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夏艺术网 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艺术动态 > 新时期中国非遗发展的新观念

新时期中国非遗发展的新观念

时间:2021-02-05 | 来源:西沐 | 阅读:763次

  在非遗的传播中,与以往人们认为文化、艺术的有效传播方式更多的是靠展览、出版、宣传、交易的观念不同,如今人们发现实际上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是消费,消费是最好的传播机制。非遗推广传播的最佳方式就是推动非遗艺术品的消费,如电影、艺术衍生品等。目前,在非遗衍生品产业链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如景德镇的一些企业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以创意、设计为龙头,以名人、名品、名牌为发展框架,整合资源,让资本介入,在世界范围内整合建构独特的陶瓷产品产业链,把陶瓷产品做成一个非常有品质的东西,在西方市场展览、售卖,而更多的西方人感到这个就是中国的奢侈品。由此,中国的文化、资源就自然而然地在消费中被输出了。

  ——西沐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国家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在新经济、新消费、新常态的发展态势下,中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与之相应的传承发展观念在很多方面却显得较为滞后,难以触及飞速发展的当代生活。因此,探讨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与融合发展观念,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意义重大。

  01

  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观念与实践探索的流变

  “非遗”产生并发展于人类社会进程中,根植于民间、传承于“当代”,具有活态流变性的特征,是最为鲜活与生动的民族文化精华。非遗理念及其实践演进的重要线索是发现非遗的重要价值并促进其活态传承,保护与发展的关键是要使其在当前社会空间中继续繁衍,发挥思想、文化、经济的多元作用,而不能仅仅将其作为文化标本、档案与历史记忆。事实上,中国非遗保护与发展在认知上经历了一个并不长的渐进性的过程。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席卷而来的文化趋同化、异质化倾向使人们更多地将目光关注到保护文化多样性这一议题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潮开始在中国蔓延。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保护的大力倡导与积极推动,2004年8月,中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随后,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中国非遗保护工作在政府机构改革、法规健全、政策完善、理念深化、保护实践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走出了一条极赋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道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提出了“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本真性保护”、“活态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生活性保护”、“立法保护”等一些列保护概念与方法。

  如今,在新技术的推动与融合发展的新业态不断涌现下,非遗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民族精神、审美哲学等内容不断被挖掘出来,它们正契合了当下大众精神消费需求,非遗与市场的互动形式更为多元,正以更广阔和深刻的方式介入到人们生活中,成为促动经济发展的新资源。这是由其所处的大背景决定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社会、政治发展不断进入新常态;二是国际化及“一带一路”为我们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三是“文化+”、“互联网+”、“金融+”等融合发展趋势;四是“三驾马车”的逐渐淡化,“供应侧改革”迅速升温为文化产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在这一大的背景下,非遗发展如何走出狭小封闭的发展循环,树立“非遗的抢救保护是重点,但非遗的资源化及其管理是核心”的发展理念,创新观念,创新战略,创新路径,创新办法,把非遗资源化与非遗产业发展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当前非遗传承探索的重要课题。我们说,从把非遗作为一个狭窄的历史遗存的抢救保护、历史文化现象的挖掘整理,到历史文化信息与传统的保护与活态化传承,再到把非遗作为一种资源状态进行保护与发展这样一个开放的宽视域的非遗观念的形成,是非遗保护与发展不断深入的结果,更是非遗保护与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也是非遗量大、点多、分散及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态的生存发展状态的生存需求与价值呈现。

  02

  中国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资源管理问题

  目前是中国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重要转型阶段,面临的问题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既有观念的,也有理论的;既有战略的,又有实践的。但最核心的问题是非遗资源的管理问题,它是提升我国非遗保护与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关键是要认知、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要站在一个基础、两个大格局中,一个基础是我国非遗发展的现实基础,两个大的格局是世界文化艺术发展格局、世界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来讲就是:一要强化理论与前沿实践的总结与提升研究,做好战略的制定与规划布局;二要抓好非遗资源重点环节的管理工作;三要不断建构非遗管理体制与体系,推动市场体系的成长,真正做到育民、惠民、富民工作;四要建立非遗管理的支撑体系,文化投融资,特别是文化财政、文化税收、文化市场及工商管理等服务支撑体系;五是强化法律制约、政策与引导、行业管理工作,搞好非遗保护与发展的监管与持续发展问题。

