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夏艺术网 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艺术动态 > 张维:漫谈书画家形态

张维:漫谈书画家形态

时间:2014-02-13 | 来源:撰文/高国华 编辑:高朋军 | 阅读:1208次

 

著名书法家张维

张维,甘肃镇原太平西坡村人,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八岁始临碑帖,做学问涉猎广泛,涵盖史学、文学、工商管理、石油、教育学。四十年专心苦学墨当饭,草稿作品近10万件,用去纸10余吨,墨汁1000余公斤,写坏毛笔千余支。1989年至1990年考入苏州大学书法专业脱产学习两年,受教于书法大师沙孟海。1996年10月应邀在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书写作品,是西北多家省市两代会特邀献艺的书法家,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座谈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瑞怀、丁关根的接见。曾在新疆、渭南、唐山举办个展,在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国进行书法交流。主要著作:1998年由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张维书法作品集》,2000年由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出版《张维行草书法艺术》,2005年1月由陕西省出版局出版《张维书法》。

前几天,我前去西安拜访镇原籍著名书法家张维老师,张维说,我潜行学习书法四十余年,大大小小接助的书画家有上千人,不乏有大师级书画家、教授、研究员,也有大部分一些平民书画家,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有一些了解。打工书画家的生活很艰辛。打工书画家是市场经济进入我国后的产物,在这些年轻人外出打工时,一方面他们为了生计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奔波,另一方面,他们为了心中的书画梦想,将自己的现实生活和所思所想用书画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他们当中诞生过很多优秀的书法家、画家。书法家***就是他们的代表,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打工时一无所有,他和其他7名工作人员挤在一间20平方米的小楼上打着通铺,白天跟大家一起出去谈工程业务,晚上回单位在床上进行书法练习。在上海打工十年,***一直是租房,要用书法作品养活一家三口,仅仅是房租就花去了近十万元。打工的工资维持日常生活,但他一直坚持书法创作,在上海的生活还是让***觉累,他除了创作,还要考虑生计,生活确实艰苦。除了书画家等一大批打工书画家都有轰动一时的作品,但打工生活无法给他们固定的收入,始终处于一种“漂”的状态,有些兼职做自由撰稿人赚取一定稿费,但这种被迫按照出版社意图进行的创作,致使作品质量下滑,无法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融入作品中,并非长久之计。这部分书画家大多没有稳定收入,经济来源为打工的工资和稿酬,如果没有非常畅销的书画作品,其稿酬极其微薄,百幅作品,也只能获得数万元的收入。虽然他们的生存状况并不好,但却一直在书画的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努力。党政干部书画家:为书画倾其所有。我国历史积淀深厚,相当多的党政干部对千年书画文化熏陶深有感悟,在行政工作闲暇或退休之后,也加入了书法、美术创作的行列,不同的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回报,好的作品就是他们最大的成就。一些还在领导岗位上工作的行政干部,在处理完大量的行政工作之后,晚上回家便开始伏案临习,实现自己的书法梦想,他们可能并不期望成为书画家,但因为生活阅历等的影响,镇原籍文化名人、书法家张维说,他们之中,很多人的书画创作状态、艺术感觉相当好,虽然这样的创作很累,但很多人在这条道路上坚持。很多党政干部书画家在完成作品后,一般为自费出书,往往一本书就倾入了他们毕生所得,成书后,大部分赠给朋友阅读,进书店销售的也有,但数量有限。获得大家的好评、实现书画的梦想是他们唯一的追求。“他们的精神值得钦佩,只是现在社会往往不理解他们的价值观,很多年轻人认为他们很傻,但是他们为社会奉献了多少精神食粮!”著名书法家张维先生激动地说。党政干部书画家一般都有稳定的工资或退休金,收入比较稳定,生活条件相对较好。少数书画家,生活等同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张维先生介绍,每个地方的都会有少数的书画家,这是建国后政府为了激发书画家的创作激情而设立制度的产物,对鼓励书画家创作起了积极的作用。专业书画家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他们可以享受财政发放的工资,等同于大学教授级别。在改革开放30年后,市场经济带来了人们价值的多元化,专业书画家队伍的追求也逐渐多元化,很多专业书画家虽然享受着书画家的福利,但并不致力于书画创作,优秀作品逐渐减少,致使专业书画家这一制度逐渐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家也未再增加专业书画家数量。在北京,这样的专业作家原来有110位,因为退休等原因,现在只留下70多位,县市也有相应的专业书画家,数量不等,他们的收入也主要以划拨的工资为主,稿费等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专业书画家属于整个书画家队伍中收入较为稳定的一支,经济状况稍好,但是这部分书画家比例相当小,是整个书画家群体中的极少数,数量不会再增加。