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在咫尺——国际大师版画展》展览现场
4月25日,“近在咫尺——国际大师版画展”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三层呈现,本次展览由今日美术馆联合英国艺术机构HENI共同主办,集中展出了来自不同时期的7位国际大师共32件作品,包括限量版画及不同形式的限量艺术品。
近在咫尺——国际大师版画展
从卢锡安·弗洛伊德对情感和心理复杂性的探究,弗兰西斯·培根作品里表现出的创伤与挣扎,到布莱恩·克莱克受自然和宇宙启发而创作的色彩斑斓的屏风,以及达明安·赫斯特经典的“色域”和“面纱绘画”等等,呈现了跨越一个世纪的艺术历程。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接受采访
今日美术馆馆长张然表示:“本次展览在多维度上,为公众创造了近距离观赏国际顶尖艺术家代表性作品的机会。展出的多种形式和材质,包含限量版画、壁毯、和玻璃作品,使艺术作品在立体空间中充分发挥特质,丰富了我们对作品色彩与肌理的感观体验。《近在咫尺》是今日美术馆今年举办的第三部国际作品展,是我们未来发展方向中重要的一环:用艺术的方式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并突出它在当代语境中的重要性。”
英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参赞兼英国文化教育处艺术主管Rehana Mughal莫睿女士致辞说道:“今天相聚在今日美术馆与这些经历过时间与历史考验的大师的杰作在一起,其实我们非常幸运。这7位国际大师,他们通过几十年的时间,发展了他们独特的视觉语言,他们颠覆了传统,也能够把我们当下此时此刻最需要的精神描述在他们几十年前的作品中。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的7位艺术家对中国的影响都很深远,在学术上也有很多的交流。这次展出的版画作品与以前的丝网印、铜板印刷等形式不同,今天看到的作品是采用特殊工艺,这种工艺在国际上很受关注,因为这种工艺可以很好的呈现作品的质感,更加接近原作效果。通过这个展览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品的学术意义,也能看到今天国际上版画的一种新的方式和方法。”
英国艺术机构HENI代表郑妍女士说:“今时今日,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快节奏的时代里,追求高速与高效,让原本对我们来说很遥远的事物变得唾手可得。但对艺术来说,我们需要直击艺术现场,获取真正的感知,这种真切的物我关系不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我们所忽略。艺术对我们来说应该是没有距离的,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本原,可以鼓舞人心,也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
《近在咫尺——国际大师版画展》展览现场
一直以来,版画的艺术价值常因被误解为简单的复制品而被过于低估。但版画是艺术家们将自己独特的创新风格推广给更多受众的重要渠道,版画的创作成就了艺术家的探索兴趣。从最初,版画就被认定为一种大众化的媒介,在推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功不可没。虽然版画可用来复制图像,但它却有着非凡的能力,能够以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演绎原作。
此次的“近在咫尺——国际大师版画展”,一方面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赏析由阿克塞利·加伦-卡莱拉(Akseli Gallen-Kallela)、阿尔贝托·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布莱恩·克拉克(Brian Clarke)、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卢锡安·弗洛伊德(Lucien Freud)七位国际大师创作的经典作品,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策划这样的重磅展览让更广泛的观众正确认知版画创作的丰富性和艺术价值。
《近在咫尺——国际大师版画展》展览现场
最初的版画是将图像重复印刷在纸张上,经过不断发展已被赋予了全新意义,从纸本扩展到纺织、雕塑、电影和装置等媒介。无论何种形式,限量艺术品的创作都在以它自己的方式融入国际艺术实践中。多版数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失去了艺术价值,相反,版画和多版数艺术创作为艺术家提供了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实现原本无法达成的艺术愿景。如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一——布莱恩·克拉克,其限量版彩色玻璃屏风就借助了创新技术,将彩色玻璃从铅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光线和材料之间能够自由对话。
