择取。二者结合,方能扬长避短。一般可采用先多摹少临,再少摹多临,摹时不可被动地依葫芦画瓢,随意填涂了事。有了摹的基础便不会在临写时手足无措,临帖时可多留意笔划细节上的变化,何处重顿,何处轻提,何处回锋,何处翻转等都应得之于心,应之于手,由形入神,形神毕肖。此阶段是基础,一定要沉住气,待理解力和模仿力训练出来后,自会指挥如意,写什么像什么,学多少掌握多少。 三、读临结合。 读,指读帖,是观察、分析和记忆每个字的笔画形态、用笔特点、结体安排及谋篇布局,直至风格特征等,是眼与心最密切结合的一种学书方式。字帖的内在规律和法度虽然客观存在,但需要我们去努力接近和解读,只有做到了“察之者尚精”,才有可能做到“拟之者贵似”。临帖绝不是随便地抄抄写写,点到为止,求其大概。能细致入微地捕捉临本所包涵的精度、意趣、旨意等,才会达到有的放矢,临有所得,避免了盲人摸象、南辕北辙。如果说“临”是以笔为工具的阅读,“读”则是用心和眼的分析。读是一种对话,它可使凝固的作品被启动,可以说读不懂便临不像。忽略了细节淡化了笔意和美感便走向了肤浅和索然无味。 我们常见有些人临帖很认真,可效果却不能让人恭维,收效甚微,对照原帖总让人有画虎类犬之想。究其原因便是没有读懂字帖便任性下笔,临帖成了盲目机械的抄帖,“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取妍妙,不亦谬哉”,功夫和成效并不是都成正比的,如不重视读帖,不及时发现自己的错误,只会使错误和习惯根深蒂固。清代唐彪《读书作文谱》云:“凡学艺者,舍心用手,舍目用心,方称善学。”法在字中,书贵心悟,不勤于思考,“徒见成功之美,不悟所至之由”,心茫然不得要领。读临结合便是要眼到、心到、手到,真正做到了心追手摹,何患下笔不随人意。还是古人说得好:“学书时时临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书细看,令入神,乃到妙处”(黄庭坚《论书》)。 四、软硬结合。   毛笔与硬笔是两种质地不同的工具,一个唯软,一个唯硬,在书写的快慢、节奏、运笔方向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硬笔书法就如同是毛笔书法的抽筋效果。在练习毛笔书法之余,辅之以硬笔研究字的间架结构,毛笔与硬笔就能达到同时学习兼修的效果,彼此可以相互促进,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适时的在学习毛笔字的之外,借助硬笔方便的特点,设计毛笔书法字的结构与章法,其毛笔书法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在硬笔书法的学习中,取法毛笔古帖名碑时因书法材质工具的转换,学习创作中对工具材质的选择、处理与把握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硬笔书法学习选择以古代毛笔书法的经典碑帖为模板,我们要灵活运用和选择材料工具,临摹有一个形似、神似、入帖和出帖的问题。故在某些阶段,我们必须忠实于原帖风貌和艺术特点,但因工具差异,如何处理就是把握转换的关键。要立足于硬笔的特点,毛笔古帖之风格精神,包括形态特征,尽量去表现和传达。但也时刻注意硬笔的学习,决不能以表达原帖之忠实而使自身的“硬”性特点得到过多的抑制,不然就不成其为硬笔书法。具体地说就是在保持硬笔书法艺术特点与风格趣味的同时去尽量传达碑帖的精髓,不要过分的表现毛笔的涩味、干湿、粗细等强烈的变化。 五、楷行结合。   “学书必先从楷始”,“图真不悟,习草将迷”是前人谆谆告诫我们的成规,其理由是“楷如立,行如走”,站不稳焉能走?有些人受这一“金科玉律”的影响,长期精描细画地练楷书,对行书则敬而远之,这样在日常应用中一旦把字写快了便阵脚大乱,不成“体统”,以至于失去了练好字的信心。从学书程序上看从楷书人手的确易于得法,但也不必过于教条和僵化,要因人而异。因为不同性格气质的人对不同书体的感悟能力是不同的,有的人生性爱动,才思敏捷,从行书学起可很快找到感觉,进步神速。硬让其一板一眼地写四平八稳的楷书反有违其天性,费力不讨好。有的人楷书写的不错,而一旦转入行书便不知所从,怎么也动不起来。其原因除了性格差异外,还在于因楷书先入为主,束缚了手脚。从学书的目的来看,有的人只想把字写流畅美观、整齐大方,那就不必由楷到行,按部就班地来,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只要娴熟运用提按顿挫,能控制好轻重缓急,把用笔这一关过了,从任何一种书体入手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从学习效果来看,最好还是把楷书和行书结合起来进行,唐孙过庭《书谱》云:“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实践证明楷书法度谨严,结字端正平稳,由此入手可打下坚实的基础。且楷书通俗易辨,妍媸美丑,毫发死生,来不得半点模糊和虚假。但专攻楷书易困于刻板呆滞。所以兼学行书以活其笔,使楷书能得“飘扬”之趣。若轻视楷书,径从行书入手,又往往让人无从下手,不讲法度的信手挥写则流于荒率粗野。所以我们要强调楷行结合,以求相得益彰。启功老先生常教授学书者:楷书要当行书写,写行书要当楷书写。也就是说楷书笔划间要参以行书笔意,有映带方生动活脱,如每笔只“单打一”地写,便会死板。