低龄的书画家也是镇原不可忽视的书画家群体,可以用后生可畏来形容他们,这部分书画家尚未真正走上社会,除了社会和家庭的抚养,他们还能有少量的作品,生活暂且不是他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我从事书画创作几十年,先后到过许多省、市的书画市场和画廊的经营状况。书画市场上作者队伍的发展变化情况、作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作品的销售对象,即消费者的需求情况等做了比较认真地考察。现就书画市场的实际情况和问题,谈谈对书画作品、书画家和书画经营家之意见和建议,并对书画市场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提出自己预测性的看法,愿与书画界和书画经营界的同仁、朋友们交流切磋。新中国成立后,从 1951年到1957年,国家恢复生产、正常发展经济,当时书画市场上没有礼品书画这一特殊市场的拉动,书画市场的发展比较平稳,当时齐白石老人的画,一平方尺为5—7元,(一个普通职工月收入为30元左右)。普通职工一月收入就能买得起一个名画家的画。这一时期,书画市场的供求关系比较平稳,需求平稳,价格也平稳。1957年“反右”斗争以后,书画市场进入低谷,加上1958、59年的连续失误和天灾人祸,全国的书画作者和经营者的处境维艰,书画人才不断减少,到了“文革”前后,书画几乎就没有了市场。著名的老画家的作品,只要写上一封求画信,老画家就会如遇知音,以画奉赠。可是当时求画的人却寥寥无几。学校停课,教师赋闲“闹革命”。书画人才的培养基本停滞。到了改革开放的初期,各种政策还不到位,书画市场恢复缓慢,从恢复高考,到1982年前后,美术院校的招生数量还是很有限。每个省上每年从大学美术专业中培养的书画人才只有百十个人,而这百十个人就业之后又有三分之二的改行。从“反右”到1982年,经过25年后,书画生产者队伍已严重缺员,书画作品的产出严重不足,创作出的书画作品只为政治服务,不能进入市场。这一时期,基本没有书画市场。1982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和改革成果的显现,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书画作品的需求急剧增长。书画市场一年比一年火爆起来,书画作品严重供不应求。由于书画产业的急剧发展。在这一时期就已进入书画制作和书画经营市场的人,其中大部分都成了百万富翁,甚至千万富翁。从事书画经营的魅力是巨大的,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人挤向书画领域,使书画生产者和经营者人数不断剧增,且良莠不齐。加之书画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管理措施一时跟不上去,就形成书画市场的无序发展,鱼龙混杂,真伪难辨。一时间离退休老干部拿起了书画笔,各行各业的书画爱好者拿起了书画笔,在职干部抽闲练书画,各种书画作坊应运而生,大量招雇人员组织生产书画,社会上办起了各种各样的书画培训班,有的一个小县城竟有十几个培训班,每个培训班都有成百人参加;许多大学增设了美术系,一个系开设几个画种专业,不断扩大招生数量。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书画专业班;无业人员和下岗人员也拿起了书画笔;有一些地方还出现了画家村,成为专业的书画产销区。有位记者在广西桂林在对书画市场调查后,报道了在旅店中登记柜台成了书画台,在裁缝店缝纫案变成了书画台,在肉铺之中,肉案子上铺着画毡在写画。一时间各行各业都赶制书画。有个外国人看了竟说:“中国有十亿画家”。这中间有一大部分人在做仿造画。有位记者在湖南湘潭调查中,发现竟然有 60多家画店在仿造齐白石的画。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促使书画市场迅猛而无序发展的灸热情况。从1983年到1996年,经过13年的急速发展,书画队伍估计已超过改革开放初期的30倍,到1996年,书画作者和经营者队伍已经从原来的严重不足变成为供求平衡,并向供大于求发展。1996年后,书画作者和经营者队伍还在继续快速发展,生产力过剩又导致书画产品的过剩,出现了无序竞争的状况。一方面各类书画经营者把收购的低档书画以批发的形式争相压价大批量出售,按照普通商品一样多中取利。有的书画摊一天竟能卖出几大捆,甚至到十几捆。而另一方面,各级画院及美术院校的教师们,专业书画家们却竞相攀比价格,以画价比身价,使画价越攀越高,脱离了市场的接受能力。令书画经营者和消费者望而生畏,形成了事实上的有价无市的状况。好多画家一年卖不了几张画,在家卖不动,只得出门去找生意。1997年以后,书画家外出走穴,或叫做外出交流的活动是越来越多。有些地方把笔会逐渐变成了卖艺场,有资质的画廊联系外地画家来本地售画,没有资质的闲散人员也到处联系画家来本地售画。一来就是“某某名家”前来献艺,海报满街横飞,电话不绝于耳。一个小县城,一天竟来三批“书画家”,招待所一摊、文化馆一摊、家具店一摊,四处拉客,张罗卖画。可终究还是市场有限,到头来不得不降价售出。可明明是降价,但却说:“画价不降,另送几张”。有些所谓的“书法家”,在正、草、隶、篆诸体中,连一种书体也写不好,还竟然标榜自己是“国家级”或“国际级”的书画家。有些人只掌握了别人画出名的某种画的几笔画法(有的就根本没有掌握好),就自称是“某某王”。一时间“牡丹王”、“虾王”、“猴王”比比皆是;编辑、出版市场为了迎合书画者想出名的心理活动,大量出版了各种《名家书画辞典》、《著名书画家辞典》、《世界著名书画家精典》等,只要给钱,就登其名。于是,各种“书画名家”、“书画大师”一齐招摇上市,有位老同志为讽刺这种现象特作了两首诗,其一曰:“如今‘大师’贱如狗,出门碰头满街走。无须名山拜和尚,荒村野老也风流。”其二曰:“名片明骗纸一方,蚂蚁蚊子也称王。翻开词典问鼠辈,不知天下有齐璜。”讽刺的入木三分。