《近在咫尺——国际大师版画展》展览现场
版画也并非仅仅是将原作转化到纸上的媒介,还打造了一个呈现新形象、迸发新思想的空间。材料和技术的选择都不是随意的,均是艺术家们充分考虑了需要被描述的图像而做的决定。如在展艺术作品中,由达明安·赫斯特 “面纱绘画”(‘Veil Paintings’)系列演变而来,经过Diasec专利技术进行装裱的铝板版画。在还原厚重颜料细节的同时,该作品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视线,以与原画相媲美的方式叙说着作品的感性。
格哈德·里希特广受赞誉的《郁金香》(Tulips)亦将这点体现得淋漓尽致。《郁金香》是一幅将照片转换成绘画的作品,这幅画又被再次转换成通过摄影生成的版画。这幅铝板版画延续了艺术家对技术和抽象摄影的兴趣,不仅以一种令人兴奋和发人深省的方式强调了两者之间的距离感和抽象性,还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
格哈德·里希特《郁金香》
七位享誉国际的大师,跨越一个世纪的艺术历程
今日美术馆三层为回字形构造,结合7位国际大师的艺术特点和32件艺术作品的视觉特征,构建了一个曲径通幽、层层叠进的艺术回廊。
在展厅中沿着蓝色色调的湖水对角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阿克塞利·加伦-卡莱拉以芬兰民族史诗《卡莱瓦拉》(Kalevala)为灵感而创作的静美风景,在对自然的沉思与对神话美学的敬畏中,感受20世纪初荷兰人民在俄罗斯帝国的压迫之下,对独立和自由的情感追求。
阿克塞利·加伦-卡莱拉作品
紧接着,观众的注意力则转向创作于20世纪中期的肖像画板块。卢锡安·弗洛伊德的肖像画将客观视觉、主观记忆和感官体验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自传式的绘画理念,用敏锐的洞察力和与客体间深刻的情感交流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进行深入研究。阿尔贝托·贾科梅蒂笔下的人物则漂浮在神秘而模糊的虚空里,从不断重复勾勒的线条中浮现出来,那忧郁的画面也许正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觉表现。
卢锡安·弗洛伊德作品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作品
视线随之被几近扭曲和怪诞的画面所吸引,步入弗兰西斯·培根充满挣扎的情感通道。具有可塑性的人体成为了承载集体和个人回忆的载体,不同场景中不变的是令人不安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人类处境的荒凉和在现实生活中所受到的心理创伤。
弗兰西斯·培根作品
穿过通道,格哈德·里希特作品中摄影与绘画的模糊边界和层次丰富的刮板绘画,将观者从20世纪后期带入了新的世纪。从经典的照片绘画逻辑到充满力量的新抽象语言的转变展现了里希特对摄影、绘画和版画等艺术媒介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他那令人惊艳的色彩也将我们引向本次展览中最绚烂的空间。
格哈德·里希特作品
布莱恩·克拉克受到植物学和宇宙学启发而创作的彩色玻璃作品把整个展厅都变得流光溢彩。在展厅一侧,原本笨重冷酷的意象因玻璃这一介质而变得空灵唯美。主题清新自然的玻璃屏风在光影交错间变得鲜活,所投射在空间中斑斓的色彩也与置身其中的观者产生互动。
布莱恩·克拉克作品
展厅的另一侧则是达明安·赫斯特有意打破常规的“色域”(‘Colour Space’)系列作品,和以充满随机性的“旋转绘画”(‘Spin Painting’)为创作依据,通过分割和重复的理性处理而完成的提花编织挂毯《浸入无限——梦境》(Enter the Infinite – Dream)。这些作品之间形成了既相悖,又充满内在吸引的美学并置。作品部分以赫斯特的“面纱绘画”(‘Veil Painting’)系列结束,它们就像是观众与国际大师间的帘幕,通过本次展览徐徐拉开,将大师作品变得近在咫尺,与公众面对面相遇并对话。
达明安·赫斯特作品
在展厅的最后一个区域,观众将可以观看全球顶尖艺术家、学者、策展人分享独到见解的艺术短片,了解作品背后的故事;同时通过选题广泛、制作精美的艺术书籍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大师及其作品,产生更紧密的情感连接。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5月23日。
最新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