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情墨孕忆当年
时间:2008-10-16 | 来源:季三荣 |
---记著名书法家张维教授青年时期追忆
(冀东油田记者 张宁 镇原电视台记者张旭)
在人们的印象里,大凡舞文弄墨的人,都该是些文弱书生——多少辈儿的古戏里似乎都是这么演的。因为身高体壮,便好像与文墨不沾边——这又是一种奇怪的传统观念!然而,在当今的社会里,许多事都会是翻过来的。
本文要介绍的张维,响当当的书法家——中华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兼职教授——您先算算,这些个“头衔”哪一个不是与书法有关?再者说,人称张维的字有三最:其一,最大的字十五米五;那就是悬挂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的“建国饭店”四个苍劲的巨字;其二,字题得最远,远至“华夏名人馆”那块迎风坚固的铜牌上;其三,字传得最广,绿洲文化,那四个清秀的行书,传的班班组组、家家户户都有。
说了半天,你一定以为“文如其人”,张维也该是那种清秀的书生了吧?其实,张维身高1米75,体重80公斤有余、立在那里,铁塔一般;说起话来,瓷声瓷气;走起路来,犹如擂鼓,活脱脱的一位西北大汉,没有一点儿舞文弄墨的秀才气味儿。说到这儿,兴许您该纳闷儿了,这么一位彪形大汉怎会练得一手好字呢?是啊,这确是个谜。然而,这个谜又被张维自己解开了——“成功每在穷苦日”。
生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火热时
1968年8月24日,是血和泪的日子,这一天,这一年,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展的如火如荼。高音喇叭声,革命口号声,民间疾苦声,学生抱怨声。小小的镇原县的空气中几乎每天发生着人欺负人、上级欺负下级、强者欺负弱者的故事。在那没有公平和民主的年月,镇原县太平镇西坡坡的一家窑洞住宅里,夫妇二人正心惊胆战盼望即将问世的孩子能顺利降生。男的叫张德源,甘肃省镇原县的一个知识分子之家,他小时候,兴许是张维的爷爷深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条,一门心思让孩子好好习文断字,就在张维的父亲张德源六岁时被送到国立太平高小上学,由于他自小学习就好,高小毕业后,爷爷在二叔父的建议下,张德源直接考到了当时庆阳地区的最高学府------国立甘肃省庆阳中学上初中和高中,在西峰上高中的几年中,张德源一直每天徒步来往于西峰和太平之间,经常是起鸡叫、睡半夜。当时,太平镇在西峰上学的只有他一人,太平镇到西峰镇的路是很窄的,连汽车都走不成,最大限度只能走马车和牛车。那困难程度和吃的苦是可想而知的。1953年7月,张德源参加了全国的高考,他以几乎满分的成绩考入全国13所重点大学之一的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当时,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学生名单要在《人民日报》和各省的省报上公布,当张德源在人民日报上看到自己的名字,他都不敢相信,但这是真的。这一年,全庆阳地区的七个县,考入全国重点的只有他一人,这是太平镇有历史记载以来破天荒的一起事。但当时太平镇人还不知道读大学到底是个什么,张维的爷爷只害怕听说到一千里外的兰州上学,会把自己的儿子给丢了。
1968年的七、八月间,张德源的工作由兰州市安排到西峰镇黄河水利委员会工作,他有幸回到镇原县太平镇的家里,正好妻子要临产了。此时此刻,张德源正望着临产的妻子李富英心焦得很。
4天后,即1968年8月24日,是张家大喜的日子——夫妇33岁以后再得贵子,当然值得庆贺。他们给孩子起了“大号”,叫张维。小张维浓眉大眼的,他眼睁睁地观看着这个混沌的世界。那知三年后,父亲得了高血压,只得回兰州市诊治。这下,如同倒了顶梁柱,张维的家从此渐渐地衰败下来。张德源于1989年12月24日离开了人世,靠母亲和哥哥自强支撑着整个家。可在那个时候,一个妇道人家,哪怕浑身是铁,又能打多少钉?但母亲以女性特有的温情和耐性,精心地抚育和诱导着幼小的张维和其他兄弟和妹妹。
她有着一双秀手,抄起剪子,铺上色纸,这么几下,活灵活灵的一只大公鸡叼着一只大蝎子就出来了,使偎在怀里的小炳森立刻看直了眼。妈妈成了了不起的大能人。在张维的记忆里,他的堂兄及其他来客常常谈起品字的话题。看样子,大人们对写得一手好字的人是充满了敬意的。渐渐地,许多没见过尊容的书法家成了张维崇拜的偶像。
长大些了,在妈妈的指导和训导下,他开始练习写字——描红。妈妈是个大字不识的人。可她握着他的小手,一笔一笔地 ,慢慢地,红字变成了黑字。那时,张维才4岁,个子却比同龄人高出一截子。生产队里队长家的孩子,仗着权势,他们的孩子也成了小霸王,小张维却不吃这一套,他敢和他们打。而且要打胜利了才回家。妈妈胆子小,害怕孩子惹事,便把他送到太平镇西坡坡的一所村学上小学一年级——那时他年仅6岁。
西坡坡小才子的情和怨
“西坡坡”,顾名思义,是靠西的一个坡坡,阳气十足,太阳一天能晒到黑。这里常年春旱秋涝,有道是“我家住在黄土高坡,黄土从坡上刮过--------”。人们穷得叮当响!