出版市场为了赚钱,大出“名家大辞典”的混乱现象和各种“名家、大师”的招摇撞骗相映成趣,给书画市场增添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使初涉书画收藏活动的人们真假难辨。投资其中,损失不小。从1997年以后,书画市场的生意一年比一年清淡。许多画廊开不下去,辗转转让。除北京的潘家园、西安的书院门等少数几个市场外,全国其它许多地方的书画市场都很不景气,有些市场建得古色古香,很有特色,但经营户无法维持,相继搬走。投资人收不回成本,只得把房间租给卖饮食的,书画市场只得让位于人间第一大市场——饮食市场。有些画廊生意不好,为了节省房钱,画廊内招进了算卦先生。一些摆摊经营户,经营不下去,就背着书画全国转,来个上门推销,且价格越来越低。以上形形色色的市景,构成了供大于求的书画市场的斑澜图画。今后的书画市场走向何方?目前除高档礼品市场外,其它书画市场供大于求,竞争激烈,使一部分书画制作者和书画经营者难以为继,必然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退出这个市场。这是市场规律。一部分人退出后,加之政府对书画市场进行规范管理,制定打击制售假画的法规,书画市场将会在调整和规范中走向供求基本平衡的有序发展轨道。预计,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书画需求的上升,几年后或十几年后书画市场将进入有序化的良性发展阶段。一个地地道道无职业的农民书画家和下岗职工书画家,已经年过半百放着清福不享,偏要自费神州行,计划用多年时间游历全国2000多个县城,为的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他的家乡。他的妻子本是区信用联社的一名会计师,为了支持这一壮举毅然辞去年收入少于四万元的工作,随丈夫一路同行。虽长途跋涉,千辛万苦,也无怨无悔!我在书画这个行当这么多年,曾经接触过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书画团队和个人徒步走遍全国,骑自行车环游全国的,象这样几人结伴同行。既充满阳光又令人困惑的书画市场。真正出自名家之手的优秀作品仍然是市场的紧俏品。这些优秀作品倾注了作者的心血和汗水,为世界留下了艺术珍品。一幅画卖几千、几万甚至数十、数百万都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但这类画太少了,而创作这类画的作者需要静下心来,花几月、甚至几年的时间才能创作出一幅画,因此很难去参加堂会式的“笔会”,很难当场哗众取宠而取得经济效益。一些真正显示着实力、真正非常好的优秀作品,仍然不愁销路。创作这些书画的艺术家们用一种十分严肃的态度对待着艺术,他们把每一张作品都看成生命价值的宣示和艺术人生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画不仅价格卖的好,而且市场前景也非常好。这些画家的作品值得收藏。有些名家确实对书画事业作出过贡献,出过很好的书画。出名之后,再也不能潜心于创作与研究。面对燎人的书画市场,为了快速赚钱,就在许多走穴式的“交流”活动中,以一种浮躁的心态哗众取宠,敷衍制作,大量留下了模式化和僵硬化的伪艺术品。而这些名家“书画”,价格都成千上万。通过送礼渠道大量进入收藏领域,变成了收藏领域的书画泡沫。当人们清醒过来、冷静下来时,这些“名家作品”,虽然不是“废纸”,其价格也要大打折扣。有些名家到处走穴,以作坊式的手段一稿百描,只重敛钱,不顾艺术质量,使艺术变成敛钱术。使其艺术和艺术家的形象都受到了影响,实在叫人不敢恭维。大量伪造之假画充斥市场,明目张胆挂在书画摊上,出现在拍卖会上。书画摊和一些拍卖会成了假画泛滥的地方,甚至有许多画廊里也堂而皇之的悬挂着假画。许多人明知假画还要去买,因为它便宜,挂在家中以“名家字画”抬高自己。有些人将这些假画买去,再进行销售或拍卖,谋取暴利。这都是由于书画市场上还没有可以依据的法规,不能有力的打击制假售假活动。所以无法对假画市场进行清理。一些书画艺术市场中竟公开将仿冒名家的作品标价销售。一幅仿冒成功的大幅书法,竟只卖五元钱。书画市场成为唯一不打假的行业,使制假售假合法化,使书画艺术品的经营市场混乱化。书画艺术品市场呼唤着打击制假售假的法规出台。一部分书画人不潜心于艺术,只想成家出名,在艺术上还没有成熟,就又办展览又出书,又上电视又登报。出上一本册子,就把自己按名家包装打扮,“声过其实”的炒作使一些虚假的包装和无聊的吹捧一起出台。借助媒体的宣传和人为的炒作,竟将其作品价格按名家作品攀比,使之扶摇直上。这就使许多书画经营者无所适从,感到如今的名家太滥、太多。这就给书画经营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急需提高辨识艺术品优劣、高下、真伪的能力和眼光。大部分书画家对自己的作品和价格,没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不知道将作品供给哪个细分市场的用户。故然,高档礼品书画市场中,几千元到几万元的书画也销得好。但这种市场,要求作者有很高的知名度,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甚至有些俗者还要求一定的头衔和地位。只有少数著名书画家才能进入这个市场(当然这个市场中假画横行也是一大特色)。大部分书画家的作品还是要考虑进入中低价位礼品市场、装饰市场、收藏市场。在书画作者迅速增多,生产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般的书画家们还都为显示身价而相互攀比作品的价格,因而使其价格脱离了市场,偏离了价值规律。从而影响了消费者对这部分书画作品的消费需求,转而去购买低档书画市场的低档次书画或名气小、价格低的书画,甚至购幅假画。这实在是一个影响书画消费的重要因素,叶浅予先生生前倡议不卖高价,他的倡议是非常有远见的。但是当时正是书画市场供不应求的时间,他的倡议没有得到书画家们的积极响应。事实上,目前书画市场的现状已经证实了叶浅予先生的远见卓识。书画艺术品既然作为商品进入市场,就必然接受市场规律的支配。在市场中,价格就是调整消费和供求关系的最无情的杠杆。从物价、工资收入与画价比较的相对角度来看,全国的书画价位也绝对不比国外的低。