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夏艺术网 收藏
 

联系办法

联系人:章君

地址:

邮编:710010

电话:13571825890

传真:03158723431

手机:13571825890

E-Mail:zhidan_84803@sina.com

QQ:8205512337

微博:欢迎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批评指正

网址:冀东油人z1290

博客: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

声明:以上联系办法由该艺术家或本主页注册用户提供,华夏艺术网不为上述信息的准确性承担任何责任。

介绍

李四光(1889-1971)著名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原名李仲揆,蒙古族,湖北黄冈人。曾留学日本和英国。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曾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所长。新中国成立后任地质部部长、中科院副院长、中科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中科院地学部委员等。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李四光曾从事古生物、 (tíng)科和第四纪冰川的研究。长期以来,国际上一直充斥着中国内地第四纪无冰川的谬论。1921年,他在太行山东麓和大同盆地首次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30年代在长江中下游庐山、黄山、九华山、天目山等地发现了各类冰蚀、冰碛地形和冰碛物,撰写了经典名著《冰期之庐山》,划分了四次冰期和三次间冰期,为中国第四纪冰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并得到国内外同行积极评价。40年代考察了川东、鄂西、湘西、桂北和贵州高原等地,发表了一系列论述冰川遗迹和冰期划分的论著。50年代在北京西山地区鉴定了多处冰川遗迹,并在60年代初亲自规划和主持全国的第四纪冰川研究工作。李四光毕生倡导以力学观点研究地质构造的发生、发展及组合的规律,认为各种构造行迹是地应力活动的结果,建立了“构造体系”的概念,创建了地质力学学派。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驱散了“中国贫油论”的迷雾,指导了我国石油地质普查工作,对我国东部油田的发现,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李四光为地震地质和地震预报做了很多开创性工作。李四光在晚年为我国地热的开发和利用也做了很多工作。李四光的著作主要有《地球表面形象变迁的主因》《中国北部之科》《中国地质学》《冰期之庐山》《地质力学概论》《地震地质》及文集《天文、地质、古生物》等。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汉族,1947年毕业于南京中山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农学院土壤系助教,中国科学院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61年,上海化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选为上海全国人大代表,1979年任新疆科学院副院长,他先后15次到新疆进行科学考察,3次进入巴音郭楞的罗布泊进行探险,1980年6月17日上午10时,因科学考察中缺水, 彭加木主动出去为大家找水,不幸失踪,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化作了罗布魂,将他对罗布泊之情、对巴音郭楞之情永远系在巴音郭楞人民、全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心中。

张文佑(1909—1985)著名大地构造学家,断裂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的奠基者和创始人;1909年8月出生于河北唐山。7岁时就读私塾,因父亲早年曾受过中等教育,思想开朗,幼年时的张文佑就受到立志报国的教育。之后他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1930年,以优异成绩被唐山交大(唐山铁道学院的前身)、北大和清华三所大学录取,他选择了北大地质系。因为北大当时有李四光、葛利普等名师,还因当时许多青年人都希望学地质采矿,走实业救国之路。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刘东生1917年生,天津市人。1942年西南联合大学地质系毕业,1949年南京大学生物系肄业(原中央大学)。他还是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2002年刘东生院士获得国际环境科学最高奖泰勒环境科学成就奖。

李廷栋,1930年生于河北栾城。地质学家、地质编图专家,大地构造专家、地质科技管理专家。历任中国地质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制图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南极研究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大洋协会副理事长,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副理事长,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岩石圈计划喜马拉雅协调委员会委员。还是《中国区域地质》主编,《地质学报》常务副主编等。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副主任。主要从事区域地质研究和地质编图,主持或参加了大兴安岭北部、四川西部、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地质调查研究,完善或重新厘定了这些地区的地层系统、侵入岩期序和构造格架。总结了中国区域地质特征和亚洲岩浆岩发育规律,提出青藏高原隆升阶段和机制。主持编制亚洲地质图、中国地质图集、亚欧地质图等。主持完成了南极岩石圈构造及矿产资源潜力的研究。代表作有《亚洲地质》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和机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孙枢,1933年生于江苏金坛。地质学家。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198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所所长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从事沉积学、沉积大地构造学研究和地质综合考察。参与发现湘潭碳酸锰矿领导小兴安岭东部、完达山和张广才岭地质考察研究磷酸岩成矿规律及其大地构造环境,阐明磷铝质岩的成因和形成条件,建立了沉积磷酸岩的一个新类型在中国最早研究潮汐与风暴碎屑沉积的古地理古构造环境系统研究并论述华北南部前寒武纪地质演化和小区域的古地理古气候特征、豫陕中晚元古代坳拉槽的形成和演化、中国克拉通区张裂盆地的类型划分及其对沉积岩矿形成的控制作用以及扬子南部被动边缘沉积和早古生代缺氧事件论述了东古特提斯洋合作研究并发表《中国大地构造相图》。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陈国达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1912年生于广东新会。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中南工业大学学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地洼学会理事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总中心主席、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矿床成因协会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构造--岩浆活化(地洼)学组主席,国际刊物《大地构造与成矿学》主编。从事大地构造研究,于1956年创立地洼学说,突破1859年以来美澳学者创建的地槽-地台学说,为进一步认识地壳演化规律及找矿开辟了新思路。