母亲在家操持家务,小张维兄弟和姐姐妹妹到镇原县太平镇小学去上小学。说是小学,其实是半农半读——前半天读书,后半晌就跟着母亲下地干活去了。于是后来张维在书法成名后,他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太平农人。
上小学五年级时,小张维的个子就蹿了起来,在村里,在孩子中间,他就是最高的“汉子”。毕竟年级还小,虽然身材高挑,却没有多大力气,干着农活,心儿却云游天外,时常站在地头,手拄锄柄,顶着下巴,望着天上重叠起伏的宛如山峦般的云朵神......。从三年级起,他的学习就在全班排了头。大家推选他当少先队大队长和学习委员,他小小年纪,便成了全校瞩目的“头面人物”。
五十年代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他的二叔父张世源,四十年代初毕业于甘肃省立平凉柳湖师范学校,写得一手好书法。他成了张维的第一任启蒙导师。张维深藏在心底的许多古代书法家的故事,多是从张世源那儿听来的。渐渐地,他的字有了不小的长进。虽然年纪尚小,但是他的字却“飘”向四面八方了。
至今,张维仍念念不忘当年的事。在一篇回忆文章里,他曾情思满怀地写到:“有那么一回过大年,各家的门上都贴上了春联。可老辞儿都不见了,像什么‘一元复始、二字黄金、三阳开泰、四时吉庆、五福临门、六合同春…..’全被一些新的内容所代替。我也大着胆子学着张世源的样子,写了一幅春联‘民主自由新世界,读书劳动好人家’。大红纸上写的黑墨大字,泛出暗绿色的光彩,很是好看。真的,色彩的辉映,给我那两行结构失当、运笔稚弱的毛笔字遮了不少丑"。
一个小孩子,能写一手好字,确实叫人赞叹。可好事也容易变成包袱——小张维骄傲了。他觉得,俺不简单嘛,瞧,我不但学习好,书法好、美术也好┅┅这些优点,竟成了一个个包袱沉重地压在他那小小的肩膀上。
慢慢地,他与同学发生口角的言语中充满了轻蔑的味道:“还闹呢,有能耐把学习搞好点。”,“哼,不学好,对得起父母吗?嗯?”听,这多像大人在训孩子。因为他觉得自己处处比同龄人高一头。渐渐地,同学们都不愿和他在一起了。按理,老师都喜欢学习好的学生。但骄气十足的学生,同样不受老师的欢迎。但张维只是抱怨同学们低能,比不上自己,才令自己孤单。有时他也怪自己说话很耿直,容易得罪人,但真正的病根并没有找出来。
有一天,张维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法笔会”。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会写飞凤家,敢在人前夸”,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张维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老人爽朗地笑了笑,说:“不敢,不敢,我是一个粗人,写不好字。可是,人家有人用脚都写得比你好得多呢!不信,你到县城看看去吧。”
第二天,小张维起了个五更,独自去了镇原县城。一进县城,他就看见一棵大槐树下围了许多人。他挤进人群,只见一个没胡双臂的黑瘦老头赤着双脚,坐在地上,左脚压纸,右脚夹笔,正在挥洒自如地写对联,笔下的字迹似群马奔腾、龙飞凤舞,博得围观的人们阵阵喝彩。
小张维走上前,赶快给老人拉纸供墨,整整忙了大半天,到了下午老人准备收摊时,小张维跪在老人面前,说:“我愿意拜您为师,请您告诉我写字的秘诀……”老人慌忙用胳膊拉起小张维说:“我是个孤苦的人,生来没手,只得靠脚混生活,怎么能为人师表呢?”小张维苦苦哀求,老人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用右脚写了几个字:
写尽八缸水,
砚染涝池黑;
博取百家长,
始得龙凤飞。
张维把老人的话牢记在心,从此发奋练字。手上磨起了厚厚的茧子,衣肘补了一层又一层。经过苦练,张维终于成为当代著名书法家。
养育张维长大的镇原县太平镇的西坡坡,在经济上,文化上都是贫穷的。如同茫然的母亲,她除了给儿子温情养育,做饭洗衣,做吃做喝之外,她除了给儿子温情的母爱和最初做人的本事,已无法给逐渐长大的孩子们解去心中的疙瘩,指引他在人生的路上迈出健康和腾飞的步伐。
张维,这个西坡坡的小才子,带着满腹的情和怨在太平小学和中学和镇原高中毕业后,他要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求学求知。那一年,他16岁。
历史性的选择
1985年,张维带着农村人特有的泥土气息和满头的高粱花子,以庆阳地区第二名的成绩考入石油技校。他也自豪过,他也兴奋过。但这离自己理想的大学差距毕竟太大了。
哪知,竟有人在背后喊起来:“看哎,这位是从农村来的。”,“是啊,瞧那乡巴佬的样儿。然后是一阵放肆的大笑。张维猛然一震:乡下人原来这样叫人瞧不起!乡下人咋的了?又没吃你的!
他觉得委屈,气愤。转而,他又自愧起来,曾几何时,自己在村里不也是瞧不起别的伙伴吗?而今遭报应了,自己又成了别人奚落的对象,受蔑视的滋味着实不好受啊。现在才明白,不尊重别人,真是太不应该了。怎么办?
他没有气馁,要用真本事来树立自己的威信。他把一门子心思用在学习上,用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上,他参加了书法美术组,学校的墙报成了他施展美术才华的“用武之地”,他参加了管弦乐队,二胡的柔情拨动着同学们的心扉。
慢慢地,同学们发现,张维是个有才华的能人,又是个很好相处的人。大家都钦佩他,喜欢他。张维也感到,和小学相比,自己长进了不少,如同变了个样。转眼间,在石油技校三年的寒窗生活结束了,进校时他的学习在全班属中上等,毕业时,他的12门功课,6门5分,6门4分,是个优秀生。按他的情况,要进庆阳师范专科学校(陇东学院的前身),镇原一中都会保送他。但是,面对人生第一个十字他下不了决心,还是求教于师长吧。
张维的几个哥哥,张宁,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冀东油田工作,家住唐山。自然,张维先向他征询意见了:“哥,你说我是理工科呢,还是学文科?”“学美术干啥?嘴一闭就没声了。听我的,还是学文科好。画张好画儿,能留下几千年。”好家伙、几千年哩!听了兄长的话,他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定不下个准信儿,一转身,他回到了石油技校,找到校长,再寻高见。校长给他来了个“条件分析”:学音乐需要买乐器,曲谱儿啥的,没钱不成。而学美术就要省钱些。
校长的意见与兄长的想法不谋而合。就这样,学美术!1989年9月1日,张维迈进了苏州大学的大门开始深造。
毛遂自荐的“娃娃”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嫣红的大丽花开得正艳的时候,在苏州,一个书法展览吸引了众多的游人。张维一发现这个展览就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动了心。“请问,这个展览是哪儿组织的?我也想参加”。他跃跃欲试。“不行,你是大学生,这是个中学生书法展览。” 有人做着解释。“不,我是大学里的。”“那……这是苏州书法研究社组织的。”“让我也参加研究社吧。我特别喜欢书法。我要到书法界当个接班人。”啊,接班人!落地字字有声。“那......你明天来吧。带着字来”。一位老人说。......