  (二)非遗推广与传播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非遗的推广与传播决定着非遗发展的未来。当前非遗推广与传播面临的问题非常多,也比较严重。不可回避的是中国非遗发展的推广与传播能力不强的问题。从根本上说,一是能力建设问题,其中首推非遗资源活化能力问题,传承人的教育与管理、传承与创新,非遗文化与技艺资源化、系统化,非遗资源的转化特别是数字化,推广与传播平台建设,路径与方法的建设等。其次是体制与政策的支持支撑,在强势当代文化面前,中国非遗发展的推广与传播本身就处于非常不利的态势,需要进一步确立其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融合发展的问题。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非遗资源在传承与创新基础上,吸收不同元素进行融合发展;其次是非遗资源及其要素,进行跨界融合发展。如非遗要素与当代设计进行融合发展,与当代市场与不同产业业态融合就是一个重要的路径。另外,这种融合发展也会不断生发出新的创新方向,生发出新的业态。而这些发展的趋向,可以说是探索中国非遗发展的推广与传播融合发展的基础。中国非遗发展的推广与传播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立体状态,按相应模式与历史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一是传统媒介环境下的推广与传播;二是基于非遗资源数字化的互联网条件下媒介融合环境框架下的推广与传播;三是以深度体验为核心的体验传播。这三个基本阶段是相互交叉、共融的状态,特别是在现阶段更是相互交叉存在的。因此,在具体过程中,要注意并充分运用这个基本的现实状况,把中国非遗发展的推广与传播工作,在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开拓思路做实做好。

  (三)全球化进程中的非遗安全问题

  全球化进程的内在逻辑在于,政治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结果,经济与政治全球化又共同推动文化全球化。近年来,全球化进程主要聚焦于: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技术融合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与管理技术的融合发展,直接推动民族与地缘政治边界的模糊。二、资本市场的扩张与一体化发展,既是全球化进程发展的动力,也是其发展的结果。三、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全球环境问题的不断凸显,引发人们对资源,特别是文化资源问题越来越直接的关注与要求。全球化进程客观上正在消解不同区域与民族文化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文化土壤。民族身份问题成为全球化发展最急迫的困惑之一。因此,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伴随机遇而来的是全球化发展下民族发展,尤其是民族文化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安全问题。对于非遗的传承发展最大的背景就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一方面,在基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中,非遗价值及其重要性被人们再认识、再发现;另一方面,全球化进程使非遗的传承发展既带来机遇,又迎来挑战。在人们生存空间概念边界弱化、全球产业链兴起、文化趋同性的快速发展趋势下,非遗传承发展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而非遗安全问题正是这一议题的核心与重要组成部分。对非遗传承发展的安全问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点:一是非遗传承发展的独立性与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二是非遗的抢救保护与非遗的传承发展关系问题;三是非遗传承发展过程中的“出新”与“变异”的界限关系问题;四是非遗活态化生产保护与非遗产业的发展关系问题;五是非遗的民族性与非遗是人类文明的关系问题;六是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与拓展推广利用的关系问题;七是非遗发展的大众化与非遗发展法制化关系问题等。