铁人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6岁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春,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1959年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全国工交群英会。之后被称做“铁人”。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王进喜,6岁讨饭,10岁给地主放牛,15岁到玉门油矿做苦工,直到玉门油矿解放。1950年春,他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先后任司钻、队长等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他带领钻井队创造了当时月钻井进尺的全国最高纪录,荣获“钢铁钻井队”称号。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1938年进玉门石油公司当工人。建国后,历任玉门石油管理局1259钻井队队长,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队长、油田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大庆市革委会副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领导钻井队创月进尺5000米全国纪录。1959年完成年进尺71000米,等于旧中国四十二年钻井进尺的总和。同年所领导的1259钻井队获全国先进集体称号。1960年调大庆油田,艰苦创业,打出大庆第一口油井。1966年领导钻井队创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被誉为“铁人”。 同年4月11日、4月29日,会战指挥部先后两次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王进喜先后任1205钻井队队长、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钻井二大队大队长、钻井指挥部副指挥、大庆革委会副主任、中共大庆核心小组副组长等职务。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9年4月,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11月15日,患胃癌医治无效逝世,年仅47岁。铁人王进喜是大庆人的杰出代表,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为祖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在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和人格化浓缩,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历届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承认和高度评价。建国40周年之际,他与雷锋、焦裕禄、史来贺、钱学森一起被中共中央组织部命名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世纪之交,他同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李四光、毛泽东、邓稼先、邓小平、袁隆平一起被评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写入中华民族的光辉史册。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母亲何占信,父亲王金堂。40岁得子的王金堂,看到出生的是一个男孩子,心里非常高兴。按照当地的习俗,父母把孩子和包孩子用的筛子放在秤上一称整好十斤,于是就给孩子起名“十斤娃”。十斤娃名字听起来非常雄壮,可身材瘦小。十斤娃长大后,按照王家的家谱往下排,起名王进喜,希望他欢欢喜喜去上学,学到本领后重整家业。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王进喜受尽苦难。1929年,玉门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灾荒。为了活命,6岁的王进喜用一根棍子领着双目失明的父亲沿街乞讨。1932年,军阀马步芳要建羊毛厂,王金堂被强迫出劳役。9岁的王进喜让父亲坐在牛车上,赶车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为了挣钱给父亲治病,10岁的王进喜和几个穷孩子一起到虎狼出没、气候变化无常的妖魔山给地主放牛。王家有几亩地被区长以借为名长期霸占。12岁的王进喜不畏强权,前去讨要。虽然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却是王进喜与恶势力抗争的一次胜利。14岁时,为了躲兵役,王进喜淘过金、挖过油。1938年,15岁的王进喜进旧玉门油矿当童工,年龄虽小,却干着和大人一样的重活,还经常挨工头的打骂,但他不甘屈辱,奋起反抗。王进喜常因反抗而受惩罚。师傅知道后,给他讲骆驼“攒劲”的故事,告诉他要讲究斗争方法,培养“耐力”。王进喜心中充满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正是这苦难的经历和恶劣的生存环境,炼就了他刚毅坚韧、倔强不屈的性格。 1949年9月25日,玉门解放。1950年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从1950年春招工到1953年秋,王进喜一直在老君庙钻探大队当钻工,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他说,党把我们当主人,主人不能像长工那样磨磨蹭蹭、被动地干活。艰苦的钻井生产实践,锻炼了他坚忍不拔的品格和大公无私的先进思想。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他人生旅途的一个里程碑。入党不久,王进喜担任了贝乌5队队长,带领贝乌5队在石油工业部组织的以“优质快速钻井”为中心的劳动竞赛中,提出了“月上千,年上万,祁连山上立标杆”的口号,创出了月进尺5009.3米的全国钻井最高纪录。10月,王进喜到新疆克拉玛依参加石油工业部召开的现场会。余秋里部长、康世恩副部长把一面“钻井卫星”红旗颁发给他。贝乌5队被命名为“钢铁钻井队”,王进喜被誉为“钻井闯将”。1959年9月,王进喜出席甘肃省劳模会,被选为建国10周年国庆观礼代表和全国“工交群英会”代表。休会期间,王进喜参观首都“十大建筑”,路过沙滩时,看到行驶的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才知道国家缺油,他感到一种莫大的耻辱,这位坚强的西北汉子,蹲在沙滩北大红楼附近的街头哭了起来。从此,这个“煤气包”成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思想动力之源。1960年2月,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打响。玉门闯将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于3月25日到达萨尔图车站,下了火车,他一不问吃、二不问住,先问钻机到了没有、井位在哪里、这里的钻井纪录是多少,恨不得一拳头砸出一口井来,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面对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会战领导小组作出了学习毛主席《实践论》和《矛盾论》的决定。王进喜组织1205队职工认真学习“两论”。通过学习,王进喜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1205队的钻机到了,没有吊车和拖拉机,汽车也不足。王进喜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人拉肩扛”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茫茫荒原上。井架立起来后,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泡子破冰取水,带领大家用脸盆端、水桶挑,硬是靠人力端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萨55井于4月19日胜利完钻,进尺1200米,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的纪录。1960年4月29日,1205钻井队准备往第二口井搬家时,王进喜右腿被砸伤,他在井场坚持工作。由于地层压力太大,第二口井打到700米时发生了井喷。危急关头,王进喜不顾腿伤,扔掉拐杖,带头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最终制服了井喷。房东赵大娘看到王进喜整天领着工人没有白天黑夜的干,饭做好了也不回来吃,感慨地说:“你们的王队长可真是个铁人哪!”余秋里得知后,连声称赞大娘叫得好。在第一次油田技术座谈会上,余秋里号召4万会战职工“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高速度、高水平拿下大油田!”1960年4月29日,“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成为大会战树立的第一个典型,成为大会战的一面旗帜。号召一出,群情振奋,战区迅速掀起了“学铁人、做铁人,为会战立功”的热潮。1960年7月1日,会战指挥部召开庆祝建党39周年和大会战第一战役总结大会,突出表彰了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被树为大会战的“五面红旗”。一个铁人前面走,千百个铁人跟上来。大会战出现了“前浪滚滚后浪涌,一旗高举万旗红”的喜人局面!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连续创出了月“四开四完”、“五开五完”的好成绩,到年底,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接连创造了6项高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了显著成果。1960年6月1日,大庆油田首车原油外运。1960年底,大庆油田生产原油97万吨。王进喜是吃苦耐劳的实干家,也是科学求实的典范。在科技领域,他以“识字搬山”的意志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刻苦学习,带领工人们以创造性的劳动,创出一个又一个优异的成绩。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分布在大荒原上的12个钻井队。他经常身背干粮袋,骑着摩托车或步行,深入到各井场,调查研究,检查工作,帮助基层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当了大队长后,他深感没文化开展工作困难,拜机关干部为师,抓紧一切机会学文化。他说:“我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铁人已经可以独立地看报、读文件、学“毛选”,甚至可以列出简单的发言提纲了。王进喜学习技术知识始终坚持学以致用。他说:“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他带领工人们不断地从实际需要出发搞技术革新。为提高钻井速度,他和工人改革游动滑车。为打好高压易喷井,他带领工人研究改进泥浆泵。为提高钻井质量,他和科技人员一起研制成功控制井斜的“填满式钻井法”。他还在多年的钻井工作中摸索出一套高超的“钻井绝技”,能根据井下声音判断钻头磨损情况。他对待工作严细认真,一丝不苟,经常向工人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1961年春,部分井队为了追求速度,产生了忽视质量的苗头,连铁人带过的1205队也打斜了一口井。为了扭转这种情况,4月19日,油田召开千人大会,对钻井质量问题提出严肃批评,这个日子被人们称为“难忘的四?一九”。事后,已担任大队长的王进喜带头背水泥,把超过规定斜度的井填掉了。他说:“我们要让后人知道,我们填掉的不光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 铁人王进喜从普通工人成长为领导干部,但他功高不自傲,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工人和家属关怀备至,而对自己和家人却严格要求,一辈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他说:“我从小放过牛,知道牛的脾气,牛出力最大,享受最少,我要老老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1964年年底,他当选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大会并代表工人做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发言,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从北京回来后,他依然保持谦虚谨慎的习惯,说,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小本本上只能记差距。他一边参加劳动一边听取群众意见,解决工人的实际问题,成为大家的知心朋友。他看到天冷时工服不保暖,工人挨冻,就到缝补厂建议把棉工裤后腰加高加厚,给工人做皮背心和皮护膝。钻井生产、生活特别是住房、吃粮面临困难时,他利用工余时间带领职工和家属开荒种地,烧砖、割苇,盖“干打垒”住房,让工人和家属“吃饱肚子去会战”,“回来有个窝”。大队驻地离市镇比较远,工人和家属买粮、邮信、看病都不方便,他又带领职工家属想方设法办起了商店、粮店、邮局、豆腐坊、卫生所等,建起了设施比较齐全的生活基地。钻工子女没处上学,整天在荒原上玩耍,他带领人们在大队机关附近支起一顶帐篷,建起了大队级第一所小学——帐篷小学。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王进喜,把这所小学命名为“铁人小学”。他到阿尔巴尼亚访问期间,还惦记着钻工们的困难,利用补助的一点外汇特意买了两个“热得快”,带回来给职工烧开水、熬中药。钻工陈国安病了,在大庆治不好,他利用开会机会把他送到省城医院治疗。生产骨干张启刚因工牺牲后,他和1205队的职工经常给他的老母亲寄钱和粮票,一直供养到老。铁人王进喜对自己和家人要求非常严格。铁人家是个大家庭,全家10口人,弟妹子女还要上学。为了维持全家生计,王进喜叫老母亲管账,精打细算过日子。会战工委和各级党组织都想尽办法对困难职工给予补助,像王进喜这样的情况可以享受每月30元的“长期补助”,但王进喜自己从来不花,他把这些钱都补助给困难职工了。大队派人给他家送去猪肉和面粉,他都一律拒收。工人们想把他家铺炕用的苇草换成席子,他老母亲也不让。铁人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上级为照顾他,给他配了一台威力斯吉普车。王进喜自己很少坐,就用它来给井队送料、送粮、送菜,拉职工看病,完全成了公用车。可老母亲病了,是铁人的大儿子用自行车推着去卫生所。与他的爱人同期来油田的家属多数已转成正式职工,他的爱人却一直是家属,在队里烧锅炉、喂猪。他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为我们树立了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公仆形象。1965年4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副指挥。1965年7月,在石油工业部第二次政工会上,王进喜应邀作了报告,他在发言中首次提出了:“要让我们国家省省有油田,管线连成网,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半吨油”的奋斗目标。“文革”开始后,大庆油田生产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1966年12月31日,王进喜毅然到北京向周总理汇报大庆油田生产的严峻形势。返回大庆后,他走遍油田,贯彻总理的指示精神,大声疾呼“大庆生产一天也不能停”。一些人罗织罪名,对他进行残酷迫害。他说,想让我承认大庆红旗是黑的,那是痴心妄想,刀架脖子我也不承认!在周总理的谋划下,继鞍钢之后,大庆实行了军管。周总理指示军管会把王进喜送到基层连队保护起来。1968年5月,大庆革命委员会成立,王进喜被推选为大庆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2月,中共大庆党的核心小组成立,王进喜担任副组长。1969年4月,党的“九大”在北京召开。王进喜作为大庆的代表出席了这次大会,并当选中央委员,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文革”期间,大庆油田出现了地层压力下降、原油产量下降,原油含水上(文章转载自: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 请保留此标记)升的“两降一升”严峻形势,王进喜焦急万分。在油田呼吁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就到北京向燃化部和国务院汇报。周总理在《当前大庆油田主要情况报告》上批示,“大庆要“恢复‘两论’起家基本功”。油田生产被动局面逐步得到扭转。为了把散落在草原上的物资器材回收回来,王进喜于1969年7月,集中30多人,成立了废旧物资回收队,带领工人们风里雨里,为国家回收散失的废旧物资。形成了今天仍被我们颂扬的“回收队精神”。1970年春节前,王进喜受周总理委托,到江汉油田慰问,并做了大量的解放干部、稳定队伍的工作。1970年4月5日,全国石油工作会议在玉门召开。王进喜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大会。他在会上大声疾呼要恢复光荣传统,充满信心地提出“大庆产量要上四千万吨,全国产油一亿吨”等一系列远大的奋斗目标,引起与会者的强烈反响。玉门会议期间,王进喜胃病发作。后经解放军301医院检查确诊为胃癌晚期。病中的铁人心里想的仍然是油田生产建设和广大职工家属。得知油田生产不稳定,他想还是因为主要干部解放不出来。叫警卫员方廷振代笔写信给大庆当权者,叫他们赶快解放宋振明。听说家属基地有臭虫,他托人买来敌敌畏,让来看望他的人带回大庆。1970年10月1日,王进喜抱病参加国庆观礼,以中共中央委员身份检阅游行队伍。国庆节刚过,铁人的病情急剧恶化。临终前,他用颤抖的手取出一个小纸包,交给守候在床前的一位领导同志。打开纸包,里面是他住院以来组织给他的补助款和一张记账单,一笔一笔记得清清楚楚,一分也没有动。王进喜说:“这笔钱,请把它花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我不困难。”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流下了感动的泪水。临终前,弟弟王进邦守候在病榻边,王进喜手拿300元钱交给他,强忍剧痛,断断续续地说:“看情况,我可能看不到咱妈了,妈这一辈子很苦,你就多替我尽孝道吧”。1970年11月15日23时42分,王进喜同志因医治无效不幸病逝,享年47岁。18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举行了向王进喜同志告别仪式。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等以及中组部、石油工业部、黑龙江省的领导,大庆油田、玉门油田的干部、群众来向铁人告别。王进喜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新闻媒体纷纷报道了铁人王进喜逝世的消息和他的英雄事迹。1972年1月27日,《人民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高度评价了王进喜伟大的一生。大庆油田做出了“向铁人王进喜同志学习的决定”。学习铁人精神,继承铁人遗志,大庆人决心把他未竟的事业进行到底!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北风是电扇,大雪当炒面,天南海北来会战,誓夺头好大油田。干!干!干!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1950年春,玉门矿招工,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6月任贝乌五队(1205队前身)队长。11月,在玉门油田试验钻机“整拖搬家”成功。1958年9月,王进喜带领全队月钻井进尺5009.3米,创当时全国最高纪录。10月,荣获石油工业部颁发的“钻井卫星”红旗。1959年10月1日,王进喜参加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第一次见到毛主席。10月26日至11月8日,在北京参加全国工交“群英会”。1960年3月15日,王进喜带领1205队(贝乌五队)从玉门出发,赴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3月25日,到达大庆萨尔图火车站。4月2日,“人拉肩扛”安装钻机。4月9日到11日,大庆油田首次技术座谈会号召向铁人王进喜学习。4月14日,组织全队破冰取水,萨55井开钻。19日完钻,用时5天零4小时,创造了新纪录。4月29日,王进喜参加“五一”万人誓师大会,喊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7月1日,在油田万人大会上,被树立为“五面红旗”之一。10月,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装建大队大队长。1961年2月,王进喜调任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秋,在解放村建起大庆第一所小学。1964年12月21日,王进喜出席全国三届一次人代会。12月26日,参加毛主席71岁生日宴会,毛主席称赞铁人是“工业带头人”。1965年4月,王进喜被中共大庆会战工委任命为钻井党委常委、钻井指挥部副指挥。7月24日,参加石油部政工会,首次提出“全国每人每年半吨油”的奋斗目标。1966年2月16日,王进喜参加全国工交工作会议和工交政工会议。同月,被国务院任命为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4月6日,被石油工业部授予“石油工业部五好标兵”。6月4日至7月25日,出访阿尔巴尼亚。9月3日,带领石油工业部报捷团赴京,向党中央、国务院报捷。10月1日,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观礼。12月30日,去北京反映“文革”中大庆的情况。1967年1月4日,王进喜在北京向周总理当面汇报大庆油田形势。1月10日,回到大庆,积极传达周总理指示精神,呼吁要坚持抓革命、促生产。2月,受到批斗。3月下旬,周总理在北京宣布王进喜在大会战中立了大功,不准再批斗。1968年4月27日,王进喜被推选为钻井革委会副主任。5月31日,被推选为大庆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2月,王进喜担任大庆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4月,参加党的“九大”,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并被选为中央委员。1970年3月18日,王进喜在北京向周总理汇报了大庆情况和油田生产存在的问题,周总理批示大庆要“恢复‘两论’起家基本功”。4月,到玉门参加全国石油工作会议。4月19日,在解放军301医院被确诊为胃癌晚间。10月1日,以中共中央委员身份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检阅。工人工程师,除了“铁人”,他还有一个“工人工程师”的称号,他们总结出的“三老四严”等制度成为当时全国工业系统学习的榜样。以王进喜为代表的新中国石油工人,由苦难的旧社会解放出来,在新社会里表现出强烈的主人翁意识。据大庆油田负责人宋振明说,王进喜率领的12O5钻井队在1953年到1959年7年间,共完成钻井进尺71000米,等于旧中国1907年到1949年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从1960年6月1日大庆运出第一批原油,到3年之后大庆油田会战结束,中国石油结束了用“洋油”的时代,实现基本自给。毛主席非常高兴,于翌年发出“工业学大庆”的号召。尽管这是在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上的一种尝试,但是以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的奋斗精神仍是永远值得学习的。 王进喜在技术上也肯于钻研,他曾带领伙伴用40年代的老钻机,克服技术上的困难,打出全油田第一口斜度不足半度的直井,创造了用旧设备打直井的先例。他与工友们发明了钻机整体搬家、钻头改进、快速钻井等多项技术革新,对改进钻井工艺技术做出突出贡献,被油田党委授予“工人工程师”的称号。王进喜等人的经验和做法有很多成了油田的规章制度。如“三老四严”(即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和“回访”制度等,还在全国工业系统推广。 缺少拖拉机、吊车,就用绳子、撬杠把60吨的钻机一寸一寸地运到井场;没有水罐车,他带领工人硬是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水开了钻石油,相当于现代工业化社会的血液。在旧中国,外国人给中国扣上“贫油”的帽子。全国解放后,虽然李四光等地质学家从理论上认定中国有较多的石油资源,但在物质条件极差的情况下要进行钻探和开采仍是难而又难。50年代前期美国石油年产量达3亿吨,中国的石油年产量不过10O万吨。身为石油工人,王进喜等英雄的中国工人,正是在这种为国争气的背景下,投入了如同军事斗争一般的石油大会战。在玉门油田的一段时期,很多钻机因为没有钻头而停钻。当时还没有国产钻头,靠进口来不及,王进喜便组织青年突击队从废料堆里找到许多旧钻头,架起大锅煮去油污和泥沙,擦去锈,修修配配,拼装成可用的钻头,用了半年打了5口井,给国家节省了开支,又不耽误生产,经验在全油田推广。 王进喜刚到大庆时,脚下荒原一片,朔风呼啸,滴水成冰,吃的是苞米面炒面,住的是四壁漏风的马棚。没有公路,吊车、拖拉机不足,设备在火车上卸不下来。他当时说,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他带领全队30多个人用绳子拉,撬杠撬,木块垫,将60多吨重的钻机一寸一寸地运到井场。打井需要水,可当时没有水管线,没有水罐车,为了抢时间他决定用脸盆端。有人说这是“瞎胡闹”,没见过哪个国家端水打井。他说:“有,就在中国。”他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让机器动起来。硬是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水开了钻。他与工人们日夜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困了就躺在钻杆上睡一觉,他率领的1205钻井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 工人们说,你就是把王铁人的骨头砸碎了,也找不出半个“我”字“铁人精神”是什么?工人们总结得好:不怕苦、不怕死,不为钱、不为名,一心为国家,一切为革命。1961年王进喜当了大队长,1965年又当了钻井指挥部副总指挥,却仍然以普通工人自居。他家人口比较多,身体也不好,党委决定每月补助些钱,他说什么也不要,实在推脱不掉的,在病危期间交了党费。他的胃不好,上级为了照顾他,送来一些猪肝和苹果,他马上就分给了工人病号。当了大队长之后,管理员要给他换一把新办公椅,他说有个板凳坐就不错了。给他发的新劳保鞋,他说什么也不要,自己打草鞋穿。工人们说,王铁人这个人,国家就是他的命,你就是把他的骨头砸碎了,也找不出半个“我”字。他当领导之后很少坐办公室,试验打直井的时候亲自扶刹把。钻头卡住了,他亲自去提钻,怕的是万一架子倒了,把工人砸伤。他在现场累了困了,就把老羊皮袄脱下来和工人们挤一挤。工人们说:“我们身上有多少泥,咱铁人队长身上就有多少泥。”王铁人的性格率直。他工作中也犯过错误,出过娄子,却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他的队曾经打废过一口井,每次队里来了新工人,他都要带着去看,吸取教训。有一次开大会,台上领导批评他们的射孔错误,王进喜去的晚了,门口有人叫他快趴下。他坦率地说:“披红戴花的时候,你让我抢着往头里走;批评了,就叫我悄悄趴下当狗熊?我不当这个狗熊!”铁人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甘愿为党和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等。铁人精神无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不朽的价值和永恒的生命力。社会学家艾君认为,“铁人”的本质尽管是一个先进人物的代表,但他体现着一种精神,也就是我们传诵的“铁人精神”。他认为,“铁人精神”是一面旗帜,凝聚着工人阶级的朴素情感。“铁人精神”是一种力量,凸显了一种坚忍不拔创业的勇气。“铁人精神”是一种标志,凝缩着一个民族不畏困难的民族气概。 铁人精神鼓舞了整整一代中国人。40多年来,大庆人孜孜不倦地继承和发扬着铁人精神,并在新时期把它概括为:“为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 “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和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它是一个与时俱进、跨越时空的价值体系,是大庆石油人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是历史的选择和必然。学铁人做铁人的热潮在油田蓬勃开展起来。 1959年10月1日,王进喜参加建国十周年国庆观礼,第一次见到毛主席。10月26日至11月8日,在北京参加全国工交“群英会”。 1960年4月11日、4月29日,会战指挥部先后两次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1964年12月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8年4月27日,王进喜被推选为钻井革委会副主任。5月31日,被推选为大庆革委会副主任。1969年4月,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与其他伟人和英雄人物一首,被评为二十世纪“百年中国十大人物”。铁人纪念馆位于大庆市解放二街8号,是1989年在"铁人王进喜同志英雄事迹陈列室"旧址上新建的。全馆总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其中绿地面积3万平方米,主馆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在主馆前面广场平台上,两大片草坪间,耸立着一尊铁人王进喜手持刹把的高大塑像。绕过塑像,进入展览室,室内开放三个展厅,共陈列了200余幅照片和300多件珍贵实物,展示出了铁人的主要经历,他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的英雄业绩和大庆人的35年来学习铁人精神的情况。

孙建初(1897-1952)192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精研地质,学有独到。从事地质调查勘探工作二十余年。1936年至玉门老君庙,发现玉门油田,并倡导开发,1938年创成玉门油矿,所著《甘肃玉门油田地质》、《祁连山一带地质史纲要》等书,对地质学贡献极大,我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

黄汲清(1904-1995)大地构造学家、地层古生物学家、石油地质学家。首次系统划分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和大地构造旋回,主编第一张《1:300万中国地质图》和14幅《1:100万国际分幅地质图》,进一步开拓了中国地质图制图事业。创建多旋回构造运动说,进而将多旋回说与板块构造相结合,建立板块多旋回开合手风琴式运动模式,开拓大地构造研究新途径。提出陆相生油论,具体部署、指导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普查勘探,为我国油气资源的重大突破,为大庆等一系列大油气田的发现做出了杰出贡献。他言传身教,为我国培育出大批优秀地质学家。