行书就像公共汽车的“快车”,并不是从另一条路走,更不是从房上越过,它仍是慢车所走的路线,每站也要经过,只是有些站不停罢了。楷书在结构上的一些重点,行书也是必须经过的。由此看来,楷书和行书这两种书体是互相促进的。 “楷书以点化为性质,使转达乎性情;(行)草书以使转为形质,点画达乎性情。”二王是这一理论的最好诠释者。二王通过高超的用锋、章法、结字,体现了丰富的内涵,这点我们也不再展开叙述了。 总之,比较准确和全面的掌握了楷书和二王行草书,就基本把握了中国书法的古典审美特征,当然,其中还有很多相关的问题,包括前面提到的内涵,不是简单能说清的。唐之后书法就全面转向表现,直至今天对于表现的追求都一直没有停过。 郑板桥所谓胡涂难,由聪明转胡涂更难,是洞达人写的洞达话。修艺如修人,且进且退、且行且停。这就是所谓的圣殿前的徘徊。 另外,米芾是不能不研究的一个人。米芾在行草技法上有重大突破。米芾所创造的八面出锋是一次真正的革命,用刷代替了传统的写。技法的开放理所当然的使更丰富的表现成为可能。 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是掌握技巧。年轻人过早追求表现常常遗憾终生。比如康有为,就一生不懂章法,难成宗师,晚年相当后悔。醇而后肆是真理。即便醇了以后,在表现上出现困难的时候,回过头来也可先在技巧上找办法。表现受阻的两大原因:一是技术上的,二是思想上的。技术和思想也是一对冤家,往往思想突破了技巧也就突破了。 米芾利用侧锋对指腕技巧要求很高。《蜀素贴》所谓狮子搏象,其实就是频繁转换笔锋所产生的抗力。学习米芾需要一定悟性,最好有高手给予点拨,否则那些细致的变化不容易认知和掌握。如果自学就要不择手段的去贴近原帖,大幅度转换笔锋转换指腕,包括一些身体的细微动作。这时我们会知道楷书和二王基础的重要。如果没有二王和楷书打下的硬功夫,学米芾如盲人摸象。米芾史论其腕中有鬼。自称技巧高手的包世臣不敢学米,写出的字笨的一塌糊涂。米芾是精工派。在二王楷书学习后,其实书法水平应该进入了中级阶段,这时候必须对风格有一定认识,相应的要补充文化知识、理论知识。如果相应的文化知识补充不上,就有可能滑向俗匠之流。所以绝对的东西是没有的,技巧也是相对的。在书法进入中级阶段,学习书法的痛苦也增加了。对于初学大量反复的临习是枯燥的,而到了中级,思想改造会对一些固有形成或社会附加的观念进行冲击,这当然也很痛苦。如果天赋热爱书法,则会痛并快乐着,而天赋不够的人,则会弃之而去。 学习米芾后,还有几个贴是应该重点研究的:一个是《争座位》,一个是《祭侄稿》,一个是《黄州寒食贴》。《争座位》可以保证笔法的沉稳,学米、学王容易笔流向漂浮。《黄州寒食贴》和《祭侄稿》关键是技与情的结合,章法、用笔、解字、都完整且风格特立,反映了墨色、气韵、情感等书法艺术的高级思维。认识并体察到这些,是真正进入艺术殿堂的开始。 米芾的《蜀素》、《多景楼》等贴临到位、学习通后,以研究的态度学习《黄州寒食》、《争座位》、《祭侄稿》,这个阶段书法已进入相当水平,姑且又算一个中级。以上诸家、诸贴不是凭个人喜好想学不想学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学、要经历的过程。这一时期还可以研究隶书、篆书、魏碑。 突破了中期的学习,大概时间应该是这样的:楷书5—8年,快的3年。后可以加二王,二王临习3—5年。米芾3年左右。苏、颜2—3年,大概学习时间在10—15年之间,再少恐怕不行。这10—15年看似漫长,但如果功力扎实,以后的书法高级阶段应该是成立方时速飞跃的。在这个时期,一个重要的方面是人生阅历和文化的积累,这是决定一个艺术家最终能否破茧,或破茧以后是新生还是沉沦的关键。 书法艺术的高级阶段是文化阶段,简单说:比如研究篆、隶,篆:大、小篆;隶:古隶、八分,文字源流这一系统。比如传统美学,西方美学这一系统。比如历史、考证这一系统。比如哲学这一系统。比如文学这一系统。比如中国文化的专项研究等等。而这里有一个缘字,也是无从定量分析的方面。个人有个人的因缘,历史、环境、基因造就出了一个人,剩下的只有看变化了。 对学习书法艺术路径的认识大体如此。当然这只是路径认识的一个方面,另外还有很多问题:比如完全采取离经叛道的方法可以不可以?或完全背叛的方法可以不可以?从艺术本质往回推学习可以不可以?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比如学魏碑入手创立碑学,就说明自成一格是可行的。比如许多油画家回来写书法,也自能产生出一番风味。现在绘画也有从儿童画教起的,不是很好吗。这里的关键是审美体系的形成,归根到底是对艺术的认识问题,下移到对书法的认识问题。 所谓修佛有法门无数:净土宗也好,禅宗也好,唯识宗也好、密宗也好,路径不同,但成佛是关键。如果有缘我们再渐次探索各种学术的路径。
关键字:

>相关报道:

最新评论最热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1-2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推荐艺术品

更多...

成都扑克牌之小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成都扑克牌之大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熊猫杯旅行套装

作者:

尺寸:

艺术家推荐

更多...

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