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夏艺术网 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艺术动态 > 周啸天回母校渠县中学的演讲

周啸天回母校渠县中学的演讲

时间:2014-01-26 | 来源:周啸天 | 阅读:2965次

读也 写在其中矣
——周啸天回母校渠县中学的演讲

同学们,今天对杨牧、贺享雍先生而言,是“走进渠中”。对我而言,乃是重返母校。我是渠中高67级2班的学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像杨牧先生那样的经历,不是每个人都能拥有的,但是别人的生活经历,你可以分享。怎样分享呢?那就是阅读。我今天讲的,给大家交流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阅读”。
   我有一句话,是依照孔子的一个句式,造的一个句,就是“读也,写在其中矣”。这是我自己的一个人生体验,就是人的写作能力,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人的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得来的。
刚才杨牧先生说生活是一本大书,每个人都可以直接阅读生活。但是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都不相同。你不能拥有别人的生活。那么,通过阅读,你能间接的获得别人的生活经验。所以阅读是非常的重要。写作能力是从阅读中得来的。
还有一句话,就是:“读到什么份上,写到什么份上。”就是说你读书看到了多少奥妙之处,这一点能决定你写作能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准。
   母校的语文老师希望我今天讲的内容,能够对同学们的高考有好处,特别是关于文学鉴赏的问题。文学鉴赏类题答得好不好,取决于答题者的鉴赏水平。所谓鉴赏水平,就包含在我刚才所说的那句话里,就是说,读到了什么份上,决定了你的鉴赏水平。比如《红楼梦》,少年读到风花雪月,老年读到世事沧桑,毛泽东读到四大家族史,总之,每个人都可以各得所解。读到哪一个份上,读不读得到点子上,取决于你的鉴赏水平。
   高考语文鉴赏类题目,假定出题没有问题,考试的目的就是检验你的阅读,看你读没读到点子上。正常的考试目的,就应该是考这个。有的人读书、读诗,读不到点子上,这种情况古已有之。如清代有人,读苏东坡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是鹅先知?”这样读诗,就有问题了,没有读到点子上。如果读了“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能发出会心之一笑,你就什么话都不说,也表明你读到点子上了。对于“为什么不是鹅先知”那样的怪问题,表明他没读到点子上,对于这种问题,你最好回答他,苏东坡看到的不是鹅,而是鸭子,问题就解决了,他就满意了。
   韦应物《滁州西涧》前两句说:“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有宋人说,诗人是讽刺小人在上,君子在下。何以见得黄鹂就是譬喻小人呢,在我们的传统里,找不到任何东西支持这种说法。香草美人的传统则有之,但不适用于这首诗。其实,整首绝句表现的不过是滁州西涧环境的闲适和幽静,是写自然美的,“野渡无人舟自横”是渡口萧寂的一个陪衬。哪里有什么小人在上,君子在下呢。这叫牵强附会,刻意求深,不顾常识,是读诗之忌。
   杜牧《赤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宋人说,关心二乔,不关心社稷,是爱美人不爱江山,是“措大不识好恶”。这真是活天冤枉。殊不知诗人直接说美人命运,间接说的正是社稷安危,这叫举重若轻,这正是诗味所在。这是一首咏史诗,有点翻案的意味。诗人说周郎赢得赤壁之战,非惟人谋,抑仗天时。言下有不服之意。作者雅好军事,借题发挥,通过咏史以抒怀,表现了他的自负。读者要体会他那点自负。
   杜牧《江南春》第一句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明代有人说,那个“千”字是多写了一撇,实际上是“十里莺啼绿映红”。为什么呢?“千里莺啼”,哪一个听得到?哪一个看得到?但是你也可以反问他,“十里”你能够听得到吗、看得到吗?其实上,读书、读诗,不能够钻牛角尖,读诗要有读诗的立场,要具备读诗的常识,对诗的本质要有所了解理解。要知道兴会是怎么回事,意象是怎么回事,联想是怎么回事,等等。
   我这次来渠县的路上,一位朋友在车上批评一首儿歌,“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他说最后这一句写的情景,为不可能,怎么可能坐在船里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须知诗歌写的,不一定合理,诗中情景一定是掺和了诗人的想象的,诗人笔下的情景,不必是一个现实的生活场景。也就是一种“愿景”吧。读诗最重要的是体会诗人的那个兴会和心境。
   在路上,我还听到一个话,是人们经常说的,就是现在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多,或者说是现在写小说的人比读小说的人还多。这种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那些写诗的人、写小说的人,一定是诗的读者、小说的读者。加上不写诗的读者,不写小说的读者,数量一定比写诗的、写小说的人多。不读诗、不读小说的人,是根本没有办法提起笔来写诗、写小说的。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一切好作品,都在告诉你怎样写。所以《小说做法》那样的书,我是从来不看的。”要看就看好的作品。