李捷(1894~1977)地质学家。生于河北成安,病故于银川。1916年毕业于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曾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早年李捷在华北、鄂北、豫南、陕南从事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他是周口店北京猿人发掘工作最早的主持人,1927年著有《周口店之化石层》等文。30年代他先后在湖南、广西、贵州、湖北和江西等省进行地质矿产调查。为中国早期地质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在《鄂西第四纪冰川初步研究》(1940)一文中划分了鄂西山区的冰期,至今仍被沿用。1949年以后,他主要从事水利电力建设中的工程地质工作,为国内众多水库、水坝、水电站的建设作出了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直隶易、唐、蔚等县地质矿产》(1919)、《秦岭中段南部地质》(合著,1931)、《广西罗城黄金寺附近地质》(合著,1936)和《河南陕县三门峡第四纪冰川遗迹》(1960)等。在中国地质史上俗称“十八罗汉”,其中便有李捷。

李德生,石油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主持玉门油矿白杨河、鸭儿峡油田的勘探发现及开发技术工作。是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的科研成果“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球科学工作”于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是大庆萨尔图油田146km2开发方案的负责人之一,作为主要完成者的科研成果“大庆油田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长期致力于渤海湾盆地的综合研究,执笔完成的《渤海湾油气区石油地质特征与油气田分布规律》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主要完成者之一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集聚(区)带的理论和实践——以济阳等拗陷复杂断块油田的勘探开发为例”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幼年随父母在江苏苏州阊门外石灰弄居住。在苏州上过私塾,在上海读完小学和初级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侵占了上海市,被迫转移到浙江丽水地区,毕业于浙江省立临时联合高级中学。1941年考入重庆国民政府时期的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地质系,1945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7月自愿到西北地区的甘肃油矿局玉门油田地质室工作,并被分配到由我国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翁文波领导的第一支重力队,在河西走廊东起武威,西至敦煌从事1∶5万比例尺的重力、磁力测图工作,并进行路线地质调查,交通工具是两辆驴车和马匹。为得到祁连山重力降的数值和地壳均衡补偿校正值,他三次穿越祁连山脉分水岭。与翁文波合作撰写了《南山第四纪冰川初步研究》论文,发表于1946年中国地质学会志第26卷。1946年,他参加由著名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领导的地质详查队,每天步行穿越于丘陵山地之间,住在蒙古包中,完成了1∶5万祁连山前火石山背斜带详查图,交通工具是骆驼。后又参加大红圈构造1∶1万细测填图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德生于1950年调往西北石油管理局陕北地质勘探大队任地质师。他带领一支野外详查队来到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从事地质详查工作,填图比例尺为1∶5万,并细测永坪、青化砭和四郎庙构造,制图比例尺为1∶1万,交通工具是毛驴,住在黄土窑洞中。1953年至1954年,他任延长油矿主任地质师,经常到正在钻进的油井观察砂样和岩心,并到主要采油井收集开发数据和进行增产试验。延河沟谷两岸分布有三叠系延长组储层油砂油苗露头,他组织了一个野外队,观察地面露头的岩性、物性、裂缝类型和油苗产状,结合延长油田井下岩心、物性和产油规律进行模拟对比。1953年他撰写了《陕西延长油田上三叠统浅油层储油和出油条件》,文中建议根据裂缝系统的规律确定“旺油井”井位,采用顿钻钻井以避免由于泥浆侵入裂缝带而造成储层损害,并采用水力压裂法增产。李德生于1959年12月参加石油工业部工作组到大同镇参加大庆石油会战。他与松辽石油勘探局的地质师们根据沉积相的研究,认为大庆长垣北部构造面积大,近物源,储层厚度可能增大,积极建议向大庆长垣北部甩开勘探。经领导同意后,1960年1月,李德生与地质司调度处处长邓礼让一起到野外,根据大庆长垣背斜带1∶10万地震构造图,测定了萨1井预探井的井位(在萨尔图穹隆构造顶部)。接着他又去定杏1井预探井井位(杏树岗穹隆构造顶部)和喇1井预探井(喇嘛甸穹隆构造顶部)井位。萨1井完钻后测试获日产原油200t,杏1井和喇1井测试获日产原油100~200t。经研究证实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等3个构造的油水接触面均在海拔-1050m(井深1200m),含油面积连为一体,达920km2,证实了特大型的大庆油田。李德生为继续发现并扩大大庆油田的成果洒下了辛勤汗水。

朱夏(1920-1990)上海人,大地构造学、石油地质学家。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1949年获瑞士苏黎世大学地质研究所博士学位。地质矿产部上海海洋地质调查局高级工程师。大庆油田发现的主要贡献者之一;提出了盆地研究“3T-4S-4M”工作程式;对中国含油气盆地发现的宏观的、系统的理论论述;率先将板块构造学说介绍到我国等。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朱夏祖籍浙江嘉兴,出身于文学世家。父亲朱大可以作古体诗著名,一生从事教育;母亲孙企馨也擅长文学。由于受到良好家庭教育,朱夏没有进小学,又仅以4年时间完成了中学学业,1935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在校图书馆看了一些地质学书籍后,了解了地质学的作用及联想到童年时游历山水之趣,于是决心投身于地球科学。1936年到南京考入中央大学地质系,开始了他踏遍青山的地质生涯。30年代中期,地质学在中国虽然已经有了20多年的创建和发展历史,但仍是一门少为人知的“冷门”科学。地质工作生活的艰险,更使他人视为畏途。朱夏以一个生长在大城市的少年,抱着“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庄子)的质朴的自然哲学思想和开发资源、建设国家的“科学救国”之心,纯真和赤诚地投身于这一事业。1940年朱夏大学毕业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先后参加四川威远构造详查、川康边境地质矿产调查和变质岩研究、湘黔边区和贵州开阳等地汞矿调查等工作,并参加黄汲清领导的1:300万中国地质图和1:100万分幅地质图编制工作。朱夏于1945年与地理学家严重敏女士结为夫妇。1946年考取公费留学,1947年偕夫人同去瑞士深造。朱夏在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高等学校地质研究所师从R.斯托布(Staub)教授研究构造地质,同时到纳沙泰尔大学受教于E.威格曼(Wegmann)教授。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之际,朱夏夫妇决心回国报效。在全国尚未完全解放、海道仍受封锁的困难情况下,他们于1949年回到了祖国。新中国重视矿产资源的开发,朱夏归国后到杭州协助组建浙江省地质调查所工作,调查研究了浙江北部的地质矿产。1951年到上海筹建华东地质调查所,并对山东胶东和安徽马鞍山等地区的金、铜、铁、黄铁矿等矿产进行实地勘查。1953~1954年,他在地质部地矿司主持煤田地质勘探,并到河南平顶山、山西义棠、内蒙古石拐子等重点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指导工作。1955年地质部开展全国石油普查,朱夏自告奋勇去大西北野外工作。同年,他率领新疆石油大队完成准噶尔盆地的普查任务,指出该盆地西北和东北部均有良好油气远景。1956年,朱夏到青海石油大队进行柴达木盆地的全面油气普查。在他的主持下,1957年在冷湖浅钻中喷出油流,不久又钻出了马海与盐湖构造的天然气,同时还开拓了藏北伦坡拉盆地的工作。1958年地质调查工作拓展到当时还是空白地区的祁连山、阿尔金山南坡与昆仑山北坡,对石油以外的金属、非金属矿产展开普查。朱夏还穿越昆仑、可可西里和唐古拉山到藏北工作。1959~1960年朱夏长期驻松辽盆地协助指挥油田勘探工作,为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建设夜以继日地工作。1960~1962年朱夏对南方各省的油气地质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勘探陕北麒麟沟一带古生界油气的建议。60年代初期,朱夏在地质部华东地质研究所主持华东各省1:20万地质图幅的野外验收与报告审定,进行了区域地质、矿产的广泛研究。70年代初,在特殊困难的情况下,率先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并运用于中国油气盆地的研究,是最早介绍并运用板块学说于中国地质的学者之一。1977~1983年,在大病之后,他先后发表重要论文多篇,对中国油气盆地作了系统论述。同时结合生产实际,就“石油普查的广阔领域”与“对石油普查工作部署的构想”提出重要工作建议。1984年回到上海,担任东海石油地质工作顾问,并在同济大学地质系指导博士研究生,开展“中国大陆边缘构造演化”的研究。朱夏通晓英、德、法、俄文字,一直关注着国内外学术思想的交流,译著颇丰,他率先将板块构造学说介绍到我国,译著了《板块构造的岩石证据》和《动力地质学》,并成功地应用到中国的含油气盆地研究。他还主编了《中国沉积盆地》一书并在海外出版,成为《世界沉积盆地丛书》的首卷,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地质家的研究成果。40余年来,他坚持参加石油地质调查的实践活动,对我国各主要沉积盆地和地区的石油地质情况和资源前景都进行过认真的探讨,对我国油气盆地的大地构造特征与演化提出了许多新的看法。朱夏学术思想提出的活动论构造历史观以及以盆地原型并列叠加为核心、联系大地构造与油气关系的系统研究工作思想,不仅仍然站在当代科技潮流的前沿,而且是创新的源泉。

闵恩泽,男,1924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六十年代初,他参加并指导完成了移动床催化裂化小球硅铝催化剂,流化床催化裂化微球硅铝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和固定床烯烃叠合磷酸硅藻土催化剂制备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和产业化,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满足了国家的急需,为我国炼油催化剂制造技术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他指导开发成功的Y-7型低成本半合成分子筛催化剂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还开发成功了渣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其重要活性组分超稳Y型分子筛、稀土Y型分子筛,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使我国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并在多套工业装置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国炼油催化剂跨越式发展。八十年代以来,他从战略高度出发,重视基础研究,亲自组织指导了多项催化新材料,新反应工程和新反应的导向性基础研究工作,是我国石油化工技术创新的先行者。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他指导开发成功的ZRP分子筛被评为1995年中国十大科技成就之一,支撑了“重油裂解制取低碳烯烃新工艺(DCC)”的成功开发,满足了我国炼油工业的发展和油品升级换代的需要。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广泛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获得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二十多年来,闵恩泽院士在国内外共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已授权140件(国外授权32件);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33篇,其中SCI收录78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闵恩泽院士是德高望重的著名专家,为我国石油化工工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凝聚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并仍工作在科研第一线。

陈国达(1912-2004)地质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中共党员,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陈国达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曾任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工业大学前身)副院长,中南大学学术顾问、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研究总中心主席,国际矿床成因协会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兼地洼学组主席,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起为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陈国达教授最突出的贡献是于1956年发现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发展成为地洼(活化)构造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广泛运用于找矿,取得显著成效。地洼学说的诞生被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

朱森(1902-1942)湖南省郴县人,中国构造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曾就读于长沙岳云中学旧制13班。早期从事地层古生物工作,对中国南方的晚古生代地层划分卓有建树;抗战开始,他毅然中止在国外的学习,回国从事地质教育工作,是中国近代构造地质学与小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先驱。朱森在抗日战争艰苦年代里,领导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地质系,克勤克俭兴办地质教育事业,为祖国地质界培养了大批精英。他毕生艰苦奋斗,为地质事业殚精竭虑,不幸中年殂亡,实为中国地质事业之重大损失。朱森的学术成就首先在区域地质与构造地质方面。1928-1929年他与李捷对北起陕鄂交界南至湖北兴山、襄阳间的地带进行了地质考察和地层古生物研究,合著有《秦岭中段南部地质》(1930),使对此区的地质调查达到新的高度。1932-1933年他参加了李四光领导的南岭和广西地质考察,发现并命名了“柳江运动”。他与李捷联名发表的“广西中部马平市附近地层并记述马平石灰岩”(1934)一文中对“柳江运动”有详尽说明。他与李毓尧联名发表的“湖南宜章艮口之地质及其与南岭造山作用之关系”(1934)一文中,创立了“湘粤运动”与“艮口运动”这两个地壳运动名称。他与李捷联名发表的“自湖南武岗至广西柳州之地质”及“南岭中、西段地质图”(1933)中亦反映了这次考察的成果,为李四光“广西山字型构造”概念的形成提供了很多资料。1934年他参加了宁镇山脉地质调查,确认了该区主要造山运动时期。他与李毓尧、李捷合著的《宁镇山脉地质》专著(1935)中,创立了“茅山运动”、“金子运动”和“南象运动”三个地壳运动名称。此外,他还发表过“安徽南部古生代后期造山运动之一”(1932)、“中国造山运动”(1937)、“四川龙门山地质”(1942)等著作。

翁文灏(1889-1971)著名地质学家。浙江省鄞县石塘(今宁波市鄞州区高桥镇石塘村)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著名学者,辅仁大学教授,是中国最早期的地质学家之一。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曾任国民党行政院副院长、院长,总统府秘书长等职。1951年回国。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等职。翁文灏原是一位爱国地质学家,因感于蒋介石知遇之恩而步入政坛,成为蒋的高级幕僚,直至行政院长之职。不过在任期间推出金圆券,引起金融混乱和恶性通胀,声名大坏而下台。1948年12月被中共列为第12号战犯。在他对国民党彻底失望后,决定“弃暗投明”。1951年,他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成为第一位海外归来的国民党高级人士。l971年1月27日,翁文灏怀着对国家和民族前途的忧患离开了人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博士、中国近代地理学创始人之一。对地质学造诣很深,著作丰富,在地质学各分支领域里都作重大贡献,创下许多个“第一”,在矿床学方面,他在我国首次提出“成矿系列”这一术语。他对成矿规律的研究,在我国开拓了新的找矿方向,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在地震地质学方面,他是第一名研究中国地震地质的学者;在构造地质学方面,最早探讨中国地貌发育史,提出燕山运动在中国存在及其地质史上的重要意义;在山志学方面,正确概括了中国地势和山脉成因;在地理学理方面,与丁文江等合编的《中化民国新地图1934年》,是中国第一本根据实测资料、按等高线和分层设色绘制的现代地图集;他培养了第一化地质学家。他还十分重视地质教育的普及。翁文灏为中国的地质学作出的贡献是前无古人,他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奠定了基础。

陈光远,1920年出生于南京。地质学家、成因矿物学家。长期从事结晶学、矿物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是中国现代矿物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国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的开创者。他对钨矿、富铁矿、铬矿、金矿等的矿床成因矿物学的研究,为矿山解决疑难问题及为找矿和远景评价作出了突出贡献。90年代末期,转向生态环境的研究,利用废弃物改善生态环境。专著有《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张岭铁矿成因矿物学》皆是中国矿床矿物学、成因矿物学研究的重大成果。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任教,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的矿物学人才。