  03

  新时期对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成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变化,预示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在并将继续引发消费方式发生革命性演化,决定了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消费水平及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在这种新常态下,文化资源及其产业的发展进入了国家的战略视野。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很多政策,目的就是积极推动文化资源的转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力图在不长的时间内,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逐渐意识到,对一个区域来说,最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就是那些长期被忽视,看起来并不“高、大、上”的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量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取之不竭、越挖掘越丰富的“非遗”资源。所以,非遗资源化及非遗产业的发展,近几年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我们说,中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进入了新的时期,最关键的是我们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大问题,一是要客观系统地认识中国非遗发展的内在规律,认真解决好非遗发展过程中的抢救、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二是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看点上,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非遗发展的战略意义与地位;三是必须解放思想,从系统性资源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推进中国非遗发展的未来格局。我们应该看到,当前中国非遗传承发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已远不能满足新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巨大需求。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又一次面临新的问题、发展情况、发展态势、发展要求与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更高的站位,在更高的水平上,进一步推动与发展我国非遗及其文化的传承发展。一是要继续更好地做好抢救、保护与传承工作,这是当下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工作重心与基本发展底线;二是非遗的传承发展要强调为人们美好生活建设服务;三是要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新的资源、新的动力;四是要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建构世界文化多样性,建设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的贡献。特别是要强调非遗文化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突破口与重要抓手。要研究非遗文化传承发展的内在规律,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作用,将我们原来习惯的把非遗及其文化送出去,进一步过渡到卖出去,再到按照市场与产业的规律整合出去的发展路径,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建构我国非遗文化的发展能力与水平,进一步推动其国际化发展与传播。

  04

  中国非遗发展在新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

  新时代对非遗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不仅仅是挑战,更多的是机遇。机遇在于新消费和中高端消费的迅速崛起为非遗带来的人们的文化精神、文化消费体验的需求,以及其背后巨大的市场与产业的需求。挑战主要有两大方面:一个是面对当下非遗发展的处境给我们带来的挑战。由于生存土壤的不断流失,大量的非遗资源灭失,传承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当下非遗传承发展要强调保护与抢救。另一个是面向未来的发展环境与态势对非遗传承发展给我们带来的挑战,主要来自五个方面:一是文化体验消费作为一种消费潮流对非遗传承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二是时尚化消费将成为消费结构性变化中的重要性力量的冲击。三是新科技融合发展对非遗传承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四是对美好生活品质的追求而引发的新消费业态生发对非遗传承发展所带来的冲击。五是消费的便捷、高效、安全性的支撑服务已经并将成为人民群众最基本和最迫切的消费需求等等。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活化”非遗资源,并使其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重要文化家园与文化自信的基石,成为中华民族竞争发展中的坚实的资源支撑。面对这些挑战与冲击,如果我们仅仅一味地强调非遗的保护与抢救,虽然这非常重要,但已经非常不够。

  我们既不能仅仅把非遗当成一种文化遗存展示在博物馆,也不可能回到以前的场景去搞“原生态”传承。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留住记忆,而是面向未来,面向来自整个世界的文化交流与碰撞。

  非遗的传承发展必须要面向未来,以资源的开放性、多元性,和更为丰富的方法、手段,来介入并影响、融合到当代人的认知、学习、生活、生产之中。

  05

  新时期中国非遗发展的原则与新观念

  非遗作为“活态”文化,虽然在一定历史阶段的传承中具有连续性、稳定性等特点,但其发展不可避免的会随时代更迭与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而演变。因此,新时代中国非遗的传承发展,从保护思路到发展形态也都相应的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也形成了许多新的发展原则与观念。

  (一)新时期中国非遗发展的原则

  非遗传承保护中,学界普遍认同的原则主要有:本真性保护原则、整体性保护原则、科学性保护原则、濒危遗产优先保护原则、以人为本保护原则、活态性保护原则等。而进入新时期,面对非遗发展中纷繁复杂的新状况,中国非遗的发展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新原则。

  1、系统研究非遗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更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与方法的原则。

  目前,中国非遗在探索发展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要认识到,对我国非遗种类繁多、资源丰富,数量庞大的现实情况而言,非遗的传承发展问题不可能仅凭几个方法或者名词就解决,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抢救保护来看,就不能仅仅是一个模式,一种方法,更不能一刀切,而需要根据非遗不同的生存状态,采取多样态、多层次、多种方法去保护。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科技等环境的变化,要注重系统研究非遗传承发展的顶层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发展理念,创新体制与方法。