发达国家工资高,但物价高,生活支出费用也高。我国工资收入相对比发达国家低,但生活费用支出也很低。目前我国工薪阶层和普通收入者每月的收入买不起一般名家的一幅画。而齐白石当年到北京时,他的画一张才买一块大洋。当时还在北平艺专读书的青年李苦禅,看其书画好,一下就买了八张。就是在解放后的一九五六年,白石老人已经是世界有名的一代大家,其画价也不过每平方尺五到七元,当时普通老百姓每月收入三、四十元,就都能买得起他的画。目前我国的画价,不是偏低,而是偏高。一个书画家,“外出交流”,一、两天就能挣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难怪当今社会上有这么多的人要抢着当书画家。现在,很多书画家的价格都定得很高,除“运作”销售外,大多数需求者很难购得起。书画作品的定价原则混乱,书画家之间互相攀比价格,将自己作品价格定的很高,在家卖不动,只有到外地去“交流”,出外去1张只卖千元、几百元,甚至几十元,当然不是公开降价,多数是买一送一或买一送二或送更多画的方法降价,而到家门上却要价上千元或几千元,价格忽高忽低,书画家自己搞乱了价格体系,使经营者无法经营他的书画。评判书画作品优劣的标准混乱:众说纷纭。一段时间里看作者是什么协会的会员、是什么职务、是什么头衔,以作者的协会、头衔定书画优劣。而不看作品自身的技法水平、理论水平、文化修养、艺术内涵。其实协会、头衔只是一种社团组织和组织内的管理分工,并不是技术职称,代表不了书画家的水平。这样的评判标准,导致一些很有实力的书画家的优秀作品也卖不上好价钱,而粗制滥造的所谓“名家之作”,甚至废纸也成了高价品。书画作品本该是艺术品,但如今却被书画作坊雇用的画手成批量生产,一种构图竟画几千张,几个人画一张,流水线操作,工厂化生产,出厂后一张只卖几块钱,这些“作坊画”绝不能和书画艺术品相提并论,和一些书画家画的“行画”也不一样。目前,应急需给这类“作坊画”界定一个专用术语,以区别于艺术品类书画作品。书画经营家是书画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书画市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更需要广大的书画经营家们去创造、去开拓、去培育。书画经营家在书画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六大召开后,党对文化产业给予了空前的关心和重视。书画经营家协会的成立,面对现实迎接挑战。面对既有困惑又有机遇的书画市场,应当看到,这是一个必然的历史阶段。经过调整,就会进人良性发展阶段。书画经营家的前途是十分诱人,同时也是任重道远。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格修养:这一点很重要,这是作好书画经营家的基础。没有文化修养和人格修养,就根本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书画经营家。不断提高有关书画鉴赏方面的知识修养,必须具有判别书画作品优劣、高下、真伪的敏锐眼光。有了这种修养和眼光,看画、进画就不会走眼,不会上当。就可以选进高品位的书画,从而避免失误,以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树立百分之百对用户负责的服务思想,要极度的讲信誉。这样你才能成为书画家、书画用户和收藏家的朋友,你才能打开市场,获得发展。要善于发现书画家中之新秀和有增值潜力的书画作品。这是一个敏锐的投资眼光问题。准确的投资,往往可以帮助你在藏品不断增值中获得良好效益。要把书画经营作为一种事业来做,绝不能朝秦暮楚,三心二意。不全心全意来作,是做不好书画经营工作的。与书画家真心的、广泛的交朋友,取得书画家的支持。为书画家作好销售代理的同时,也建立起自己的销售网络。要对自己的画廊作个市场定位。即要决定:你的画廊中,字画销售对象是哪个阶层?就按哪个阶层的需求准备字画。一般来说,我国的书画市场是两头热。一头热是几千元到几万元的高价位礼品书画市场,另一头热是几十元到几百元的装饰书画市场。坚决反对制假售假,在自己经营的画廊中绝不购进一张假画,也决不向用户出售一张假画。只有这样,才能树立信誉,树立品牌形象。今日的信誉就是明日的效益。当书画市场有波动,一时光靠经营难以维持时,你不要选择放弃。应该考虑补人相邻业务,扩大经营范围,待经营稳定后,再向书画充分注入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世界上许多成功的画廊,都不是独立经营。比如美国巨富韩默的画廊,就和他的石油业相映成趣,相互依托。书画经营家,首先是一个书画收藏家。没有藏量丰富的书画,就很难在藏品的增值中积累资金,也没有用户的选择余地。单靠转手到卖,是不能很好维持画廊经营的。就是靠不断接待画家,从中提成,也不是长久的经营之道。要成为一个好的收藏家,除资金的条件外,还必须对中国美术史,美术理论、书画家艺术特点、书画作品的价格走向等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收藏真正有增值价值的书画。不给无价值的商品画,应酬画,套路作品及赝品留市场,才能避免收进泡沫书画作品,免使自己的资金受亏损。有时候打开网页,可以看到很多的书画家在骂娘,骂点无非是这样一些内容,说很多画家不好好画画,就知道炒作、卖钱、出书登报上电视出名、实际水平低而作品市场红火、削尖了脑袋进协会、搞假证书......其中心议题就是看不起那些市场炒作的画家书家,觉得他们很无耻,不去为民族的艺术作贡献光想着自己赚钱了,光去迎合市场或是拍协会的马屁了。反言之,剩下的一些人都是有骨气有气节遵从艺术之道的真正的艺术家。非常不好意思,在这里我要说:你们错了,以前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现在书生们都很厉害了,早已洗清历史的蒙冤和不齿了,书生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着,现在轮到书画家了(在这里我不说艺术家,因为我现在还不理解这个词的真正含义)。