第二天,他去了。带着两幅字:一张隶书,一张行书。那人看了,点点头,当即发给他一张表格:“你回去把它填了,再让学校盖个章,赶快交回来。”“哎!”表格填好了,学校盖了章。谁知,面对这张从地缝里“冒”出来的小青年的表格,书法研究社的几位理事竞发生了意见分歧:“他的年纪还小,字还欠功底,过几年再说吧。”,“就是。再等一等得了。”,“我看可以吸收进来……”
关键时刻,老书法家沙孟海亮明了观点:“我认为可以接纳张维为我们的会员。原因有两点:其一,别看他年纪小,可对书法很有兴趣;其二,他说,入会是为了继承祖国的书法事业。从这位小青年的身上,我是看到了一片春光啊。”
于是,1989年冬,年仅22岁的“娃娃”张维破例被吸收加入了苏州书法研究社——成了年纪最小的社员。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一棵生机旺盛的幼苗得以植根在养分充足的沃土之中,来日终于育成了良材。按规定,入社应交纳1元的社费。可他,一个穷学生,自然是罗锅子上山——前(钱)短的。要知道,每个月,他才领到2元的助学金呀!,不过,他被允许免交社费。
事隔二十年后的2002年6月11日,当年曾与张维同在一个书社的另一个“小字辈”张旭(现在镇原县广播电视局工作)过生日,张维知道了,诗兴大发,当即写了条幅送去。他这样写到:
书社当年二小童,
今朝忽已四十近,
丹青事业多歧路,
翰墨生涯尽苦衷,
历雨凄风聊旧话,
光天满月展新程,
吾侪日后犹加勉,
伛偻相携是弟兄。
这短短的八句诗,概括了他们经受过的多少苦辣辛酸啊。这些,暂且不表,都是后话。入了书社,张维美滋滋儿的挺高兴。照理,他是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主业不能丢,可书法这“副业”在他的心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盘儿,一有空闲,他就下功夫练字。可是,光傻呼呼地卯劲儿干,没有名家指点也是不行的。那么,上哪去找名家?
踏破铁鞋无觅处,谁知名家竟上门。一次,张维去北海参加活动,那么巧,在长廊里正碰见老书法家宁斧成。沙老捋着三品胡须,慢悠悠地说:“你就是最近入书法研究社的那个小伙子?把你写的字拿来给我看看。”张维赶快把字呈上去。他期待着沙老的夸赞。不料,宁沙老摇摇头:“你学的是清朝翰林潘龄皋的字吧?其实,他的字并不好,你还学他,就更不好了——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何况你是取法乎下......”一句话,说白了:名师才能出高徒!听名人一席话,张维茅塞顿开。书海渊深博大,浩瀚无边呀!“那…..沙老,您看我该学什么呢?”,“学魏碑。不过,你要从头学起,才能改掉你学到的毛病。”怎么办?张维二话没说,拼吧!
终归,功夫是不会白下的。1990年,书法研究社征集作品,张维送来一幅2尺见方的龙门石刻的魏碑,一举命中。他的作品漂洋过海,到日本展出去了。甭说,消息就像长了腿,眨巴眼儿的功夫就在学校传开了。这个腆拇指,那个啧嘴巴,大伙儿是打心眼里羡慕哩。说实在的,这宗事要出在而今,就算不得新鲜了,连几岁的娃娃写的字,画的画都成沓地送到国外展览了嘛。但那是在封闭的1990年呀,学生的字画能出国,实属罕事哩。
渐渐地,张维大学深造的生活快结束了。同学们一有空就在宿舍里摆起了龙门阵,什么“从阿尔泰山的山顶往下一看,就能吓死”;什么“有的鱼能发光,水里一游,像天上的流星......”可1985年春节后已离毕业没多大一骨截儿了,张维再也顾不上磨嘴皮,他要认认真真准备毕业考试了。从此,这位城市里生,城市里长,又到城市里学业成才的小青年,就投身于人生的漩涡之中了。
>相关报道:
- ·《阳光报》2024年3月28日第16版[2024-06-09]
- ·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 “典藏大爱”——曹金华作品[2022-03-23]
- ·自强不息 超越自我[2022-03-07]
- ·北京冬奥 大国风采[2022-03-07]
- ·中国健儿加油[2022-03-07]
- ·虎年大吉[2022-03-07]
热点新闻
艺术家推荐
更多...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
最新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