  2、坚持非遗“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原则。

  党的十九大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与发展路径,提出了对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提升我国文化自信与增强民族凝聚力、影响力的重要力量,也是新时期激发非遗活力的重要方式。强调非遗的资源化与“双创”发展,就是在非遗的资源化与产业发展中,充分发掘非遗及其资源的各项价值,通过现代产业发展的理念及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为非遗的传承找到一条文化与经济发展双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发展路径,从而满足人们新生活、新消费的巨大需求,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非遗传承发展要创造性转化、最关键的是非遗文化及其资源要进行创造性转化。要关注三个重要维度,一是创意维度;二是发展维度;三是目标维度。非遗传承发展的创新性发展,关键是要创新转化机制,最根本的是基于非遗及其文化资源易于进行跨界融合这一资源特性进行的跨界融合机制。

  3、推动非遗及其资源的“活化”发展原则。

  非遗及其艺术是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的重要载体与生发的重要土壤,既要保护,又要发展。传统文化资源是战略性资源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非遗及其资源是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载体的认知还需深化。事实上,非遗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早已起步,而如何实现非遗在新时期更好的发展,关键就在于让非遗资源活化,使其融入当代社会,滋养我们的生活,传承我们的文化艺术精神,生发文化艺术的当代创造。非遗艺术及其资源活化的最大效能,就是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的最为宝贵、最为强大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随着人们消费结构快速转型带来的巨大文化消费能力,为非遗艺术资源转化与文化新经济的发展,以及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活化”,打开了巨大的需求空间与发展支撑。所以,我们要积极探索非遗艺术及其资源的“活化”的理念、路径、技术与方法。其中,非遗艺术及其资源与当代设计的融合是让其“活化”的重要战略举措与突破口。

  (二)新时期中国非遗发展的新观念

  1、非遗传承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观是其思想基石。在新时代推动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是大势所趋。非遗蕴含着人类的智慧,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智慧资源,在解决当代人生存问题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保护非遗就是在保护人类的现状与未来。2015年,联合国在纽约召开的可持续发展峰会上正式通过了指导 2015 年 - 2030 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习主席出席了峰会,承诺中国将以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己任,并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随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如精准扶贫,以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和产能过剩问题等。2016年,基于国际社会半个世纪以来对文化与发展关系的研究与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中,新增了“在国家层面保护非遗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倡导各国把可持续发展理念与非遗保护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在“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四个方面阐述了非遗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站在人类存续的高度将非遗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明确了非遗的重要性。其颁布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非遗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已从理念认知进入到推动各国出台政策的行动阶段,对更新各国非遗保护观念,调整现有非遗保护方向,促进世界各国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认识本国非遗保护具有深远意义。就我国而言,结合自身国情,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非遗保护实践,制定、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制度及措施,加强研究,是我国非遗保护再上一个新台阶的重要契机,也是在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背景下,我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创新。

  2、非遗及其资源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文化建设需要有基础,这一基础就是蕴藏在我们生活中的丰富人文资源。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是从单一化保护走向整体化保护的,如从单一关注文化遗产走向关注文化遗产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从单一关注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从关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到关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从关注单一的遗产保护到关注遗产的活用价值。 而这种活用价值的强调,就是对其资源价值的强调。 从“遗产到资源”是具有时代意义的,也是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一种新定义

  非遗及其资源的战略地位与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遗资源是中国文化建设中,传承发展与自信、包容、创造的不竭之源,更是文化艺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非遗文化资源是我国在新的发展阶段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战略突破口。三是非遗资源是中华民族最为重要、最为独特、最为丰富的财富。实现非遗从遗产到资源的转变,最核心的是让历史文化“活化”,沿着文化“资源化、资源系统化、资产化、金融化、证券化(大众化)”这一主线发展。其中,首先要非遗资源化,其次要系统化,这是中国非遗及其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我们说,非遗的资源化发展是新时期非遗价值的放大器,是非遗发展面向现代社会的一把钥匙,是非遗介入、融入当代生活的重要途径,更是非遗面向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

  3、非遗传承发展要融入大众与生活

  新时代赋予了非遗新的使命,让它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我们强调在非遗保护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创新,只有将非遗融入到生活中,才能够实现世代传承,使其作为民族文化的基因长存下去。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既要做好抢救保护,又要更多地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当代生活,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有条件的情况下,还要进一步将非遗文化资源资产化,推进经济质量的提高,提升文化建设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民族复兴与发展的重要财富与源泉,在弘扬中国文化的效能与在提高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方面做出积极的引领与贡献。因此,我们强调,不要把非遗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的抢救保护与非遗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转化相对立,特别是不要把非遗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可以进行的非遗文化资源资产化、市场化、产业化相对立。而要在更大的背景与架构下,进一步深刻理解与认知非遗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发展。