“百无一用是画家”可能是现在的社会现状,我接触的书画家很多,应该有上千人了,有富裕的,年收入千万元以上的也有,几百万的也不少,一次出去弄个几十万得更多,但是最多的还是贫困潦倒的,有的年收入不到几万块钱,有的还要少,在这个情况下,骂娘是正常的,因为确实有一大批的高收入的画家的作品不如你,甚至差得很远。去年,我亲自见到一位来自首都的“画家”,40来岁,长发飘飘,带着很多的证件复印件、刊登着自己的作品的书刊,几千块钱就能办得到,领着一漂亮女士,敢保证不是他老婆,拿着一批国画作品,行内人一看就是在市场上买的行货,,三天内在某城市里销售了47万元,然后说不能现场作画了,其实是作不了,国家某部委还等着回去画画呢,一个月以前就安排好了.......我没有一点的贬低此君的意思,反过来觉得有些能耐,起码是底气够狠,过去有句话,七十二行骗子为首......回过头来说,骂娘不是办法,并不会因为你骂了娘,市场就会觉得你的艺术水平高,或者因为你的正气而买账,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应该从现实出发,下面我们来说说这个现实:现在房子几千甚至上万元、几万元一平米,车子便宜的也要几万,就是大家都说吃了容易得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的猪肉都要十元一斤,作为书画家,如果国家不给你发工资,你的唯一收入就是卖书画,也就是说你的主要任务就是把书画变成钱,清高不能用来买房子和猪肉,实际上经过我的多年的经验,顺便说一下,本人很早就研究并实践过艺术品的市场运作,开过书画公司和画院,当然也算个书画家,现在有很多的书画家都有一个不实际的认识,那就是总感觉自己的东西太好了,敝帚自珍,爱不释手,全国现在从事这门艺术的有百万人之多,稍有成就的也有几万人,你是在这个庞大的人群里讨生活,讨生活就得有讨生活的本事,不能老抱着自以为是的观念去对待现实。你成不了大师的,就是成了也是百年之后,那时候的钱都不知道让谁得到了,如果你的风格高到都考虑到未来的人的生活了,那就无话可说了。看看现在的大师们,清末以来,也就那么几个人,大师不是经过努力而成就的,那是70%非常人的天赋加上20%的历史气候加上10%的努力而得来的,一个国家一个时代也就出那么几个人,那就叫赶他个天时地利与人和,比中五百万彩票的几率小多了,所以书画家们千万不要把自己成就大师而作为艺术创作的目标,那样只有劳累一生而烟消云散,不会给现在和历史留下什么的,这也是现实。以前说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时候,那是说书生体力单薄爱面子,除了读书别的什么也不会,其实现在的书画家大部分都是除了书画别的也不会,不懂市场经济,不懂商品概念,不懂社交手段......生在了经济社会里就应该和社会充分的融合,当你改变不了社会的时候,唯一能做的只有两件事情,放弃和适应,这也是事实。还有很多非常实际的东西其实大家都很明白,用不着我来废话了,下面我们再回过头来说办法。首先我们应该感谢我们的这个时代,因为是时代赋予了艺术品的价值,我们再也别去过多的讨论什么非物质价值了,那不是今天要说的东西。如果现在还是为吃穿发愁的年代,你那艺术品就是扔到大街上清洁工都要骂你的,现在好了,能卖钱了!多好啊,纵观历史,在中国这样的时代太少了,三千多年以来也就不超过五次,让你我刚赶上了,600年一遇,什么概念?躺在地下的故人们都会羡慕我们的,我们在浪费时间在这骂娘是不是太不知趣了,赶着这个时代快去实现你的艺术的经济价值,这是我们唯一要做的事情。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叫《教父》,第一页上就有这么一句话:在巨大的财富的背后,都隐藏着罪恶。--巴尔扎克--。我们不去说牟其中、周正毅,就看看你身边,应该明白很多的。所以,只要能把你的艺术品变成人民币,当然美元也行,那就是成功。炒作?那是必要的经济手段,一切商品都有这个特性,艺术品,在这个社会确切地说应该是艺术商品,因为只有经济的力量才能够真正的推动艺术品的快速发展,只有把艺术及艺术品融入到商业社会里,才能赋予它强大的生命力,当然,肯定会因此而产生很多弊病,那个不是你我来操心的事情,国家都奈何不得,那只能交给历史来处理,更不是你在那里拿着一张还不知道水平如何的作品在感叹: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啊,你管得着吗?,没有历史的断言谁都管不着。就个人而言,我们就是要去炒作自己,看看电视报纸网络上的广告,脑白金恨不得要20岁的女孩爱上60岁的老头,因为老头吃了脑白金了,蚁力神都顶上一本本草纲目了,赵本山是艺术家吧,比你水平高坝。企业为什么要赞助奥运,真得那么爱国?炒作,不炒作你的产品就没人要,你的艺术就是一张废纸,炒作了,也没见你的产品好多少,也没见你的艺术水平高了多少,可是有人关注啊,能换成钱啊,如果你视金钱如粪土,那又另当别论。有经济实力来个大炒作,没有呢,来个小的,实在不行,跟我上面说的那位老兄学习一下,未尝不可。你要明白一件事情:现在懂艺术的人少得很,90%的买家都在看名气和名头,记得刘大为以前来的时候一张画卖几千元一万来元,后来名气大了些卖3万一张,再后来可能是6万,是水平提高了?不是,是名气大了。并不是所有的听说得大家都是高水平的,你用不着自行惭愧,去年元旦,到北京去看画,到一画家家里买画,要3000一平尺,少一分钱都不行,我那哥们说,去他娘的,不买了,等我给你弄几张,后来把他请了出来,憋了几天没卖,猜猜看什么价位?1000元3张,合83一平尺,他们比你高尚不了那去。前面写了一篇关于美协会员的文章,现在很多人就想进美协,所以手段百变,其实也无可非议。吴冠中老先生说该取消协会,就是看到里面有很多的弊病,在某方面影响了艺术的发展。艺术派别林立,艺术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永远讨论下去的问题,并且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咱们没有必要去骂娘,与时俱进是最明智的选择,要想成为生存的手段,那就看看社会上的消费者是怎么买书画的,要想流芳百世,那就潜心研究创新,骂娘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得到几句无聊的附和。有了钱了,你可以闭门创新发展个人风格,那时说话都有底气。一鸣惊人的年代没有了,陶渊明的年代也一去不复返了,清高?