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和天然气技术的历史却可追蒴到两千年前,并且在技术上曾经创造过光辉的成就。 最早给石油以科学命名的是我国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他在《梦溪笔谈》中,把历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称统一命名为石油,并对石油作了极为详细的论述。延境内有石油予疑其烟可用,试扫其煤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予始为之。盖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石油”一词首用于此,沿用至今。沈括曾于1080--1082年任延安路经略使,对陕北的延安、延长县一带的石油资源亲自作了考察,还第一次用石油制成石油炭黑,黑色颜料,并建议用石油炭黑取代过去用松木、桐木炭黑制墨,以节省林业资源。他首创的用石油炭黑制作的墨,久负盛名,被誉为“延州石液”。事实证明,我国有大量的石油蕴藏,石油和石油产品不仅自给有余,明朝清朝还出口国外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确实“生于地中无穷”,并“大行于世”。九百年前,中国人对石油就有了这样的评价,在世界上是罕见的,尤其是对未来石油潜力的预言,科学家沈括是不二之人。中国近代工业萌芽于十九世纪中叶,石油工业经过了多年的艰苦历程,直到新中国建立前夕,它的基础仍然极其薄弱。中国石油开发利用是一项新兴而古老的事情,它成为中国现代能源生产的一个工业部门,是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事情。回顾石油历史,将有利于认识当代中国石油工业。 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概况,其中不乏许多珍贵的历史回忆。 玉门油矿解放后,军代表康世恩动员广大职工,积极恢复和发展生产。刚刚获得解放的石油工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迅速投入战斗。在生产建设中,被称为“冬青树”的钻井队长郭孟和,屡建功勋,是老一辈石油工人的优秀代表。为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命令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第57师转业为石油工程第一师。以师长张复振,政委张文彬为首的全体指战员从此成为石油产业的一支生力军,为建设一支具有严格组织纪律,高度献身精神的石油产业大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东北地区的几个人造油厂在设备,材料,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依靠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恢复了抚顺、桦甸、锦州等几个主要人造油厂的生产。 经过三年恢复,到1952年底,全国原油产量达到43.5万吨,为1949年的3.6倍,为旧中国最高年产量的1.3倍。其中天然油19.54万吨,占原油总产量的45%,人造油24万吨,占55%。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5.9万吨,比1949年提高6倍多。 玉门油田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石油工业建设的重点。为了加强勘探,广泛采用“五一”型地震仪和“重钻压,大排量”钻井等新技术,先后发现了石油沟、白杨河、鸭儿峡油田。老君庙油田也开始扩大了含油面积,并开始按科学程序进行全面开发,采取注水和一系列井下作业等措施。到1959年玉门油田已建成一个包括地质,钻井、开发、炼油、机械、科研、教育等在内的初具规模的天然气石油工业基地。当年生产原油140.5万吨,占全国原油产量的50.9%。玉门油田在开发建设中取得的丰富经验,为当时和以后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他们立足发展自己,放眼全国,哪里有石油就到哪里去战斗,形成了著名的"玉门风格", 为发展石油工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正象著名诗人李季说的:“苏联有巴库,中国有玉门,凡有石油处,就有玉门人”。 按照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部署,石油勘探首先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甘肃河西走廊和新疆准格尔盆地和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展开。1955年10月,克拉玛依黑油山第一口井--克1井喷油。当时一些苏联地质专家对能否找到有开采价值的油田,曾有不同的看法。石油工业部在总结这一地区前段勘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1956年开始,调整勘探部署,集中力量在准格尔盆地(克拉玛依)和地台上进行区域勘探,在康世恩同志主持下,把重点从准葛尔盆地南缘的山前蚴陷转向西北缘,当年就拿下了一定面积,很快就探明了克拉玛依油田,实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地质勘探上的第一个突破。 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建设,有力地支援了建国初期的经济建设。1958年,青海石油勘探局在地质部发现冷湖构造带的基础上,在冷湖5号构造上打出了日产800吨的高产油井,并相继探明了冷湖5号,4号,3号油田。在四川地区发现了东起重庆,西至自贡,南达叙水的天然气区。1958年石油部组织川中会战,发现南充、桂花等7个油田,结束了西南地区不产石油的历史。 到50年代末,全国已初步形成玉门、新疆、青海、四川油田四个石油天然气基地。1959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373.3万吨。其中四个油田共产原油276.3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73.9%,四川天然气产量从1957年的6000多万立方米提高到2.5亿立方米。 在人造油方面,经过扩建和改造,东北各人造油厂的产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同时,还在广东茂名兴建了一座大型页岩油厂。1959年人造油产量达到97万吨,当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炼油工业在十分薄弱的基础上,先后扩建新建了上海、克拉玛依、冷湖、兰州大连等八个年加工能力为10-100万吨的炼油厂。1959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234.9万吨,主要石油产品自给率达到40.6%。从1955年起,地质部和石油部分工配合,先后在华北平原、松辽盆地展开了全面综合地质调查。 根据中央批示,1960年3月,一场关系石油工业命运的大规模的石油会战,在大庆揭开了序幕。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市给予大力支持。中央军委抽调三万多名复转官兵参加会战。全国有5000多家工厂企业为大庆生产机电产品和设备,200个科研设计单位在技术上支援会战,石油系统37个厂矿院校的精兵强将和大批物资陆续集中大庆,石油部部长余秋里,副部长李人俊、周文龙、孙敬文、康世恩也亲临现场指挥会战。 大庆石油会战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区,困难的条件下展开的。当时,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错误造成的危害,加上自然灾害和外援的中断,国家能拿出的投资很少。4万多人,几十万吨设备,一下子拥到大草原上,生产,生活都出现了问题。特别是开发建设这样的大油田,我们没有经验,国外的经验又不能照搬。面对这种情况,会战党组织的第一个决定,就是号召从领导干部到全体职工,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以"两论"为指针,开发建设好大庆油田。 职工们运用《矛盾论》关于抓主要矛盾的论述,一致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都是暂时的,局部的困难,而国家缺油才是最大的困难。上有困难,退下来国家和人民的困难就更大。石油职工一定要为国争光,为民争气,为了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只能迎着困难上。“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成为当时会战职工的豪迈誓言。1205钻井队队长王进喜,就是当时这种精神和品格的代表人物。 会战领导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指出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对象是油层。必须以“两论”为指针,在各项工作中,坚持高度的革命精神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相结合,把人们的革命干劲引导到掌握油田第一性资料,探索大庆油田地下客观规律上去,反对浮夸,脱离实际,瞎指挥。为此,一是要求在勘探,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必须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项数据;二是很抓科学实验,开辟开发实验区,进行10种开发方法的试验;三是抓综合研究和技术攻关,解决了一系列重大技术课题。从而编制了科学的大庆油田开发方案,独创了符合大庆特点的原油集输工艺流程。 1963年,全国原油产量达到648万吨,同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第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庄严宣布,中国需要的石油,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庆油田的开发,原油产量的急剧增长,需要炼油工业同步发展。在此期间,扩建了上海炼油厂,石油七厂,将石油一、二、五厂和茂名石油公司由生产人造油改为主要加工天然原油,并大力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1963年至1965年,先后攻下了被喻为“五朵金化”的硫化催化、铂重整、延迟焦化、尿素脱腊以及 配套所需的催化剂、添加剂等5个攻关项目。此外,还研究,设计,建设了加氢裂化等装置。到1965年止,共新建以上装置13套,全部实现了工程质量,试车,投产,出合格产品四个一次成功,大大缩小了同当时国外炼油技术水平的差距。1965年生产汽,煤,柴,润四大类油品617万吨,石油产品品种达494种,自给率达97.6%,提前实现了我国油品自给。在大庆石油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为继续加强我国东部地区的勘探,石油勘探队伍开始进入渤海湾地区的冀东。1964年,经中央批准在天津以南,山东东营以北的沿海地带,开展了华北石油会战。到1965年,在山东探明了胜利油田,拿下了83.8万吨的原油年产量。在天津拿下了大港油田。随后,人们顶这各种干扰,战胜动乱带来的重重困难,不断探索,开发建设了这两个新的石油基地。到1978年,大港油田原油年产量达到315万吨。昔日芦苇丛生,人烟稀少的盐碱海滩,已变成绵延百里的油区。胜利油田到70年代达到原油产量增长最快的高峰期,年产量从1966年的130多万吨,提高到1978年的近2000万吨,成为我国仅次于大庆的第二大油田。 在渤海湾北缘的盘锦沼泽地区,石油队伍三上辽河油田。70年代以来,在复杂的地质条件下,勘探开发了兴窿台油田、曙光油田、欢喜岭油田,探索出一套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工艺技术和方法,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355万吨。 1970年4月,大庆开始了油田开发调整工作。到1973年,底下形势恶化的情况得到扭转,大庆油田原油产量比1970年增长了50%以上。1976年,大庆油田年产量突破5000万吨,为全国原油年产上一亿吨打下了基础。 石油三厂、六厂经过扩建,改造成为加工天然原油的炼油厂。为发挥中央和两个积极性,以石油部为主,陆续兴建了茂名、大庆、南京、胜利、东方红、荆门、长岭等七个大型炼油厂。以地方为主先后建设了天津、武汉、安庆、浙江、广州、九江、乌鲁木齐、吉林、鞍山、石家庄、洛阳等11个大中型炼油厂。到1978年,全国原油年加工能力已达9291万吨,基本上与我国原油生产规模相适应,当年实际加工原油7069万吨,生产四大类油品3352万吨,品种达656种。从1966年到1978年的13年中,原油产量以每年递增18.6%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突破了一亿吨,原油加工能力增长五倍多,保证了国家的需要,缓和了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从1973年起,我国还开始对日本等国出口原油,为国家换取了大量外汇。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从1979年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各条战线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石油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艰苦努力,战胜了十年动乱带来的严重困难,石油工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石油工业生产发展迅速,到1978年突破了1亿吨。此后,原由产量一度下滑。针对这种情况,为了解决石油勘探,开发资金不足的困难,中央决定首先在石油全行业实行1亿吨原由产量包干的重大决策,以及开放搞活的措施。这一决策迅速受到效果,全国原油产量从1982年起,逐年增长,到1985年达到1.25亿吨,为世界第六位。 为了多元发展我国的石油工业,我国于1982年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1983年7月,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中国第三家国有石油公司---中国新星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也于1997年1月成立。至此,我国石油石化工业形成了四家公司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八五”期间,为了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新的更高的要求,国家决定,石油工业实施“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发展战略。西部油气田的探明与开发,必将对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1998年7月1日,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重组,成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于1999年8月在香港注册成立。
全国油田分布:
长庆油田: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54188.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2330.08亿立方米,按当量折合原油储量在内)。截止到2014年12月31日,长庆油田2014年生产油气当量已经突破5545万吨。油田于2013年实现年产油气当量5000万吨以后,再次实现大幅度增产,并一举站上了5500万吨的高度。长庆油田也是目前国内产量最大的油田。
大庆油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之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起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到1996年已连续年产原油5000万吨,稳产21年。1995年年产原油5600万吨。
胜利油田: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地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工作范围约4.4万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3000万吨,是我国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油田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下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1995年原油产量1552万吨,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603.1万吨,稠油188.9万吨),3.93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能力。从199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4位。1995年年产原油790万吨。
四川油田: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气田85个,油田12个,含油气构造55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2%,是我国第一大气田,1995年年产天然气71.8亿立方米,年产原油17万吨。
华北油田: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井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 ,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1995年年产原油466万吨,天然气3.13亿立方米。
大港油田: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9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3.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
中原油田: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395.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 、天然气133.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1995年年产原油410万吨,天然气11亿立方米。
吉林油田: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河南油田: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7亿吨及含油面积117.9平方公里。1995年年产原油192万吨。
江汉油田: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139.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71.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2118.73万吨、天然气9.54亿立方米。1995年年产原油85万吨。
江苏油田: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1995年年产原油101万吨。
青海油田: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9.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1995年年产原油122万吨
塔里木油田: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处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3.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原油、80�100万吨凝折油、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1995年年产原油253万吨。
吐哈油田: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里、南北宽50�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78.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1995年年产原油221万吨。
玉门油田: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114.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年生产原油曾达到140.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50.9%。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年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1995年年产原油40万吨。
滇黔桂油田:位于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区域面积86万平方公里,具有大量的中古生界及众多的第三系小盆地,可供勘探面积27.7万平方公里。先后在百色、赤水、楚雄等地区油气勘探有了重大突破,展示了滇黔桂地区具有广阔的油气发展前景。1995年年产原油10万吨。
冀东油田:位于渤海湾北部沿海。油田勘探开发范围覆盖唐山、秦皇岛、唐海等两市七县,总面积6300平方公里,其中陆地3600平方公里,潮间带和极浅海面积2700平方公里。相继发现高尚堡、柳赞、杨各庄等7个油田13套含油层系。1995年年产原油51万吨。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公司成立于1983年6月,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属的四个地区油公司之一。负责南海东部东经113°10′以东、面积约13.1万平方公里海域的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开发生产业务,授权全面执行该海域的对外合作的石油合同和协议。13年来,已有8个油田建成投产,公司每年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至1996年产油量超过1000万吨,在全国陆海油田中年产量排行第四位。

2011年世界十大油田
加瓦尔油田:位于沙特阿拉伯东部,首都利雅得以东约500km处,探明储量达107.4亿吨,年产量高达2.8亿吨,占整个波斯湾地区的30%,为世界第一大油田。油井为自喷井,原油含腊量少,多为轻质油,凝固点低于-20℃,便于运输。有输油管通腊斯塔努拉油港(世界最大油港)外运。
大布尔干油田:位于科威特东南部,探明储量99.1亿吨,年产7000万吨左右。原油特点与加瓦尔油田相似,多由米纳艾哈迈迪油港外运。
博利瓦尔油田:位于委内瑞拉东部,奥里诺科平原上。多为重质油,探明储量52亿吨,年产达l00万桶。
萨法尼亚油田:位于沙特阿拉伯的东北部海域,探明储量33.2亿吨。原油部分通过输油管运往黎巴嫩的黎波里、西顿,叙利亚的巴尼亚斯港装船。一部分输往腊斯塔努拉外运。
鲁迈拉油田:位于伊拉克南部,五十年代即已开发,紧邻本国油港,发展迅速。探明储量26亿吨,年产量占全国的60%。出口经本国在波斯湾头的三个油港,即霍尔厄尔阿巴亚、米纳厄尔巴克尔与法奥。
基尔库克油田:位于伊拉克北部,开发较早。探明储量24.4亿吨,原油多经管道从地中海东岸的几个港口(土耳其的杜尔托尔港,黎巴嫩的西顿港等)出口。
罗马什金油田:位于俄罗斯的伏尔加——乌拉尔油区(即“第二巴库”)。储量达24亿吨,年产1亿吨左右,居俄罗斯的第二位。该油田主要生产中质与重质原油,含硫量较高。
萨莫洛特尔油田:位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油区(即秋明油田或“第三巴库”),地处西西伯利亚中部。探明储量20.6亿吨,年产1.4亿吨左右,在世界上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为俄罗斯最大的油田。
扎库姆油田: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中西部,探明储量15.9亿吨,多数为自喷井。原油质量好,含腊少,有管道通往鲁韦斯油港和首都阿布扎比外运。
哈西梅萨乌德油田:位于阿尔及利亚东北部,撒哈拉沙漠的北端。油田中干井少,单产高;原油含硫量低,质量好。有输油管通往阿尔泽、贝贾亚等港口外运。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
李大钊,字守常。清光绪十五年十月初六(1889年10月29日)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名重当世。

