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珊自述丨一切生命都在用力地活着 ʱ䣺2017-12-12 12:28:15 | Դ | Ķ4437 牟珊简介  1988年出生于四川宜宾 2012年本科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艺术设计系 2014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高级研修班 现居北京,职业艺术家  2013年6月   “游离.伊甸园”个人画展,北京朝阳区798艺术                    区艺芳香画廊  2014年9月   “当代艺术邀请展”,四川省文轩美术馆  2015年2月   “A Tale of Tow Cities”加拿大青年艺术展,多                    伦多 2015年10月  文化部中玻建交三十周年“墨与彩”三人联展 2017年7月   “浮生.若梦”作品个展,成都二酉山房画廊 2017年8月   “回溯”当代艺术德国法兰克福群展   自述 文/牟珊       一切生命都在用力地活着。       道德经里说:“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的绘画也是,用线隐喻了一种力量,一根线有无穷尽的幻化和可能。从起点开始,似乎永无终点,线和色彩的结合,贯穿在我的整个画面里,线里有色,色中有线。就好似在虚渺的浩瀚的背景下,无数闪着微光的力量交互穿插链接,然后幻化成万物。       虚无到繁盛的意义在于顺应万物之自然,其实质是对于万物的理解和尊重。       人有时候会全能自恋到以为自己是食物链的顶端和宇宙中心。忽视或故意无视那些看似柔弱的生命,对它们为了繁盛和延续的顽强力量视而不见。它们也一定在娓娓诉说什么。那些生灵在我臆想和迷梦的画布上散开,它们有情绪,有心结,有特立独行的人格,需要被听见和看见。       绘画对象上我没有有意选择,或者有意坚持,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按照我的天性,顺其自然。我始终相信着万物有灵,透过瞳孔和毛发之间,可以看到那些植物动物散发出皎洁的灵异之光。我也经常乐于把人类缩小以后融入进画面,使之成为一个倾听者。       人对于生命升起和陨落的态度取决于敬畏感。       当代文学家汪曾祺常常将世人所谓的俗物写的很精彩,古家具专家王世襄亦是将鹰、狗、鸽子等写得好。写得好靠的是好的性情,他们能够看到一切生命都在用力地活着,欣赏而不影响。       写作、绘画和音乐有殊途同归的作用,无论阐述的是什么,最终也只是在阐述自己而已。画家在画布上投射出的不是图形画面,而是自己所全然信奉的情感的剪影,绘画不过是自我救赎的一种方式,与当下真实世界是衔接的。因为你无法做一个逃脱时代身份的人。        我从小就开始画画,绘画的机缘根源于我的爷爷,然后我的父母,而今到我。似乎我的体内天生有一条潺潺流动的血脉是跟绘画密不可分的。基因的强大不在于你天生就能掌握父辈的绘画思想和技法,而是看待世界的视角。从幼年直至现在的不合群,想法经常与别人不同,那种孤单感渗透良久,是画画和梦境帮我在瓦解那些压力,成为我心的栖息地。       所有我想绘出的事物都被密麻的线条贯穿着,那些线条悸动着、跳跃着诞下生命,像无数段落的集合,诉诸于离散而孤单的个体。我期望自己既受到某些流派的影响,又超脱于流派的束缚。当我极力去思考艺术中无处不在的彻底简化和彻底复杂化的倾向时,艺术变的越来越富有探索性。有人说:“艺术的限制条件不得不变成人的限制。”我却说,由思考和想象力而来的创作是无法受限的。       杜普拉特导演的《杰出公民》里说:“大体而言,作家或者艺术家大多不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他们感到,现实不够令人满意,所以想创作出新的东西融入现实世界。普通人并不需要,他们在现实世界里怡然自得。”       在物欲充斥却思想匮乏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该放下忌惮,如植物和动物般深情而用力地去活……       “自渡彼岸,以光阴为楫。孜孜以求,散发微茫……”    牟珊油画作品 ▲《梦境之境》 牟珊 布面油画  100x100cm 2017年   ▲《未知的盛开》 牟珊 布面油画 90x120cm 2016年  ▲《在别处》 牟珊 布面油画 100x100cm 2015年  ▲《归》 牟珊 布面油画 120x90cm 2016年   展览预告 “牟珊油画作品展”将于2017/12/16—2017/12/31在大观艺术馆举行,展览将会呈现牟珊近作50余幅,是对她多年以来绘画和行走的一次梳理。  开幕时间:2017/12/16  14:30 展览时间:2017/12/16— 2017/12/30 展览地点:大观艺术馆                (成都市高新区环球中心E2区6楼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