傻瓜蛋呢。诚然,现在我们的书画家,都是通过展览这种机制产生的。然而展览造就的书画家,我觉得应该叫做展览型书画家更确切。当代的书画家似乎都是展览型的书画家!为什么呢?我接触过很多书画家,他们只会写大条幅作品。如果你让他写小品或者用毛笔写信,他们会觉得勉为其难。因为展览这种机制使得这些书法家们在创作上形成了唯一的创作方式----为展览创作。特别是书法行列,有的书法家平时就是在用几刀宣纸甚至几年的时间在创作一件作品,这是他们重点攻击的办法。但是他们除了这首诗歌之外,别的内容、形式的作品似乎就写不了。这也造成了书法家,不,是展览型的书法家创作投机取巧的问题。因为有的作者屡次如站甚至获奖的作品都是同一个内容和形式,因此他们的创作几乎是印刷。还有一些作者,他们采取更直接的做法,那就是不再古典中深入,而是直接瞄准屡次展览中获奖或者主流的“流行”书风,直接取法他们,这样也似乎容易已写入展。可是这样也就导致了当代书法展览的千人一面问题。所以,在评审现场我经常听到一些评委在说:这是江苏写法,这是河南写法,这是中国美院写法,这是北京写法,这是辽宁写法。一个书法家只会写一两副书法作品,笑话。观察多年我发现,那些受不了玩笑的人,那些成天绷着脸,努力不在人前出丑的人,内心深处往往有着常人难以想像的虚荣与嫉恨,这一种严肃与体面的人,你无法嘲笑他,因为他会长久地恨你。 虽然书画卖不了钱,但是精神上已经很富有了,所以我说自己比富翁还富,感到自己几十年,酸甜苦辣都试过了,自己都能够坚持,熬到头始终都有回报这种虚荣我一直无法理解,最多会认为是一种奇怪的幼稚。我以为,一个人在大家面前出出丑,让大家笑一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一个人被批评批评,不管是认真的,还是不认真的,都是很正常的,“人无完人”嘛,还有些时候,一个人会被误解,但“日久见人心”,我不相信人们总会把一个人误解下去。在我的理解里,健康自信的表现是,一个人可以接受表扬,也可以接受批评,可以听好话,也可以听坏话,生活中,人们的风言风语多半是对事不对人,若是过度敏感,并因此恨上了说你的人,那么多半我们只能自我检讨一下,是不是对坏话过度敏感?为何我们会被一句话所伤害? 当今的书画界真可谓热闹非凡,新鲜事情接连发生。前两年,被称为“第一笑星”-------赵本山书写的“天道酬勤”四字竟也拍卖到了3.4万,一个字就值8500元!,真让书画圈和社会各界大吃一惊:名人的字作咋就这么的值钱?就在赵本山的一幅字被高价拍卖,“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时候,影视界的“皇帝专业户”张铁林也不甘示弱,他很快也在中国书法网上打出了广告——“铁林优惠给网友题写斋号和小品斗方”。消息传出后,就有网友挖出了一份名人字画价目表,赵本山、贾平凹、唐国强、倪萍、姜昆等都榜上有名,而且一幅书画作品都卖几千上万元!而与此反差很大的当属国际大导演张艺谋先生的书法,他的一幅字开价500元竟无人买账!真有些不可思议:大名人也有遭“冷遇”的时候啊!名人字画到底值不值钱?值多少钱?一时还不好理论。但一种奇怪现象不得不令人深思。如今政府官员、著名作家、影视明星等等名人都热衷于书法艺术,以至于许多著名作家不见有什么大作问世了,而见诸新闻媒体和公众视野的则是他们的书法作品,有的甚至被炒作说要卖到几万元一幅。一位知名大作家被传出其一幅字画明码标价2万元,如果托熟人、托关系至少也要1.2万——1.5万的价码,而且其书画作品据说卖的很火,不少人想买他的字画,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关系,还真成了一大难事!而赵本山据说很少对外提字,想求他的一幅字更是难上加难!张维说,在我看来,现在的书法作品可分两种,一种真正用一生造就的书法家作品;一种是靠展览靠搞关系的“书法家”,也是就是这些书法家,纯粹也只能是书法爱好者而已,但人家可是公众人物、是名人,名人嘛完全可以卖他们的明星效应,以至于众多的并非书法家人士的各路明星大腕都挤进了书画圈子来“抢食”,来卖字,但究竟其艺术水准何在?艺术价值何在?真正能留传千古的字画何在?就很值得人们玩味了。当今的名人圈子,不少明星都热衷于字画,像著名演员唐国强,他在2004年的一次书法评选活动中当选为“中国10大书法家”,真正用一生学习创作的书法家笑了,研究书法的书法家都死完了,引起了诸多非议,好在唐国强也有自知之明,亲自站到前台向舆论界声称自己并非书法家,而要做好演员一职。眼下的当红女星徐静蕾也被冠以“书法家”的美名,京城不少卖字画的门店里都有徐静蕾的字,还有的网络竟也将徐静蕾的字定成电脑中的标准“徐体”字,就此遭来骂声一片:“徐体字”能代表中国书法吗?名人热爱书画是件好事,但书法艺术的价值和艺术含金量的高低,不是靠名气去提升,如果靠其他名气去判定书法作品的价值和艺术水准,那是对书法艺术的一种亵渎。某些大名人的“一字千金,甚至一字万金”,并非是书法作品应有的价位,而是沾满了其他名气的光,这一点恐怕是人所共知的。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这些名人的字画,趁着现有的名气,赶紧卖,如果过了一定时间段,想卖钱估计也没人要了!这就是艺术水准要经得起时间与历史的“考验”,而哪些真正的书画大家,无论到那个时候,其作品的价值和艺术水准将是永恒的。但愿时下的旁通名人字画不是附庸风雅,而是“体现艺术功力的佳作吧!”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中国书法的贵族化特点一度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精英阶层鲜有从事书法者。当代书法家是个弱势群体。书法的边缘化、平民化己使当代从事书法的人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客观的说,当代书法家普遍功力不济,时代也不需要“功力型书法家”。古代书法的传播主要依靠拓片。上好的桃木雕板,能拓八百遍就不错了,而且成本高得吓人,非地主老财和大官僚不能为。能见到名家真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有功力的书法家能写个“类颜”、“类柳”足可以笑傲一方,名传后世。