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詹天佑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他一生修建和踏勘了许多条铁路,最为世人瞩目的是20世纪初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越过险峻的八达岭,成为中国自建山区铁路的先驱和典范。不过可能有人不知,詹天佑在铁路事业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从唐山开始的。他的名字在唐山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詹天佑字眷诚,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4月26日)生于广东省南海县(今广州市)。出身于没落的官僚世家。清朝同治年间,选派幼童赴西方国家留学,同治十二年(1873年),12岁的詹天佑考取赴美。初入小学、中学就读,后入耶鲁大学深造,主修土木工程。光绪七年(1881年)毕业,是年八月归国,被派往福州船政局练习,赏五品顶戴。光绪十年(1884年),调广东博学馆任教习。 光绪十四年(1888年),詹天佑经友人推荐到天津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这是他献身中国铁路事业的开始。是年七月,詹天佑参加了芦台--天津铁路塘沽至天津段的铺轨工程。光绪十六年至二十年(1890-1894年),詹天佑参加了关内外铁路的修建工作,他常驻石门(现属卢龙县),督修从古冶到滦州(滦县)这段工程。光绪十八年(1892年),工程进展至滦河,由英国工程师喀克斯承包修建滦河大桥。他们选择的建桥地点平时水宽50米,夏季洪水漫滩,水面宽达600米。河床为细沙覆盖,西侧细沙厚为1-5米,向东逐渐加厚,最厚处约20米。因此,喀克斯打桩时遇到很大困难,在修筑桥墩时,由于沙深流急,屡筑屡塌。喀克斯无奈,将工程转包给日本人,又转包给德国人,都没有干成功。眼看交工的期限将到,喀克斯不得不求助于原来不受分重视的詹天佑。詹天佑时年31岁,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他仔细分析了外国人失败的原因,深入现场,与工人一起缜密测量,研究河床的地质构造,决定重新选择桥址。他采用"气压沉箱法“建筑基础,打桩建桥。沉箱双脚嵌入岩盘,基础全部采用混凝土浇筑,墩身用石砌。”工程浩大,历三十二月始告成。“1894年2月竣工。大桥全长670.56米,宽2丈,17孔,采用钢桁架结构, 设计载重等级为古柏氏E-28级。滦河大桥是中国铁路史上最先采用气压沉箱法施工的铁路桥。詹天佑载誉唐山,也名扬中外。当年他被选为英国土木工程学会会员,是中国工程师当选为该会会员的第一人。 詹天佑以其在铁路工程界的声望,被选为唐山交通大学校友,曾担任北京校友会第一届理事。1931年秋,他的亲属为唐山交大捐款修建学生宿舍楼,命名为“眷诚斋”(詹天佑字“眷诚”)。现在西南交通大学(原唐山交通大学)峨眉分校图书馆前有詹天佑塑像。成都总校体育馆前有詹天佑铜像,江泽民总书记亲书题名“詹天佑体育馆”。詹天佑是1919年4月24日在湖北汉口病故的,终年58岁。

文学巨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曹雪芹,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人,祖籍丰润。曹雪芹是丰润曹氏辽东支第十六世孙。其六世祖曹世选于明末为后金所俘,编入正白旗为包衣(皇室奴隶)。 曹雪芹高祖曹振彦做过山西省吉州知州和两浙盐法道。曾祖曹先后任过江南织母造监督和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清朝康熙帝的恩宠。祖父曹寅做过康熙帝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寻盐御使。康熙帝六次南巡,其中四次住在曹家。曹寅故后,其子曹继任江宁织造。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曹病故,其过继子曹继任江宁织造,曹于雍正二年(1724年)生于曹雪芹。 康熙末年,围绕嗣位问题,诸皇子结党营私、勾心斗角。曹家也卷入其中。雍正帝继位后,曹家遭到忌恨,亲友多人相继被抄家、被流放、被贬官,曹屡屡受到雍正帝的严厉申斥。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月曹因“行为不端正”、“骚扰驿站”、“亏空”等罪名被革职抄家,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之后,曹家由江南迁回北京崇文门外蒜市口一处旧宅居住。在乾隆三年至乾隆五年(1738年-1740年),曹家再次受到宫廷斗争的牵连而被抄没,这是在曹雪芹14岁至16岁时的事情。史称曹雪芹“身胖头广面色黑”,性格豪放不羁,善谈吐,嗜酒;喜舞剑、听曲、扎风筝;工诗善画,才华横溢。由于他家在雍正、乾隆年间两大变故,使他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严重的创伤。成年后,他深切地感受到世态炎凉,因而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清高贫困的日子。 晚年的曹雪芹结庐北京西郊,先住在火器一带,后迁至香山樱桃沟,大约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又迁居白家疃。在那里他卖画沽酒,举家食粥,研泪为墨,滴血成字,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从事《红楼梦》的写作,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增删5次,终于完成了80回大著。 现在有文字根据,曹雪芹祖父曹寅青少时在祖籍丰润住过较长一段时间,对祖籍的情况极为熟悉,怀有深厚的情感。至于曹雪芹是否到过祖籍丰润,不见文字记载。但是《红楼梦》中有许多内容都缘于丰润,说明他对丰润情况也是了解的。 丰润曹氏旧居位于县城西南,从明末清初就形成了并列的两个建筑群落。每个建筑群落各有一个主宅,一个旁宅,一条间道。这两个宅邸北面是东西通行的城内大道,南面是个死胡同。但是硬有一家开南门,不走北门。两家大门一南一北,这与《红楼梦》说荣、宁二府相毗邻,很切近,但相互往来须坐车绕行很远的情形极相似。这两个建筑群落隔道向北,是曹家一片住宅区,这片住宅区北边有一个曹家的大花园,内有假山、人工湖、长提、寺庵等。这与《红楼梦》中荣、宁二府同大观园的方位关系又极相近似。曹雪芹把他祖居地的典故写进著作之中。《红楼梦》第三十七回史湘云咏白海棠诗句:“神仙昨夜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蓝田种玉这段古老的故事就是京东的玉田县得名的来历。玉田县城北7.5公里的麻山, 至今还有刻着“古人种玉处”5个大字的石碑立在那里。距丰润城仅30公里。那么,玉田何以在《红楼梦》中称作“蓝田”?细读《丰润县志》和《玉田县志》就会知道,清道光年间丰润知县王仲槐撰写的碑文和丰润曹家十三世曹鼎望写的诗中,都把玉田称为“蓝田”。曹雪芹又把他祖籍丰润的物产写进自己著作之中。《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宁国府庄头乌进孝向主子贾珍年贡的物品单中有“御田胭脂米”二石。“御田胭脂米”在《红楼梦》的早期版本中,写作“玉田胭脂米”。经查,玉田县的小泉村在玉田县城东北,距丰润县城25公里,是丰润曹家的一处别业。此村出产的稻米粉红色,人称“胭脂米”。至今该村老人都记得丰润曹家在这里建别业,曹家庄头到这里收租的情形。 曹雪芹还把他祖籍丰润的历史人物写进《红楼梦》中。《红楼梦》第七回醉骂王熙凤、贾蓉的仆人焦大,对小主子说:“你别在焦大跟前使主子性。别说你这样的,就是你爹、你爷爷,也不敢和焦大挺腰子呢!不是焦大一个人,你们就作官儿,享荣华受富贵?……”丰润曹家就有这样一个仆人。在清初山西大同平定姜叛乱的战斗中,丰润曹家曹继参、曹云望与曹雪芹高祖曹振彦、曾祖曹玺在睿亲王多尔和敬谨亲王尼堪的率领下一齐与敌奋战。当时曹继参、曹云望分驻代州,叛军将代州围得水泄不通,形势异常险峻,曹继参带去的“悍仆”陈良与曹云望登城御敌,“发三矢殪三寇,贼怯走”,使战斗转危为安。这也正可以应《红楼梦》中女仆讲说焦大“曾随主子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主子背出来”的话。所以说《红楼梦》的仆人焦大是以丰润曹家仆人陈良为原型创造出来的。 曹雪芹在他的著作中写进了祖籍丰润的许多地名及其形貌。《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史湘云、林黛玉陪贾母在山上赏月。史湘云说:“这山上赏虽好,终不及近水赏月更妙。你知道这山坡底下就是池沿,山坳里近水一个所在就是凹晶馆,可知当日盖这园子就有学问。这山之高处就叫凸碧;山之低洼近水处就凹晶。这‘凹凸’二字历不用的人最少……只是这两个字俗念作‘洼’‘拱’二音。丰润曹家的白云岭山庄别业所在村庄就叫凹凸村,读音与史湘云所讲完全一样。凹凸村背靠的白云岭,《丰润县志》称其"飞青舞碧,樵境入云……”。村子一半在山坡,一半在山脚。村西还乡河绕村南流,在近村处形成地一个宽阔水面的大水湾,与史湘云所讲凸碧山庄、凹晶馆的地形地貌完全一样。可见曹雪芹对祖籍这处别业也很熟悉、很有感情,并再现于著作之中。 曹雪芹在他的著作中还使用了大量丰润方言,经研究统计,十分典型者就达200多处。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产义巨著,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一面镜子,它把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推到了巅峰。曹雪芹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文学大师,也是世界公认的文学大师之一。 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曹雪芹幼子夭折,曹雪芹因过度悲伤,一病不起。是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由于狂饮,竟与世长辞,终年40岁。

宋世雄(1939—)河北人,1939年生于河北省乐亭县乐亭镇井坨村,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60年后,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体育记者、中央电视台体育评论员。 宋世雄是最佳国际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高级体育评论员、第6-9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0年开始从事广播电视体育评论工作。1981年、1982年、1984年、1985年、1986年报道了中国女排荣获“五连冠”的盛况,轰动全国。 宋世雄体育知识渊博,转播技艺精湛,在长达40余年的评论生涯中,除转播亚运会、奥运会、全运会等综合性运动会外,还转播了足球、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网球、冰球、田径、游泳、体操、举重、武术等单项世界赛事。宋世雄口若悬河的解说使人如临其境。 他广见博闻,才思敏捷,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评论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95年被美国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协会评为“最佳国际广播电视体育节目主持人”,他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2008年入选“中国奥运报道主持人国家队”,担任女排、乒乓球项目解说员。 “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宋世雄先生为把体育节目带给那里的男人、女人和儿童作出了贡献。36年中,他是中国人民的眼和耳;他是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体育节目主持人之一。” ——美国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主席勒罗伊·沃克尔(1995年) 他,连续5届奥运会直播的播音员;他,曾经和中国女排一起阐述中国精神;他,一度代表了中国体育的声音和中国的强音;他,义务担任过数百场晚会的主持;他,用魅力的声音影响了整整两代人……

罗河(1904—1988)曾名罗润九,涟水县东胡集乡人,是罗鸿慈第三子。罗河自小受家庭熏陶,学习刻苦认真,民国7年(1918)考入江苏省立第九中学。民国11年夏同时考取北洋大学与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在北洋大学就读月余,慕名到唐山工学院攻读土木工程。民国20年到京沪铁路工务处任工务员,民国23年春回唐山工学院任讲师,民国29年升任副教授,民国32年升任教授。民国34年被选送英国剑桥大学进修,民国36年回国后仍担任唐山工学院教授。民国37年唐山工学院南迁上海,他反对无效,遂赴京等待解放,同时执教于北京大学工学院。民国38年4月出任唐山工学院复校委员会主任。6月,学校从上海迁回唐山,他除继续执教外,曾先后兼任教务主任、教务长、唐山市副市长、中国土木学会常务理事及唐山分会理事长等职。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河酷爱科学。在唐山工学院学习时,对初等数学的几何解法和各种几何问题的解析、解法就产生浓厚兴趣,经研究、积累,写成《有法多边形之三角的解法》、《三角形几何学之一问题》、《一次联立方程图解法》等论文,发表在当时《科学》杂志上。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一次联立方程的几何、数学小丛书》。当时研究的课题虽属初等数学范畴,但其思路新颖,解法奇妙,填补了初等数学长期存在的空白。 罗河是国内外最早提出用解析方法处理航测问题的学者之一。1950年他在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年刊上发表了《航空测量的数学分析》论文,阐述了一种以空间几何的方向余弦原理为基础的航空摄影测量解析方法。此后十多年,他继续探索,于1956年、1957年、1958年、1964年先后在《土木工程学报》、《测量与制图学报》、《测绘学报》上发表了《航空测量的解析制图法》、《空中测量的一般解析法》和《以射线角为根据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三篇著名论文,全面系统地阐明了以射线角为基本要素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各种可能的实施方案。当时,被科技界誉为“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学者专家。1976年后他又开始了因“文革”中断十年的科研工作,曾先后在《铁路航测》、《测绘学报》上发表了《由互不相关独立模型构成区域地形》、《以射线角为根据的三连象片独立模型法区域网平差》等研究论文。罗河是我国研究图学原理的著名学者。民国37年(1948)曾在美国富兰克林学院学报上发表《实验数据作共线图》的论文。1953年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出版了他的专著《图算原理》。1954年在《数学通报》上发表了《算式根值的简易逼近法》和《一个多元函数插值公式》等论文,阐述了共线图解计算方法的理论,为我国图学学科的奠基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罗河在学术方面的非凡成就和他的生平事迹,已被收入《中国科学家传略词典》。他不仅是著名的专家学者,也是著名的教授。他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科研人才。1988年10月14日,他因心脏病猝发逝世,享年84岁。