  4、非遗资源化与产业发展是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非遗能否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一直是社会各界争论的焦点,而在市场实践中,非遗的产业化发展早已起步。如提取非遗艺术元素通过产业机制实现的衍生品生产、交易、消费、服务等市场行为,以及在非遗资源发掘基础上进行创意,形成非遗IP与IP授权经济及其产业发展等,都是非遗产业发展的重要实践。事实上,非遗产业化发展是其在新时期传承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因为在社会主义矛盾转变的背景下,新经济与新消费为非遗市场带来巨大的机遇与发展空间,这就需要通过产业化的发展来契合当下的消费需求。在传统非遗依靠传承人个体传承与创作的方式很难满足当下急速增长的消费需求的现状下,产业化发展模式能够极大地推动非遗艺术与其资源的消费。非遗产业化发展需要注意两条发展主线,一是围绕艺术品及其资源资产化,即重点围绕艺术品资源的系统化、资源化、产业化、金融化、证券化的主线进行。二是围绕产业融合,即推动艺术品及其资源与科技融合、金融融合的战略方向,在消费层面,积极推进与社会、生活、旅游融合发展。非遗产业化发展要抓好四个战略重点: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的作用。二是推进以资源的整合、挖掘与价值发现、价值实现为主线的文化资源的资产化、产权化、金融化及证券化(大众化、互联网化)的进程。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新业态发展。四是突出“市场+互联网”融合机制的建构与形成。

  5、非遗传承发展要聚焦融合发展的趋势

  探讨中国非遗传承与融合发展的观念,就是在抓好抢救保护的前提下,强调重视非遗及其文化的资源化、系统化工作,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上下功夫,为非遗融入当代社会生活、展现当代文化价值做出积极努力;为非遗及其文化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未来,不断努力。当前经济全球化与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众多创新科技的推动下,各国、各民族文化间的交流、交融更加频繁。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旅游、文化与教育、文化与互联网等多产业之间创新融合发展趋势不断显现,这种融合不是某两个产业的叠加,而是多产业之间的深度渗透共融。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我们要牢牢把握多产业融合的方向和要求,贯彻新的发展理念,对非遗及其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阐释,在传承实践水平提高基础上,为非遗注入新的活力。特别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融合:一是文化与科技融合。二是非遗与当代设计的融合发展,这是非遗资源“活化”的突破口。另外,我们还有关注非遗资源化及其产业化的资本融合。这是非遗发展的关键性问题。

  6、消费是非遗传承发展中的最佳传播机制

  在非遗的传播中,与以往人们认为文化、艺术的有效传播方式更多的是靠展览、出版、宣传、交易的观念不同,如今人们发现实际上最有效的传播方式是消费,消费是最好的传播机制。非遗推广传播的最佳方式就是推动非遗艺术品的消费,如电影、艺术衍生品等。目前,在非遗衍生品产业链中,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探索,如景德镇的一些企业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以创意、设计为龙头,以名人、名品、名牌为发展框架,整合资源,让资本介入,在世界范围内整合建构独特的陶瓷产品产业链,把陶瓷产品做成一个非常有品质的东西,在西方市场展览、售卖,而更多的西方人感到这个就是中国的奢侈品。由此,中国的文化、资源就自然而然地在消费中被输出了。我们说,将文化艺术资源变成生动的、有内涵、有价值的产品来吸引消费,将文化“送出去”、“卖出去”还不够,今后我们还要以IP为核心驱动力打造艺术衍生品产业链,从而把中国的文化资源沿着产业链配置出去、整合出去。

关键字:

最新评论最热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1-2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推荐艺术品

更多...

成都扑克牌之小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成都扑克牌之大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熊猫杯旅行套装

作者:

尺寸:

艺术家推荐

更多...

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