现在不同了,想写“书法报”三个字,练50年,与王羲之还有差距,不如拿本字贴,半分钟就可复印、制版到位了。高度发达的印刷术使现代人幸运无比,穷人可以练书法了,半文盲也可练书法了,下岗职工可以练书法,但书法家不是练出来的,功力再深,纵能“入钢三分”,也不会被认为是书法家。没有功力不行,光有功力也不行,这令想当书法家的人左右为难。于是,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取万家之长,自成一体。一年半载后即可宣称“从颜柳入手,兼习欧赵,上溯魏晋,直追秦汉,继而转习明清诸家,真草隶篆无所不精,用笔结体近世罕出其右者。”这正如做菜,取东北之甘泉,西北之肥羊,投入重庆火锅,加二勺江浙白糖,丢三尾南海小虾,撒一把中南的糊椒面,于是,融八大菜系特点于一炉的“天下第一美味”就产生了。如果你吃了不是滋味,就说明你土老冒,不配当美食家。但中国书协要把这道“传统美味”,普及——让美味进万家;提高——让万民承认这是美味。但这边缘人弄出来的所谓“书法”之为何物,连老胡我也说不清楚了,惟有摇头叹息。当代书法家抒发古人情怀,既庸俗,又可笑。古代的成名书法家或为帝王将相,或为才子佳人,再不济也是落魄文人,在艺术修养上多少属于时代精英,所写内容直抒胸臆。羲之聚友兰亭上,东坡泛舟赤壁旁,怀素偷腥食鱼苦,颜公祭侄泪成行。当代所谓的书法家则很可笑。一是功力不济,写不好;二是即使能写好,也不知道写什么,因为他们的草包肚子里装的全是垃圾。于是,只有当“文抄公”。抄什么呢?唐诗宋词嘛。中国书法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手中把持了几千年,如今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特别是回到了一些走投无路还想发大财的人手中,于是便玩出了许多新花样。有个名家龙飞凤舞抄了一首古诗,展出了,也发表了,许多人击掌叫好。后来有好事者根据作者的题款,把古诗的原文找出来一对照,“名家”的马脚便露出来了。因为古书要自上而下地念,但“名家”却是从左自右地抄。抄出了一件不知所云的杰作,引来喝彩声一片,书法报曾报道过。还有个名家从年轻到年老,从早上到晚上,从江南到江北,写的都是“朝辞白帝、日照香炉、月落乌啼”,照着小学生的课本抄了几十年,没出大错,做到了中国书协的理事,这算好的。还有大部分书家,一不买书,二不读书,别人写什么,他跟着写什么,别人写完“白日依山尽,李白诗一首”,他也如法炮制,王之涣的后人发现了,不依不饶,此人说是笔误。接着就学聪明了,干脆不署作者名,一律署“唐诗一首”。这样就没人找茬了吧?有一次,该老先生豪情满怀,一口气为某饭店写完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落款是仍然是“唐诗一首,某某人书”。饭店经理看大名家如此不吝笔墨,激动万分,又是鼓掌,又是握手,塞完红包,导入雅间,反复敬酒,宾主之欢,难以言表……或许还有人问我:当代书法和书法家如此可悲、可鄙、可怜、可笑,那中国书法还有希望吗?答曰:书法作为精英文化,何时由精英人物来把玩,何时便开始复兴。谁都巴望自己的生活好些,好得没边也不为过。那么就假设存在这么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我们无法躲避的事儿。当今的书法家,老一些的也好,年轻的也好,从某方面来说,与古人并没有太多的差异。从政之余,从教之余,从军之余,从商之余,甚至从农之余等等,象“八怪”中的几个以卖字画为生的是能做反证据的,然而昔时的生活到了今天,其含义有了太大的变迁。近几年也有了职业书法家的名头,但似乎也不是那么纯粹,多少有点依托。山东有个老汉,已经卖了22年的菜。现在儿女都出息了,他却不肯回老家享福,每日还是靠着卖菜度日,但是,他对书法的痴迷从未间断过。他突然发现,卖字换取生存。是的,没错,于是他就搞关系,入展览,还成了中国书协会员,成了“书法家”了。书法艺术,似乎一开始就只能是贵族的专利。退一步讲,至少是能在轻松地解决温饱后才可能发生的事儿。当然也有例外的情境。不过,那是在发迹之前,那一个过程是为了仕途,抱住一块敲门砖。欧阳永叔的话,是很好听、很诱人的,也是飘飘然的感觉。“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他事尔”。想想徐文长,考了十几年的举,没考上,后来性情不宜幕府日子,回家后靠字画换食,其中不乏亲朋的同情和施舍。难呢!卖出去的字画,是谁买去了?无非朝廷官员,或是地方富绅。徐文长祖宗留下的宅地让人讹去,自个住的地都没了;徐渭在京城走了一遭,好歹有了自己的家。这书法家求什么呢? 话把儿有些摆弄歪了,咱正过来看今天的书法家的生活欲望。无论从那个角度讲,我们都可以把书法家划归到文化人或者知识分子的行列,应该是体面人。要面子是咱中国人的传统,尤其是文化人。于是乎书法的地位、书法家的地位,在无意识中感觉自己与众不同。在知道自己笔下的黑字儿有份量了,就认为自己的日子不该是这样的日囊。猜测猜测,今天的书法家到底有多少是从一般人的生活圈子里,窜入体面人的偏道?政界、商界的书法家生活肯定让人眼亮,那是一般书家嫉妒的——这话太主观,虽然我见的不多,有时瞅见了一点,反正自己心理很羡慕跟嫉妒的。在江湖网上,书家的书法生活——书斋,往来无白丁是无疑的;就看那里面的物件摆设,懂行人一眼就能看知值多少人民币。别管有多少平方的空间,关键就是那种感觉,被烘和托起来的艺术家和贵族搅合一块的优越感。简单说吧,书法家可以没有自己产权的房子,但不能不办置显示身份的东西。一套简单的红木家具,最孬也得是新鸡翅吧;书橱是不是红木无所谓,但书肯定要是一摞摞的;另外,还要有喝茶的家伙,玩古人的雅行。再狠点,弄个古琴摆上,会谈不会弹不要紧,那说明有意。陶渊明不是还弹无弦琴嘛!在拥有这些之前,哪怕住的是陋室,就像二十年前的大多数搞艺术的,把自己整得跟乞丐一样,不修篇幅。即便如此,没人会说啥,那时一心围绕艺术的核心,其他消费简直可以忽略。但现在彻底地不一样了,真的不一样了,以前的行头不时髦了。再加上范增先生捐了千万以及某些个大名书法家的润格公开了,买卖也是公开的了,是爷们的,不论什么界,都能按游戏规则出牌了。书法家的生活定然会滋润多了。按说,书法家追求体面的生活是合情合理的,有个美好的生活目标是好的。可如何达到目标的问题就是个复杂的事儿了。这不是我今天要说谈的。其实我说的也只算是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可一个结果往往是产生新过程的原因和基础。