郝立轩,中国当代著名文学作家、书法家,文化学者。 1963年6月28日(农历五月初八)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现供职于唐山市委宣传部。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河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主要代表作有:经典诗歌《喊黄河》在国内外经久传诵;歌曲《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天下百姓》、《做个好人并不难》、《天山红》等在全国广为流传;短篇小说《标志》、散文《读一座庄园》等影响甚广。 中国当代著名歌词作家、诗人、散文家、剧作家、小说家、书法家、演艺策划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河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化艺术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曾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大型晚会、文艺栏目总策划、总撰稿工作,创作发表诗歌、歌词、小说、散文、电视剧、报告文学等各类文学作品600余万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其文学创作成就颇丰、涉及各个艺术门类,曾为央视《侯大官》等30余部电视连续剧创作主题歌,由他作词的歌曲《天下百姓》、《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做个好人并不难》《银杏树生长的地方》《黄金少年》《接澳门回家》《春风化雨》等30余首歌曲被央视摄制成MTV,一些作品被收入中华曲库在全国KTV广为传唱。其中,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创作的长诗《喊黄河》已成为历代为数不多、脍炙人口、经久传诵的经典诗歌作品,列入了全国大中院校吟咏黄河的经典范文和辅导教材,成为国内外大型朗诵会和历代经典诵读晚会的必咏篇目,先后收入《中外朗诵经典诗文选》《美丽中国——夏青杯全国朗诵大赛经典名篇》《中小学经典诵读》等典籍图书,在国内外广为流传。由他作词的歌曲代表作有:CCTV《杂技盛典》主题歌《欢聚》(张也演唱)、《春风化雨》(陈思思演唱)、《问海》(满文军演唱)、《唐山之歌》、《不问你是谁》(陈琛演唱)等在社会上影响甚广。其中,由他作词的歌曲《我的祝福你听见了吗》(王立东曲、谭晶演唱)荣获第十一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流行歌曲,多年来在全国广为流传。由他作词的歌曲《天下百姓》(戚建波曲、廖昌永、柏文演唱)作为党的十八大献礼作品,在CCTV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领航中国》大型专题晚会推出后,中宣部列入十八大重点献礼作品由CCTV制作成单曲在十八大召开期间每天以十次频率在央视各个频道滚动播出,受到老百姓的欢迎和青睐。由他作词、大衣哥朱之文演唱的歌曲《做个好人并不难》登上2013年央视农民春晚、《温暖中国》等大型晚会,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近期,由他作词的歌曲《天山红》(羊鸣曲、王宏伟、王喆演唱),收入《中国梦——经典歌曲作品专辑》在全国广为热播并广为传唱。此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唐山不了情》(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代表总政治部参加了意大利国际军事题材电影节展映;由他编剧的电视剧《加快的心律》在84年除夕夜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短篇小说《标志》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学之窗》作为经典节目多年播出。著名影视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瞿弦和、唐国强、谭非龄、朱军等都在全国各类大型晚会朗诵过他的文学精品力作。他的书法作品以甲骨文、钟鼎文和大篆等书体融为一体,独树一帜、自成一家,先后在加拿大、德国、上海、深圳等地展出并被国内外收藏家典藏,国内外许多著名书画家还以他的诗词作品为题材创作了大量书画精品。2007年,加拿大文化交流机构加中文化理事会授予“杰出艺术家”和“加中文化友好大使”荣誉称号。2009年,中央电视台《和平年代》推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50位优秀复转军人典型事迹系列节目,郝立轩作为文学界唯一代表被拍摄成专题节目《用苦难点亮人生》多次播出并收入专辑下发基层部队供官兵学习、作为全国征兵宣传教材常年播出,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多年来,他先后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金鹰奖”、“飞天奖”以及CCTV音乐大赛金奖、中纪委原创廉政歌曲大赛一等奖等100余项奖励,先后被授予河北省“五个一”文化工作十佳个人,唐山市委、市政府荣记一等功、唐山市科学发展创新奖,市管优秀专家、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黑龙江牡丹江极地书画艺术研究会顾问等殊荣。

裴文中,字明华(1904-1982)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辉坨乡西纪各庄人。 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1931年起,确认石器、用火灰烬等的存在,为周口店是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重要依据。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特殊贡献:于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中国古人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擅长旧石器考古、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哺乳动物。语言:英语精通、法语精通。 一生编写专著及论文百十余篇。为我国考古学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考古学界的一颗耀眼巨星。 1982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张文佑(1909—1985)河北省唐山市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地构造学家。 193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到李四光领导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1945—1947年,经李四光推荐,张文佑到美国地质调查局、英国剑桥大学进修学习(没有拿洋学位)。解放后,1949年他任南京军管会接管中央研究院领导小组成员,同年担任全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北京地质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一级研究员。1951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所长兼大地构造室主任,后任所长、名誉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5年当选),地学部常委,中国科学院主席团成员。 张文佑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地构造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地质学会代理事长;先后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地质矿产组副组长,中国能源委员会顾问等职。 张文佑1959年主编了《中国大地构造图》和《中国大地构造纲要》两部专著,这是国内外最有影响、最详细阐述中国大地构造的著作,张文佑因此而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1974年张文佑提出了“断块构造学说”,并把它发展成为一门以线形构造为本、以槽台学说和地质力学为体、以板块学说为借鉴,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为指导的大地构造学说,并因此而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他的“断裂体系与断块大地构造学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华北断块区的形成与发展”获中国科学院1980年一等奖,“断块构造理论的新进展”获中国科学院1981年二等奖,“中国大地构造图”及其说明书“中国大地构造纲要”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他曾参加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中的地学工作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图”获1984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一等奖。 张文佑一生有著述202种。 1985年2月11日逝世,享年76岁。

张人骏(1846—1927)原字健庵,取“人中骏马,驰骋千里”之意,又将字改为千里,号安圃,晚号湛存居士,直隶丰润县(今河北丰润)大齐坨村人。 十九岁考中同治甲子科举人.二十三岁考中同治戊辰科进士。历官同治、光绪、宣统三朝,曾担任广西按察使,广东、山东布政使,山东、河南、广东、山西巡抚,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等要职,是晚清历史上的重要政治家。 1909年改任两江总督。武昌起义爆发后,张人骏依仗张勋的兵力,准备顽抗到底。 在同盟会组织的江浙联军的攻击下,张人骏没能守住江宁,便托美籍传教士、鼓楼医院院长马林出面,与联军接洽,准备投降,然后趁机逃进停泊下关的日本兵舰,逃往上海.以遗老自命。 张人骏与袁世凯是盟兄弟,又是儿女亲家,但是老年之后,张人骏却与袁世凯因政见不合而“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当袁世凯称帝之后,张人骏从来不去北京,为了“不肯与袁同在一个城市”。他携家到青岛与清廷一班遗老住在一起。 1927年在天津去世,享年81岁。其叔为张佩纶,他的侄女就是张爱玲。

张佩纶(1848-1903)清末大臣。字幼樵,一字绳庵,又字篑斋。直隶(现河北)丰润人,同治进士。张爱玲祖父。光绪元年大考翰詹时,名列二等第三,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因目睹外患日深,“累疏陈经国大政”,慷慨好论天下事,与张之洞、陈宝琛等同为当时的清流主将。旋丁内忧,入李鸿章幕。1882年署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针对法国侵略越南和觊觎中国边疆事,上奏章十数篇,主张抗法。中法战争初起,主战。受命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1884年7月15日,法军舰侵入马尾港后不加戒备,8月23日,法舰发起进攻,福建水师覆灭,马尾船厂被毁。与福建船政大臣何如璋被褫职遣戍。1888年获释,复入李鸿章幕。中日甲午战争期间,被劾“干预公事”,旨令回原籍,遂迁居南京。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北上以编修佐办和议。因在对俄态度上与李鸿章意见不合,旋返南京,自此称病不出。1903年2月4日,寂寞、已预订=在朝中任职时,经常到北京琉璃厂书肆观书,其“涧于草堂”藏书楼,藏书丰富。前妻朱班香乃“结一庐”主人朱学勤之女,朱瀓早逝后,其80柜藏书归于他。仿照《四库全书》之例,编撰有藏书目录《管斋书目》、《丰润张氏书目》,著录书籍600余种,有宋抄本、影宋影元抄本不少。辛亥革命前后,其藏书开始散出,宋教仁、于右任等民国元老曾得到书籍多种,其中宋教仁得书百箱,运至北京,宋教仁去世后,藏书散佚。著有《涧于集》、《涧于日记》等。

成兆才,字捷三(又作洁三),艺名“东来顺”。(1874~1929),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扒齿港镇绳各庄村人。中国近代杰出的剧作家,北方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评剧创始人。代表作《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被尊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幼年给地主放猪,打杂。常常时无隔夜粮,常乏蔽体衣。但是自幼勤奋好学的他,喜爱戏剧,业余时间拜师学艺。光绪十七年(1891),始学唱莲花落。光绪二十年,曾随班到天津,以“撂地”、“跑棚”等形式,活动于南市三不管、北开、老龙头(今东站附近),侯家后与河北大街一带。成兆才多才多艺,小花脸、彩旦、老生皆能。光绪二十七年(1901),与金鸽子、张玉深、孙凤鸣、孙凤岗等二十多人,由冀东再次进入天津,在一些茶楼演出,稍有名气,后被清政府驱逐出津。光绪三十四年重返天津,适逢清帝光绪及慈禧逝世,清政府禁止娱 乐,又被迫还乡。从宣统元年(1909)起,成与一批莲花落艺人,立志对莲花落进行改革,在对其音乐、表演、剧本进行全面改革并编排大量剧目后,于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四年间,多次进津,以庆春平腔梆子班名义先后在河东晏乐、东天仙和马鬼子楼茶园演出。所演剧目有《占花魁》、《杜十娘》、《珍珠衫》、《花为媒》、《王少安赶船》、《因果美报》、《斩窦娥》、《巧换婚》、《回杯记》、《打狗劝夫》及在津演出期间根据时事编写的《沉香床败子回头》等二十余出。庆春平腔班的演出,扭转了当时天津中、上层社会对落子的一些偏见,一些鄙视落子的富贾豪绅也成了观众,从此名声鹊起。民国六年天津水患,成等乘船返回唐山。其后长期演出于东北。民国十二年成又曾带领警世戏社由山海关进入天津。民国十八年二月八日,成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故乡。享年55岁。 成兆才在从艺二十几年中,根据莲花落,宝卷、皮影、河北梆子和《今古奇观》、《聊斋》、《宣讲拾遗》及时事新闻等,创作、改编、加工、整理、移植有九十余个剧目。他还致力于戏曲教育,李金顺、白玉霜、刘翠霞均受其教益。 成兆才为民间艺术奋斗了一生,至少留下了102部剧本。他逝世的当年夏天,安东(今丹东)诚文信书局出版了《评剧大观》一至六集,收入了成兆才部分剧作。解放后,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成兆才评剧剧本选集》。 成兆才的剧作构思大胆、奔放、复杂多变,内容切中时弊,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他的名作一直在舞台上演出,解放后,有些剧目还搬上了银幕,深受观众欢迎。正如梅兰芳所说:“我们今天看到评剧这朵花开得如此茂盛,是和成先生的辛勤劳动分不开的,像成先生这样忠于艺术,有创造功绩的前辈是值得尊敬和纪念的。” 为纪念成兆才,唐山市政府、滦南县人民政府在倴城修建“成兆才纪念馆”,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亲自为纪念馆题写匾额。成兆才墓前的《墓志铭》记述了他的一生业绩。 正可谓:岩石苍苍,滦水之阳;山河壮丽,先生之乡。民风朴厚,各务农桑;莲花归调,亟待发扬。殚精竭虑,评剧始创;先生事业,同此荣光! 由于他在担任两广总督时曾乘坐兵舰巡视南海诸岛,因而在今天南海诸岛的中国控制区域内,有一块岛礁被命名为“人骏滩”。

李升堂,1936年生于迁安彭店子乡,195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就读于空军某军事学院。1963年到唐山空军机场任调度员。1976年,任唐山飞机场航行调度室主任。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在地面雷达等设施破坏殆尽的危难面前,用眼看、耳听、大脑分析的办法,指挥3000多架次救灾飞机安全起降,最多的一天指挥356架次飞机起降,最短起飞间隔仅26秒,被称为世界航空史上的奇迹。1977年5月25日,李升堂团队被中央军委授予"集体一等功";1982年,转业到唐山市司法局;1997年退休;2006年唐山抗震30周年时,受到了胡锦涛总书记接见;2006年底被评为感动唐山十大人物之一。

裴文中,字明华(1904-1982),史前考古学、古生物学家。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辉坨乡西纪各庄人。1927年毕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7年获法国巴黎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1929年起主持并参与周口店的发掘和研究,是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的发现者。1931年起,确认石器、用火灰烬等的存在,为周口店是古人类遗址提供了考古学重要依据。主持山顶洞人遗址发掘,获得大量极有价值的山顶洞人化石及其文化遗物。1949年后,积极开展中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综合研究,为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特殊贡献:于1929年12月2日在周口店发掘出北京猿人第一个头盖骨,轰动了中外学术界,成为中国古人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擅长旧石器考古、第四纪地质、第四纪哺乳动物。语言:英语精通、法语精通。 一生编写专著及论文百十余篇。为我国考古学界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考古学界的一颗耀眼巨星。 1982年9月1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8岁。