   前些时候,我在网上看到梁实秋先生的一篇《谈好书》的文章,他说,世上的好书很少,乃至有人自称把天下的好书都读尽了。梁先生还说,柏拉图、孔子、耶稣这些人,一点一滴都是人类智慧的财富,但是你要问他是读谁的书最后变得这样聪明的,再善考据的人也回答不上来。老子写了五千言,即《道德经》,是经典。孔子没有写,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把他的话记录下来,即《论语》,也是经典。梁先生的意思是说,这些人不需要读前人的作品,他是生而能之地写出伟大作品,这个我实在是不敢苟同。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就是说他只是在传播(“述”),而不是在创作(“作”)。这就很能说明问题。有人说他上面承三千年,下启三千年,他“述”的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只是前三千年学问的积累,后世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说他是“集大成”者。他读过什么书,我们虽然不全知道书名(《诗》即《诗经》,这我们是知道的),但他必然是读了的,而且是大量阅读的。
   同理,我们虽然不知道老子读过什么书。但是他做的是周代守藏室之官,相当于现在的图书馆、档案馆馆长,也就是说,他有读书之便,必然是阅读过大量文献档案资料的。同理,司马迁能写《史记》,首先得益于其家世。为什么《史记》由司马迁写出,不由别的人写出?首先是因为司马迁生在史官之家。中国古代有个传统,史官是世袭的。司马迁能写出《史记》,实际跟他是史官之后,跟他父亲对他的培养、熏陶,和大量的阅读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写作能力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是阅读的结果。
   从事写作的人有一个误区,一路上我还听说,某某人写不出来的时候,就抓狂,自卑感就很强,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写不出来,应该怎么办呢?那就读呀,“述而不作”呀。“读也,写在其中矣”,有一层意思就是:阅读,“述而不作”,能够获得与写作同样的快乐。
   事实上,一个作家他写出作品,这个作品一脱稿,在很大程度上,与作家本人已没有太多关系。它很快就社会化了。钱钟书先生说,如果你吃了鸡蛋(作品)感觉很好,你毫无必要去去管那个母鸡(作家)是什么样子。写作好作品,实际上是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大家可以分享,可以拿来就是。阅读,能够得到与写作同等的审美快感。解读,即“述而不作”,其实也就参与了创作。“述”,解读、阐释,其实是一种再创作。孔子以“仁”释“礼”,与古为新,其实是“述”中有“作”了。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谈读书的乐趣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爱读书、会读书的人的写照。英国作家毛姆说过一句话,“没有人必须尽义务去阅读诗、小说,或其他可以归入纯文学的作品,他只能为乐趣而读,”陶渊明就是如此。由于在阅读中受用,别看他的诗写得平平淡淡,其措语多有来历、有深意,或来自《论语》、或者来自《诗经》、或来自于其它典籍,而且来得很自然。所以前人说他的诗淡永、隽永,也就是淡而有味。这也就是说,陶渊明的阅读经验,最后都变成了写作能力。
   孔子教学生说:“小子何莫学乎诗。”教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我们却没有看到孔子一首诗。他只是“述而不作”,却已从《诗经》的阅读中获益了,受用了。我们阅读古人书,读到好处,常觉“古人先得我心”,就是说,古人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于是,我们“赋诗言志”,虽然“述而不作”,其实已等于是“作”了。所谓捷才者,每提笔,常左右逢源,拿来就是,觉古之诗人词客于笔下奔命不暇(贺铸语),往往妙语连珠。如郑板桥作道情,开场诗曰:“枫叶荻花并客舟,烟波江上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向称妙绝,除第一句改自白居易《琵琶行》外,后三句分别为崔颢、王维、许浑之现成诗句。若非烂熟于胸,焉能一时湊泊。此在新诗期期以为不可,而在旧诗则为当行本色也。
   毛泽东写诗。邓小平不写诗。但是邓小平在第三次复出之前,有一天在家里面高声朗诵《三国演义》里面的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三国演义》“三顾茅庐”那一段有这样一首诗。当邓小平女儿说起这事的时候,我就觉得,这首诗就像是邓小平自己写的一样。没有哪一个人比邓小平更当得起这首诗,也没有哪一首诗更能够反映邓小平复出的时候那种心情。“大梦谁先觉”,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中国向何处去?“平生我自知”,邓小平在江西劳动的时候、在那条被称作“邓小平小道”的小路上来回走的时候,就已经把中国以后的路怎样走想清楚了。“草堂春睡足”,我被置闲的时间够长了。“窗外日迟迟”,天色还不算晚,还可以大干一场。我觉得,连诸葛亮都当不起这一首诗,但是邓小平当得起。他必是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对这首诗发生了兴趣,或者产生了共鸣。在他自己心情与这首诗的诗意触着的时候,这首诗就脱口而出了。这也是“述而不作”,拿来就是,其实已相当于“作”了。换言之,你就说这首诗是邓小平的诗,那也是完全可以的。