反应在中国文化中,便有一种被称为“爱面子”的奇怪心理,“面子”并不是一种真实与现实,而是一种被个人精心保护起来的假象,中国人喜欢听别人说自己好话,一点也不在乎这种好话是不是客观,这种心理使得好话变得廉价而敷衍,毫无分量。 这种“爱面子”心理同时导致一种纠错能力的匮乏,是一种内容贫乏的外在表现,更是一种无聊的虚荣,直接后果便是导致世俗生活的无趣,中国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由“每个人的专制”所形成的“丛林社会”中,一代又一代,人们只是徒劳地进行个人性的市侩博奕罢了。 雇托自炒自卖其实是业界公开的秘密,有的甚至到了无托不成拍的地步。刚刚步入这个市场的藏家,很容易被这种假象迷惑,以为某个画家很抢手,常常从底价十几万元一直哄抬到上百万万。对于像薛林这样的卖家而言,具体策略是,拍卖会上如果有人举牌就立马出手,反之自己接过烫手山芋也无妨——成交后不去交割就完了,顶多也就损失给拍卖行的两三万元佣金,但这样一来画家的市场认可度就有了最新的标杆。书画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少潜心艺术的画家经过艰难的坚守之后正在无奈地放弃。现在有种说法,十亿人口,八亿书画家,谁都可以写画几笔,都可以自称书画家,但90%的人很浮躁,真正坚守艺术品格、潜心研究和创作的书画家太少了。
深圳是经济发达的城市,很多书画家,包括不少很著名的书画家都把深圳作为一个据点。但真正的书画家,醉心艺术、埋头搞创作,往往不会宣传和包装自己,他们不会整天迎来送往、为自己的作品奔波,没有经纪人,结果,艺术不能变成金钱,生存也就成了问题。在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不会宣传和包装自己的画家往往最终被人遗忘。这些无奈的书画家们,虽然喜欢南方经济发达的城市,但难以生存,最后只得又回到他们原来的地方,回到那个老环境里去,重新开始。有好几个书画家朋友纷纷离开了南方。市场无情,面对生存危机,很多书画家开始改变自己原有的风格,以适应市场需求,媚俗以求卖出好价钱。书画作品是一种有形的东西,不像音乐,在旋律中很快就能引起大家共鸣。深圳有全国很有影响的音乐作品,像《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但没有全国很有影响的书画作品。这也许就是,书画家们为了迎合市场、迎合环境、迎合人物而不得不在创作中改变,艺术作品得不到人们的赞同和认可,那它就是死的东西,也就失去了生存的价值。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生存?这是一个悖论,市场逼迫你必须能把自己的书画变成钱,否则,你就难以生存下去。但同时你又要坚持自己的艺术品格,这就需要探索一条既能适应市场,又能保持艺术品格的路。我们不无悲哀地指出,不少书画家为了钱,违心改变自己的艺术风格,有的人甚至从此彻底改变观念,成天进出各种社交场合、拉关系、拉赞助,艺术退步了,知名度却上去了,昨日一文不值,眨眼身价百倍。有些好书画家穷得连书也出不起,而有些糟糕的书画家竟大部头地出书,因为后者有钱,有赞助。不是名人,就拼命地造名,沽名钓誉。而一旦成了名,就把自己当超人。追名逐利的结果就是千方百计争“头衔”,一般人要信服一个书画家,并无太多标准,作者头衔多,似乎就了不起,要是还是个主席什么的,更不得了了。什么人都可以搞个画院,自封院长。海南有个“书法家”,字写得莫名其妙,胆量却大得惊人,名片头衔让人哭笑不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名书法家”。书画家一旦成名,作品就价值不菲,这时的书画家很难像以前一样保持平常心。朋友来访,以前随手作书作画就送人,现在想想一幅画就值几千几万,他就不甘心了,他情愿花几百块钱买很多东西送给朋友,也不愿赠书画了。打上金钱的名号,艺术就没有了人情味。著名书法家、中国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启功先生是“双料”大家,集艺术和鉴定于一身。有一次,他在一个展览会上看见一幅假冒他的书法作品。刚要离去,正好有人来问:“这是您写的吗?”他笑答:“比我写得好!”话一出口,就后悔了,生怕砸了人家的饭碗,于是又追上那人说:“这是我写的!”这是善良的艺术家为顾及别人生存而讲的违心话。但有不少所谓鉴定专家早已堕落,为金钱而出卖自己的大有人在。有些书画商专门假冒名家作品,为蒙蔽买家,就找国内的知名鉴定家与他合影,然后在假冒作品上签名盖章。这样,鉴定家都认可了,是假的也成真的了。一些著名鉴定家靠这些出卖良心的勾当从中谋取暴利。当今艺术家中,我最不敢恭维的,大概属书画家了。书画家中,尤以书法家为甚。个中原因,可能是我个人偏好书画,爱之深而责之切。再就是书画家的门槛太低,一直没有什么说得上来的硬性标准,阿猫阿狗都能标榜之。话说回来了,社会转型时期,某种程度的“礼崩乐坏”、“价值多元”,在所难免——不按牌理出牌,正是浑水摸鱼的绝佳机会。这里我也不妨坦白一下,我对书法研究四十余年。但有一招,屡试不爽,就是认准书画乃文人余事,如果一个书画家的大作常常题错款、抄错字,低级错误成堆,硬伤触目皆是,打死我也不敢承认他在“坛”上的崇高地位——慢说几千块钱一平尺,就是免费拍照我也不干。

关键字:

最新评论最热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1-2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推荐艺术品

更多...

成都扑克牌之小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成都扑克牌之大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熊猫杯旅行套装

作者:

尺寸:

艺术家推荐

更多...

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