靳文然,原名成彬,曾用名质儒,艺名文然(1912~1964),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倴城镇靳营村人。乐亭大鼓表演艺术家。 靳文然自幼酷爱乐亭大鼓,曾拜丁运清、戚用武为师,以后又得到号称“压三祯”的前辈艺人齐祯的指点和传授。他勤于学艺,勇于创新,注重从刻画人物出发创造和革新唱腔,并从乐亭皮影等姊妹艺术中吸取音乐素材,丰富了乐亭大鼓的声腔。他为乐亭大鼓的曲调从曲牌联套体向板式变化体过渡,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还创作了许多新曲目为群众演唱,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有《听窗根》、《粪状元》等。1947年,靳文然进唐山市,在万顺书馆演唱《满汉斗》等中篇及一批传统书段。他的唱腔优美,唱法与众不同,深受群众喜爱。当时署名长风的作者在报刊上以《烛影摇红、珠落玉盘》为题发表文章,说他的演唱“于声音里有着意境”、“有声有色,音韵并茂,绝非等闲的靡靡之音”(见民国三十七年《唐山日报》)。1948年,唐山解放,这是靳文然艺术生活的转折点。他积极追求艺术上的进取和政治上的进步。其众望所归地担任了唐山市曲艺实验队队长、唐山市曲艺团团长,并多次到治河工地、工厂、农村、部队为工农兵演唱,向工农兵学习,从而体会到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深刻意义。解放以后,他为乐亭大鼓艺术,为曲艺事业尽心竭力,受到观众欢迎和社会尊重。自1950年起,他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60年出席河北省文教群英会。曾当选为唐山市第一届至第五届人民代表和省政协委员、河北省曲协筹委会副主任,1963年出席全国文代会并当选为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 靳文然演唱的乐亭大鼓,节奏轻盈明快,行腔流畅,韵味醇厚,优美动听。他以深厚的底蕴,驾驭多种题材、不同风格的曲段,演唱得酣畅淋漓,体现出其特有的艺术风各。他的演唱,豪壮处如瀑布直泻,壮人肝胆;委婉处如涓涓细流,沁人心脾;凄切处声情动人,催人泪下;含蓄处深蕴哲理,耐人寻味;风趣处亦庄亦谑,令人解颐。他演唱的《拷红》,于1953年被东北音专(现沈阳音乐学院)选为公共课教材。他演唱的《双锁山》,1954年由中国唱片社灌制成唱片(3张6面)在全国发行。与此同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将《拷红》、《事故小传》、《天水关》录音向全国播放,并聘请他为特邀文艺演播员。靳派乐亭大鼓从此冲出河北,走向全国。1961年,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著的《民族音乐概论》的有关章节,对靳文然的演唱有评述,并附《双锁山》曲例。 1964年9月,靳文然演出后病于台上,年底病逝,终年52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演唱的一些唱段被制成录音带,至今仍畅销不衰,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资料,可谓“故人已去,音韵长存”

姜文,别名:姜小军(1963—),河北省唐山市人。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电影导演及编剧。姜文1980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1984年毕业于中戏,同年进入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不到三十岁已主演六部代表作:《末代皇后》、《芙蓉镇》、《红高粱》、《本命年》、《春桃》和《大太监李莲英》。这几部影片,再加上他在九十年代末期主演的《秦颂》、《北京人在纽约》、《阳光灿烂的日子》、《有话好好说》和《鬼子来了》。奠定了他在中国当今影坛影帝的地位。姜文除了在表演艺术上一再证明他独特的创造能力,在电影编导方面也不断显示出其不凡的艺术才华。作为导演的姜文也已经堪称殿堂级的人物,他所达到的创作高度在同辈的电影人中已是凤毛麟角。姜文是演艺圈中的实力派人物,能演能导,属于当代中国电影界的最重要人物之一。 1985年获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大奖个人奖;1986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大奖;1987年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男演员奖;1988年获中国第1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第39届,40届,41届柏林电影节银熊特别奖。1992年被文化部授予“优秀专家”称号。 进入21世纪,他拥有:戛纳影展获奖者、金马奖最佳剧本获得者、法国艺术及文学勋章持有人、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主角得主等荣誉。

杨三姐,本名杨国华,乳名三娥,因排行第三,人称“杨三姐”。河北滦县甸子村(现滦南县青坨营镇甸子村)人。著名剧本《杨三姐告状》原型。1918年旧历三月十三日,河北省滦县高狗庄发生一起命案。富家子弟高占英与五嫂金玉勾搭成奸,嫌其妻杨氏(杨二姐)碍眼,便残忍地将妻谋害。转天去杨家报信,说是杨氏昨夜得急症而亡。 惊闻噩耗,杨氏(杨三姐)母女如遭雷击,当下就赶往高家吊丧。杨三姐心中疑惑不解。抚尸痛哭的时候,细心的杨三姐发现二姐右手中指缠着一块蓝布,当她掀开蒙头布之后,又发现二姐嘴角尚有血迹,下身也不干净,刚要细看却被高家拒绝。杨三姐顿生疑心。但高家当天就把杨二姐草草埋葬,没能弄清缘由。 杨三姐认定二姐死得不明,决定到县衙告状。四月初三,杨三姐请周永清律师写了状纸,具名“杨三娥”,在哥哥杨国恩的陪同下开始申冤告状。但审理此案的帮审收了高家的贿赂,加之高家找人伪证,便斥责“无端猜疑,不足为据”。不予受理。无奈杨氏兄妹便卖房产做费用,上告至天津高等检察厅,天津高等检察厅受理了此案,第一次验尸因验尸官受贿,潦草结束,宣布除了手有轻伤外,身上并无致命之伤。杨三姐闻言跪倒在验尸官面前哭道:“我姐已死在高占英手里了,难道你还想让我死在你手里吗?我可是拿命打这场官司呀,你可要对得起苍天啊!”在场的人群也发出呐喊。也许是受到震撼,验尸官当场交出贿银,再次仔细验尸。只见死者左腹有一条二寸刀口,下腹中部有两处刀伤,两腿汇合处也有一处刀伤,裤内塞满止血用的白灰……最后竟从腹部取出钢刀一把!铁证如山,杨二姐死于谋杀无疑。 验尸完毕后,高占英被带回天津,随即向直隶高等审判庭提起公诉。1919年10月5 日,在“开棺验尸”一年多以后,直隶高等审判厅终于开庭审判,主犯高占英判处死刑。 后来杨三姐嫁给双柳树村薛庆和为妻,生有三男二女。丈夫在外面给地主扛长活,省吃俭用买下十几亩大田,土改时却被定为富农成分,她和丈夫带上“富农分子”帽子。丈夫一病不起,很快亡故。在十年动乱中,杨三娥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了她应有的关怀和照顾,于1982年担任唐山市政协委员、滦南县政协委员。于1984年1月7日病逝,终年83岁。

张爱玲,笔名梁京,别名张煐(1920-1995)生于上海,祖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欢喜庄乡大齐坨村。张爱玲系出名门,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李鸿章之女。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但她没有后悔。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
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张爱玲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但好景不长,这段恋情仅仅维持了3年。虽然只有短短三年,却是张爱玲一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后张爱玲在美国又有过一次婚姻,她与第二任丈夫赖雅相识于1956年,对方是个左派作家,两个人于同年8月14日在纽约市政府公证结婚。直到1967年赖雅逝世。或许是这些经历导致张爱玲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与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符合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世人所有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认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一生创作的作品有:《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传奇》、《十八春》、《小艾》、《秧歌》;散文集《流言》,翻译了《海上花》、《爱默森文选》、《老人与海》等作品。张爱玲在文学技巧方面有极深的功夫。在她对古今中外的文学技巧借鉴与切磋中,形成了她作品中亦洋亦古,非中非西,新旧文学柔和,新旧意境交错的风格;行文之间处处使用隐喻,令人玩味无穷;任何题材都能趣味盎然地娓娓道来。文学界人士人士认为她的作品将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在文学史上占有令人瞩目的地位。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白玉霜,原名郭艳玲,曾用名李桂珍(1908-1942)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县南青坨村人。是莲花落(评剧前身)艺人李景春之女。她11岁从刘某学京韵大鼓,14岁拜老艺人孙凤鸣为师改学评剧花旦。 白玉霜唱腔低回婉转、音色纯正、鼻音共鸣好、中底音宽厚圆润、富于抒情性。同时创造了低弦低唱的演唱方法,并不以高音高嗓去迎合观众,而是通过表演来打动观众,细腻地传达人物的思想感情,初步形成评剧的“白派”表演艺术。被文化界赞为“评剧皇后”。 30年代中期,白玉霜在评剧艺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她将评剧中的念白由唐山话改为京白,这是对评剧的重大改革。她从天津唱到北京,又从北京唱到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无不受到赞誉。1936年初,在上海演出时,她的演唱艺术征服了观众。著名艺术家欧阳予倩、洪深、田汉等人,在《时事新报》等刊物上撰写文章,赞誉白玉霜为“评剧皇后”。并为她编写了剧本《潘金莲》、《红娘》、《海棠红》和《阎婆惜》。 1937年,白玉霜回到北京,天津演出。1942年患病去世,享年34岁。 白玉霜一生没有结婚,小白玉霜是她的养女。

崔永元,1963年出生于天津北辰区,籍贯河北省衡水市武邑县,主持人。1981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1985年毕业后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记者,客串中国中央电视台策划《东方时空》等节目。1996年以《实话实说》主持人崭露头角,受到欢迎。2003年7月开始主持《小崔说事》。2009年崔永元既主持,又主演了《电影传奇》,在节目中,既讲故事又演事。2010任纪录片《我的抗战》总策划。2011年9月,“崔永元·新锐导演计划”在北京启动。2012年4月14日,崔永元主持了第一期《谢天谢地,你来啦》。9月28日和周立波共同主持《小崔说立波秀》,2013年成立个人工作室,离职央视后加盟河南卫视并作为《成语英雄》的节目嘉宾。2013年12月16日,娱乐博主“长春国贸”在博客中爆料,崔永元已于12月6日正式从央视离职,工作关系已经调到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有望于2014年初正式授课教学。在一次为家乡做贡献宣传上他说:“我母亲是唐山人,小时候住姥姥家,打小时候起唐山就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极其深刻和美好的印象,我父亲是衡水人,是名军人,从小跟他随军走南闯北,所以,我就把自己当作唐山人。今天为唐山主持这个会议,为家乡作点贡献感觉很幸福。”

丛维熙(1933~ )笔名碧征、从缨。河北玉田人。当代作家。1950年入北京师范学校,读了大量中外文学作品,受孙犁和屠格涅夫的作品影响很深。同年开始发表散文、诗歌和小说。1953年师范毕业后任小学教员。1954年任《北京日报》文艺编辑、记者。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开始了长达21年的苦难生活。1979年平反后回京,任中国作协理事、作家出版社总编辑等职。著有小说散文集《七月雨》、《曙光升起的早晨》,小说集《驿路折花》,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第十个弹孔》(被改编成电影,获文化部1980年全国优秀故事片奖)、《杜鹃》、《泥泞》、《遗落在海滩的脚印》、《伞》、《燃烧的记忆》、《远去的白帆》(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鹿回头》,长篇小说《南河春晓》、《北国草》、《断桥》、《裸雪》,以及《丛维熙小说选》、《丛维熙中篇小说集》、《丛维熙文集》等。

浩然,原名梁金广(1932—2008),中国著名作家。出生在河北省唐山市赵各庄。
1946年参加革命工作,当过8年村、区、县基层干部。1948年入党。1949年在区委会做团工作,开始了边学文化边练习写作的生活。1954年调到《河北日报》当记者。1956年在《北京文艺》上发表了她的处女作《喜鹊登枝》。1959年10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60年到山东昌乐县城关公社东村下放劳动,后担任该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1961年调任《红旗》杂志编辑。在这前后他又出版了《苹果要熟了》、《新春曲》、《杏花雨》等几个短篇小说集。1964年到北京市文联从事专业创作。这一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反应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有影响的长篇小说《艳阳天》。该书出版后,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1970年以后,浩然有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和中篇小说《西沙儿女》等作品。之后又发表了长篇小说《金光大道》、《晚霞在燃烧》、中篇小说《浮云》、《赵百万的人生片段》、《男大当婚》等。以反映农村改革的长篇小说《苍生》获得首届中国大众文学特别奖。 历任中国文化传播发展促进会会长、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全委、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北京市作家协会主席。1973年出席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975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77年起连续当选为北京市第七、八、九、十和十一届人大代表,1998年推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首批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政府特殊津贴。 “写农民,为农民写”是他的创作宗旨。他的主要作品被搬上银幕,译成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又在日本,法国等国翻译出版。被载入《世界名人录》。1992年获英国剑桥世界传纪中心的世界名人“二十世纪成就奖”。 2008年2月20日病逝。享年76岁。