   顺便说,邓小平并不以诗词文章名世,他并不是一个文学家,但我认为他非常懂得“为文之道”。他是属于古代那种“吐词为经,举足为法”的人,往往一句话、两句话,就把要害抓住了。所以我建议大家不光要阅读一般文学作品,象《邓小平文选》这样的书,都应该读一读。《邓小平文选》往往都是他的谈话记录,比如在接见外国朋友的时候,或者在一个会议上的发言。那些话都是深思熟虑之后出来的。总之我对他是非常佩服,包括他对文章的看法。他在重庆接见新闻记者的时候,说了两句话,他说:“文章嘛,首先是意思好,文字是可以打磨的。”比如杨牧先生刚才朗诵的诗,首先是立意好,至于文字,靠的是打磨。
   以下谈一点我个人的经历。与诗词鉴赏有关的事。我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批研究生。那是一次机遇。我读研究生,师从词学家宛敏灏、唐诗学家刘学锴、余恕诚,专攻唐宋诗词。我毕业时,正好遇到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唐诗鉴赏辞典》。那本书是受到日本人的启发,日本人先编过一本《唐诗鉴赏辞典》,但部头不大。上海辞书出版社要编的部头大得多。那部书的撰稿人,汇集了当时国内唐诗学界的非常著名的学者100多人,很多都是名教授,如程千帆、肖涤非、周振甫等等。当时,这本书的辞条撰稿人是约完了的。我在安徽师范大学读了三年研究生,三年中,安徽的一个名胜都没有去过。而且暑假是不回家的,只在寒假回一次家。那三年就读了很多东西,写了很多的札记。那时,我也不知道自己有啥子特长,因为我在大学念的是数学系。因为我喜欢古典诗词,背得很多。考试的时候,能举例说明问题。考进去后,刘学锴老师告诉我,我有一个长处是“有很强的审美直觉能力”。就是一两句话就能把一首诗词的好处说出来。他还说,这种能力,是许多专家学者不具备的。
   我最初参与《唐诗鉴赏辞典》的写作,是从第一导师宛敏灏先生手里拿的一个辞条,是崔国辅《怨词》。是首五绝,只有二十个字:“妾有罗衣裳,秦王在时作。为舞春风多,秋来不堪著。”说的是一位宫女翻检衣箱,发现一件旧的罗衣,牵惹起对往事的回忆。这首诗有双重的寓意,一重是以秋日罗衣见捐,喻宫女的失宠。另一重是以宫女之失宠,喻政治失意,清代桐城派古文家刘大櫆说“刺先朝旧臣之见弃”。中国文人诗有这个传统。“一朝天子一朝臣”,这诗刺帝王的寡恩,翻过了两层。所以含蓄,耐人寻味。
   这个稿子写完之后,编辑感到很满意,来信说再写几篇。之后又来信说,再写几篇。于是就写了很多。后来有些已经分配出去的名篇,也收回来给我写了。如李白《将进酒》,本来别人写过了,但辞书社领导审稿时觉得,读诗很有兴味,读了鉴赏反而没有兴味了。后来也交给我写了。后来,我写的这篇赏析文章与另一篇赏析文章一起,被人民教育出版社收入高中语文教辅里了。
   就这样,我后来成了《唐诗鉴赏辞典》一书中写稿写得最多的作者。编辑认为我写的稿子,第一能说到点子上,第二不是千篇一律。因为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特点,你要抓住这些特点说透,不必用现成的理论框框去套它,就不会千篇一律。从此,我写了许多古典诗词鉴赏文章和专著,在别人看来,已经是一个鉴赏专业户了。
   我在大量写赏析文章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诗词创作。换言之,我也是“述而不作”。我当时并没有觉得旧体诗词在当下会有什么生命力,那时候我还同意鲁迅说的话——“我以为一切的好诗,在唐代都已经写完。”他当然是说旧体诗词。当时我既没有看到超越唐诗宋词的作品,也没有认真的去从事诗词写作。
   其实鲁迅那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话:“今后若非能翻出如来手心的齐天大圣,大可不必措手。”这句话是很富于启发性的,为当代诗词创作留了后路的。今人于旧体诗词,不写不说。要写,就不要重复唐宋,而须写前人笔下所无。上世纪末,我读到一本很薄的诗集,即聂绀弩《散宜生诗》,这个薄本本在传统诗词领域开出了新的生面,翻出了唐宋人的手心。读之大喜,原来诗可以这样写。
   正好我得到两次旅游机会,一次游安徽,一次游南洋,有了饶有兴味的题材,于是宣之于笔墨,“作”了起来。写出了《洗脚歌》《人妖歌》。写出以后,又遇到一个机会。王蒙出席我母校安徽师大的李商隐研究年会,偶尔读到《洗脚歌》《人妖歌》,竟高兴得跳起来(他的原话是“大为雀跃”),说这个写得真好。有了这样的反馈后,我一发而不可收,放手大“作”而特“作”了。又遇到一个机会,不经意间,获得了《诗刊》首届诗词奖。
   我讲这些,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我最前头说的那句话——“读也,写在其中矣。”我曾经花时间大量阅读、鉴赏(“述”)过的东西,最后变成了自己的一种写作储备、写作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该重新认识杜甫的两句诗,大家耳熟能详的两句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关键字:

最新评论最热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1-2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推荐艺术品

更多...

成都扑克牌之小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成都扑克牌之大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熊猫杯旅行套装

作者:

尺寸:

艺术家推荐

更多...

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