康殷(1926一1999),别署大康。男,汉族,祖籍河北乐亭,1926年4月出生辽宁义县。1944年入吉林师范大学美术系学西画。中国当代古文字学专家、古玺印专家、篆刻家、书法家、画家。曾担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等。著有:《古文字形发微》、《文字源流浅说》、《古文字学新论》、《说文部首诠释》。编纂中国第一部古印玺全集《印典》。曾获“国家图书奖”;北京“社会科学奖”、“优秀图书奖”。他的业绩被日本行家称为“金石书法重镇”;又被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中心”授予最高奖项“20世纪科学家最高成果银牌奖”。幼喜书法、绘画、篆刻,曾在吉林师范大学学习绘画。青年时期从事文物工作,坚持研习书画。后执教于民族学 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及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秦文学副会长。首都师大研究员、北京印社社长 。作品有中国画《文姬归汉图》、《钟馗扫妖》等。撰编《印典》获国家图书奖等。大康先生墨宝遍布京城,其中1993年,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第一家开业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燕莎友谊商城,特邀大康先生题写匾额,至今犹在。1999年6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3岁。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于2003年9月正式成立,以弘扬中国民族书法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促进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为己任。主要任务是从事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工作。培养中青年书法艺术家;发掘我国中青年书法艺术人才。开展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为书法作品转化为艺术产品提供良好的服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研讨书法理论和艺术发展动态。开展中国书法艺术教育事业。为继承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促进我国当今文化市场和文化产业健康有续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严格遵守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积极开展一系列书法艺术研究和书法艺术教育的普及工作。为促进国内外书法艺术家之间的艺术交流,赢得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国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研究创作研究院章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名称: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
第二条: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是连接书法家和广大书法爱好者、收藏者,为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促进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为己任。
第三条: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各项法律,结合本机构自身特点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第二章 宗 旨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的宗旨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指针,以书法艺术创作水平论成果,不以流派定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书法艺术,推进我国书法艺术研究事业,促进国内外书法艺术交流。以市场运做的方式,为我国广大书法艺术家的艺术作品进入国内外艺术品市场搭建桥梁和展示平台,为振兴和繁荣中华民族书画艺术贡献力量。
第三章 任 务
第一条: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在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基础上,提倡艺术形式、风格、流派的多样化。
第二条:开展书法理论研究工作,组织本院书法家根据当前书法艺术的发展走向制定研究课题,撰写和发表专业文章,在一些专业刊物上发表。
第三条:组织书法家学术交流活动,大力繁荣书法创作、认真组织全国会员作品展、国际书法作品展等各种形式的书法展览或交流笔会。
第四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培养书法艺术人才,壮大书法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对成绩突出的人员予以表彰或奖励。
第四章 聘任制度
第一条: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实行教授和研究员聘任制度,聘任期为五年。
第二条:教授、研究员申请资格:1、在书法界有影响、书法艺术上有显著研究成就的学者,由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聘请;2、具有国家认可的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在书法艺术研究上有成就的书法界人士、愿意为研究院做出贡献的,可申请本研究院研究员。
第三条:教授、研究员获准程序: 1、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提名或本人提交报请申请书。2、经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院务委员会审核批准。3、由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颁发证书。
第五章 书法家
第一条:凡赞成本院章程的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书法家,本人提出申请,经院长会议批准,颁发证书,即为本院特聘书法家。
第二条:凡赞成本院章程,从事书画创作有一定成就和有一定影响的书画爱好者,经本人申请和有关组织推荐,并经院长会议批准,颁发证书,即为本院专业书法家会员。
第六章 书画家的权利和义务
第一条:书画家享有下列权利:
1、有权参加本院组织的学术研讨会、笔会、写生和书画展览等活动。
2、有权对本院的工作提出建议和批评。
3、应邀列席有关会议。
4、不愿履行本院义务,有退出的自由。
第二条:书画家应履行下列义务:
1、加强思想和艺术修养,提高政治理论和书画艺术水平。
2、执行和遵守本院章程和决议。
3、积极参加本院组织的会议和活动。
4、每年向本院交五幅收藏作品,由本院颁发收藏证书。
第七章 常务工作
总结上一年度的工作,研究下一年度的工作计划草案,讨论本院的重大问题。必要时,经院务会议决定,可提前或推迟召开。院务会议原则每季度召开一次,负责检查计划落实情况、修订活动计划和研究决定有关问题。根据工作需要,亦可临时召开院务会议。
第八章 经 费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经费来源包括:举办各种艺术活动的收入;社会赞助,其他合法收入。
第九章 附 件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办公地址:西安市莲湖路许士庙街11号博天大楼2-4012
本章程的解释权为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研究创作研究院
张维,甘肃镇原人。延安市第七届、第八届政协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参选人。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名誉院长、西北大学书法学兼职教授、中国逻辑语言函授大学艺术系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书法学教授。学校毕业后在克拉玛依、吐鲁番、哈密、延安、西安从事书法研究。八岁始临碑帖,做学问涉猎广泛。四十年专心苦学墨当饭,草稿作品近10万件,用去纸10余吨,墨汁1000余公斤,写坏毛笔千余支。1989年至1990年考入苏州大学书法专业脱产学习两年,受教于20世纪十大书法大师之一的沙孟海教授,是沙孟海大师亲自点拨和肯定的书法才子。1996年10月应邀在中南海钓鱼台国宾馆、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书写作品,是西北多家省市两代会特邀献艺的书法家,参加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座谈会,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瑞怀、丁关根的接见。近年多次应邀在西安人民大厦、陕西省人民政府、西安市人民政府、咸阳市人民政府党政领导和全国劳动模范题写作品。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观看了张维书法作品后说:“有气势啊!”。陕西省省长赵正永在西安人民大厦现场观看了张维挥毫泼墨后说:“西安老书法家有个吴三大,年轻的,我看就是张维”。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看到张维现场创作后:“是个大书法家,你看他的笔提的多高(指张维悬腕执笔之态)”。曾在新疆、渭南、唐山举办个展,在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国进行书法交流。1985年至今20多年以来,先后为安徽、长江、黄河、松花江、渭河流域水灾、中国红十字会、中国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希望工程等捐书法作品500余副,被国际友情友爱协会授予“著名爱心书画家”。主要著作:1998年由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张维书法作品集》,2000年由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出版《张维行草书法艺术》,2005年1月由陕西省出版局出版《张维书法》。辞条入《中华名人录》。

吴三大,原名吴培基。1924年生于古都西安碑林之侧的一个书香名门之家。自幼天资聪颖,酷好书画。少承家学,诗文颇具才气,多为师长见爱。稍长即从师王正基、苗子健攻习书画,初露头角。继与国画艺术大师赵望云、石鲁等名家过从甚密,笔墨大进,远近闻名。自原关中书院改建之东南中学毕业后,报国心切,投笔从戎,从事文艺工作。继而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奔赴抗美援朝前线。战地文艺生活多年,铸就其勇毅开朗,机敏乐观的性格。回国后长期活跃在话剧舞台,创造过众多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英雄模范人物形象。他阅历丰富,涉猎广泛,学识渊博,多才多艺融表演、导演和诗文书画艺术于一身,形成朴实浑厚,流畅潇洒的“长安三大”风格。气势博宏,韵味奔特,素为世人赞誉,声震五洲,名播四海,是我国著名书画艺术家。

高举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教授。1992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在四川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1年9月-2003年8月,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现为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日本语言文化博士生导师。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张旭,记者,编辑。陇东著名书法家。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民族书画家协会理事,现在庆阳市从事影视文化工作。1971年出生于甘肃镇原。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大学文化程度。1990年11月—1993年11月兰州军区84803部队司令部任职。书法作品获得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书法美术大展一等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艺术作品展上获得一等奖。1993年7月--1997年6月在老家镇原县太平镇潜心专门从事书法研究。1997年7月—1999年7月在镇原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编辑部任编辑。1999年7月---2006年2月孟坝人民政府工作。学习书法从唐楷入手,跟随著名书法家张维学习书法,跟随父亲张德源学习国学和诗文。小说、诗歌、新闻作品发表30余万字,书法作品发表300余副。采写的5万余字长篇报告文学《书法情怀》发表在《中国名书画家》网。主要编辑出版的著作有:》《现代书法选集-张维卷《张维书法作品选集》《当代艺术家丛书-张维书法》等多部。

沙孟海(1900-1993)原名文若、字孟海,号石荒,沙村,决明,浙江鄞县沙村人。他出生于名医书香之家、幼承庭训,早习篆刻,曾就读于慈溪锦堂学校,毕业于浙东第四师范学校。20岁前后,他的书法已有很大名声了。1922年,沙孟海到上海担任家庭教师期间,有幸接触令他十分仰慕的康有为、吴昌硕等大师,对以后沙孟海的书法和篆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25年他任教商务印书馆图文函授社,其间,从冯君木,陈屺怀学古文学,使他学艺大进。章太炎主办的《华国月刊》,多次刊载他的金石文字1927年,沙孟海的四个从事革命工作的弟弟都被国民党通缉,老家被洗劫一空。他毅然返乡,带着母亲和全家人到上海,以卖字和借贷度日。由于在卖字谋生中,刻苦的实践和钻研,又进一步造就了他书法上的卓越成就。1929年,年仅29岁的沙孟海,被聘任为广州中山大学预科教授,1931年起历任南京中央大学、教育部、交通部秘书。1941年经陈布雷推荐,在蒋介石侍从室任职。1949年他拒绝去台湾。新中国建立后,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63年任浙江美术学院国画系书法科教授。1979年出任西冷印社社长。

张宁,1966年生,大学文化程度,1989年从黄土高原来到了渤海之滨的唐山,从事记者、编辑和党政工作。2007年,位于冀东渤海湾的南堡发现了储量10亿吨的大油田,2007年5月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后正式对外公布,引起世界震惊。张宁积极投入到现代化大油田的建设中来,开始了他人生最为光荣的历程。曾受到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原国务委员彭佩云、中纪委书记马駇、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参与和亲身经历南堡大油田建设是他一生的光荣,同时为他的人生增添了新的一页。

张满俊,博士生导师,教授。2000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获得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填补了中国近代新闻史研究的一个空白,是当代学术成果中的一座里程碑。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书法上也有建树,主要学习柳公权,当代主要参照学习著名书法家张维书法作品,是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的得力支持者,在学术上为了解读张维书法的内涵,多次深入到甘肃镇原县、陕西甘泉县、礼泉县、西安、克拉玛依等地了解张维教授的青少年学习书法情况进行调研,是当代解读镇原籍著名书法家张维作品的第一人。

李玉莲,1968年8月生于四川。祖籍甘肃省永昌县城关镇。毕业于西安石油大学。先后在庆阳贺旗、庆阳总校上中学,1987年至1989年在庆阳石油技校上学。从小染指国画,从事国画创作20余年。1970年到甘肃庆阳,1989年9月毕业后到陕西安塞、甘泉、礼泉、西安工作。参加了陕甘宁油田会战,有丰富的石油生活积累。200年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研修班学习两年,得到刘文西、肖焕教授的指导。2005年以来在西安专门从事国画创作。国画《葡萄图》《一唱雄鸡天下白》获得延安市美展、石油书画展、西安市美展、江西省美展等级奖。有多幅国画作品在全国职工书画展上获奖。作品入选《中国职工百年》《职工美展作品选集》。简历入《中国名书画家》。

张考改,教授。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长期致力于汉以前的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注重将文献与考古学、古文字学成果相结合,在甲骨学、青铜器及其铭文、战国文字、简帛学,以及与其相关的历史文化研究等领域,均有重要建树。他以视野开阔、学识渊博、善于利用新发现及海外的考古材料、国外汉学研究成果和多学科结合治学而著称。他是综合研究唐宋文字的第一人。所提出的殷墟甲骨分期“非卦辞说”与“两系说”,虽然曾经引起很大争议,但最后渐成定论。

张德源,甘肃镇原人。1933年生人,1953年9月考入兰州大学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1957年毕业分配到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任技术员。1956年至1957年完成的《兰州市地质地貌调查报告》,对兰州城市改造以及大工厂的厂址选定提供了科学根据,受到当时兰州市长杨峰和甘肃省省长的表彰奖励和肯定。1959年甘肃省人委水利厅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全省农业耕具调查和改进推广工作,这个时期,他走遍了甘肃省的81个县市,调查了全省农业、工业、工商业等第一手资料,为省上决策提供了依据。1962年庆阳地区行政公署从事水利水保设计工作。参与和设计的主要工程有: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西杨水库、八家嘴水库二期工程、洪河渠道、吴家沟水库、庆阳寺马水电站、宁县老虎沟、万亩样板田实验、华池林地改造、环江流域防洪、马莲河流域申请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黑河流域调查等。先后负责平凉、庆阳、镇原、宁县、环县、合水、华池等县水利设计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组织对陇东区域进行了第一次地质、地貌科学考察,他确定庆阳、平凉地区大多数范围被圈定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测定黄土塬地质地理数据,对庆阳、平凉14县市地理、地形、地貌调查进入国家地理库作出了贡献,该调查报告填补了陇东历史上没有水保、地质、地貌调查资料的空白。他亲自设计和建造的好多水利、电力、水库等,至今造福陇东广大民众。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研究院名誉院长张维教授书法价格(2005年-2015年)
三尺对开小品每副3000元,三尺整张4000元。三尺条幅(横幅)每条3000元;
四尺对开3000元,四尺整张4000元,四尺条幅(横幅)每条3000元;
六尺对开每副5000元,六尺整张12000元,六尺条幅(横幅)每条5000元;
八尺对开8000元,八尺整张15000元,八尺条幅(横幅)每条8000元;
巨副作品(包括一丈)的作品价格:丈条幅(横幅)每副10000元,丈整张20000元,丈条幅(横幅)每条10000元;
题匾作品价格,一米之内的字每字10000元,一米至两米的每字20000元,两米字每字30000元,三米每字30000元,四米每字40000元,以此类推。
欢迎欣赏!谢绝商量价格!谢绝一切无意打扰!
张维书法经纪人:张旭13884179223 张宁13932577948

张维教授外出讲学预约书法教学用品价格书法作品价格说明
一、讲学授课预约
张维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祖籍甘肃镇原县。长期专事书法研究。由于近年来不少学校和网友诚邀张维先生外出讲学,张维先生把讲学当作是为探索大中小学书法教育模式而到一线实地考察的好机会来看待,每次张维教授都会应邀赴约,但因张维先生书画交流工作繁忙及邀请单位较多,有时不一定能如愿,敬请谅解。如需邀请前往请提前一个月以上时间预约。课时费每课3000元,往返交通费由邀请单位和个人承担,讲学期间示范的作品著作权归张维教授本人所有,学员及其他人收藏按通常价格,题词照例。 欢迎各级政府、部队、纪念馆、博物馆、研究团体、地方标志性建筑、学校、出版社、影视作品植字、各类具有代表性门牌、厂矿、农村、社区邀请可以约定时间现场表演。残疾和重大疾病人员,凭残疾人员证复印件和有效实据,可以鼓励性、象征性的收取一定费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警所属部队官兵邀请可以慰问性的斟谈。甘肃籍、庆阳籍、镇原籍各界人士价格可以斟情约减。销售的每副作品可以附件张维先生和该作品合影照,以防假冒。同时惠赠《张维书法作品选集》《张维行草书法艺术》。
二、张维书法教学用品价格
1、《张维书法作品选集》 张维著 北京文联出版公司出版 定价35元。
2、《张维行草书法艺术》 张维著 香港中华国际出版社出版 定价50元。
3、《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丛书-张维书法》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定价80元。
4、张维书法收录典藉:《中国名人录》人民出版社 定价880元;《中华名人录》中国大百科编辑委员会 定价1200元;《陕西名人录》陕西人民出版社 定价560元;《世界书画铭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 总定价4800元 中国卷定价980元;《中国专家辞典》中华科技出版社 定价1200元。
5、《张维书法教程》 著作权张维 每套定价500元(塑料盒精装,配钢笔一支,笔削一个)
6、大中小学生书法专用毛笔,有大、中、小三个型号,单支定价小号600元、中号900元、大号1500元。
7、大中小学书法牌毛笔是张维教授和安徽、江西著名毛笔厂家定制的毛笔,价格适中,毛笔性能稳定,专为大中小学生在学校、少年宫书法教学活动使用的毛笔,整支笔的外形设计新颖、美观,笔杆做工精细,笔锋用上等材料加工而成,笔心用硬挺毛料,保证了笔的弹性;周围包裹柔软精细的羊毫,无论笔锋如何按压、绞转、笔心部分的硬毫都不向边缘个别外弹,墨汁下流顺畅、均匀,笔迹洁净,入木三分,毫锋齐而平,能出铁画银钩,笔锋耐压,能写粗重线条,最值得赞美的是重按笔锋扁平后,渐渐提起锋能束圆。经过多年的改进,该笔物美价廉。市场上这样质量的学生用笔实为不多,而与之同等质量的其他笔类的价格要高出好多。
三、张维书法作品价格(装饰类)
1、家庭装饰类,只写字芯,不包括装裱装框,作品价格因尺寸大小、书体、内容不同而略有不同,具体再谈,一般情况下价格如下:单字作品每幅2000元; 几个字作品每幅3500元 ;10字以上作品每幅4500元;14字以上作品每幅5500元;20字以上作品每幅5500元;28字以上作品(七言诗一首)每幅6500元;50字左右作品每幅8000元;100字作品每幅12000元,以后每增加100字加2000元。
2、招牌类,几个字招牌每幅20000元;普通单位名称每幅30000元;品牌单位名称每字10000元。大型招牌字每字5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