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收藏遭遇限量信任危机 青年版画家毁版证清白
时间:2014-09-01 | 来源:羊城晚报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许悦 实习生 柏亚婷
“国油版雕”四大中国传统美术门类,版画的艺术性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上,许多画种都曾向版画“取经”,外国的许多艺术大师也都涉猎过版画,毕加索更是出名的版画大师,他常把版画的艺术语言运用到油画中去,以至于一些油画看起来简直就像套色版画。中国的很多著名画家如方力均、徐冰等人,也都是版画出身。
广东更是中国版画的重镇,中国最有分量的版画家很多都在广东,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版画家李桦、古元,还有后来的胡一川、黄新波、赖少其等人。
广东当代的版画很前卫、很新颖,但因为市场不大,很多年轻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而转行。坚持下来的一些人,却遇到了藏家对版画限量的不信任。
有这么一批青年版画家,为了扭转版画市场的信任危机,打消藏家的后顾之忧,决定公开“毁版”,以证不再印刷的清白。这种破釜沉舟的举动效果目前还没得到证实,但近期包括首届中国版画大展、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版画展区纷纷落户广东,这一系列盛事的接踵而来,被收藏界人士解读为学术界静待国内版画市场逐步复苏的积极信号。
A 当代青年版画家的生存现状
羊城晚报:中国版画的历史已有上千年,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大多是复制版画。自1931年鲁迅倡导新兴木刻,才开始了我国创作版画的历史,版画以其战斗性成为革命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此以后,黑白木刻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有了较强的视觉记忆。新中国成立以后,版画也是很受重视的,但还是作为政治宣传的工具而存在。一直到市场经济时期,版画才逐渐进入市场,在“国油版雕”四大中国传统美术门类中占有一席之位。
广东就是中国版画的重镇,中国最有分量的版画家很多都在广东,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版画家李桦、古元,还有后来的胡一川、黄新波、赖少其等人。延续早年的新锐力量,广东当代的版画很前卫、很新颖,但因为市场不大,很多年轻人迫于生活的压力而转行。目前青年版画家在广东是个什么现状?
赵千:广东现在很多院校包括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等都开办了版画专业,再加上选修这一课程的学生,每年学习版画的学生数量并不少。但根据我从2008年起在广州美院任教以来了解到的情况,这些学生毕业后,从事版画创作,或是留在版画这一行的人数,仅占学生总数的5%左右。
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不愿意以版画为职业?因为单纯靠版画这个画种来维持生存是很艰难的,所以许多版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都改行从事设计、油画、插图等其他职业,毕竟在目前中国的书画市场中,版画相对还是比较边缘的。之前我看过一组拍卖数据,版画的成交量在整个艺术品拍卖市场中占了不到10%的市场份额,市场小,以版画为生的人自然也会大大减少。
王嶷:而且大众对版画的认识也不高。版画的种类很多,有木刻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铜版画等等,即使是美院的学生,很多人也分不清不同的版种。大部分人对版画的认识的确主要来自“文革”前后的黑白木刻和水印木刻。
当年我从版画系毕业进入社会之后,刚开始也是以插画为职业,直到后来碰到一个机会,广州美院图书馆的馆长很欣赏我以前的版画作品,找到我为他的小说做插图,我才一下子就找回了当年的感觉,现在我还是希望版画能是我的一个创作方向。
羊城晚报:当年鲁迅倡导新兴木刻,也是看中了版画的战斗性。为什么在不同的时代,版画都属于新锐的力量?
赵千:鲁迅倡导新兴木刻,借鉴的是欧洲和日本的版画艺术,后来出现的石版画、丝网版画、铜版画等,也是从国外传进来的,所以版画受传统的影响比较小。
另一方面,许多版画专业的学生早已意识到以版画为职业比较困难,所以他们在校的时候就已经很主动地去接触设计、油画、插图等其他门类。在日后的创作时,他们就会把很多其他门类的思维带入到版画的创作中来。作为版画系的老师,我们也常常灌输学生如何带着版画“走出去”的意识。
B 版画艺术性强于技术性
羊城晚报:看展览的时候,有些画廊的导展不专业,经常跟观众强调的是版画的技术问题,比如刻板的难度等等。但跟画家交流,发现他们更重视用版画语言表达自己对现实的关注。在版画的艺术性和技术性问题上,你们是怎么看的?
赵千:一个人做版画的时间越长,就越容易钻进技术的单行道里去。版画是需要定时地退一步,才能海阔天空的。有时候思考版画的发展,单向的思维容易进入瓶颈,所以我喜欢游离在版画和其他艺术形式之间,可以看到多种的可能性和发展空间。
版画用印刷方式来进行创作,它介于绘画和印刷品之间,可以最大限度地使用各种材质、印痕和肌理,本身具有更为广泛的表现空间,材料的介入和综合概念,在版画中显得更有意义。
而且版画很容易与材料产生紧密的联系,一旦与材料相联系,很容易就会往当代艺术的方向靠。我举一个例子,2010年,我的一位学生与我讨论如何将“记忆”这一抽象的东西通过版画表现出来,当时我给他的意见是,可以将一些图片、图像用丝网印在一块冰块上面,冰块的融化表现了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也在衰减。
科技日新月异,除了一些传统的材料以外,我还想尝试新的媒介、新的材料,例如数码多媒体,用这个时代特有的形式去表达我所处的这个“当代”。在我的创作当中,版画只是作为其中的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王嶷:没错,版画对材料的包容性更大,看得更多,想得更多。而且与中国画、油画相比,版画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对技法的依赖性不大,在思想上就会想得更多。以前我考版画系的时候也不觉得版画有多好,但现在有人问我,我会建议说如果要学设计那还不如学版画。学版画思维会更加开阔,既有艺术性,又有设计性,做出来的作品会更广一些。
所以广东当代版画的学术走向是非常好的,比以前更有活力、更健康,跟时代的结合也更紧密,语言表现力很丰富、很强大,在技术和艺术上很有潜力。而且近年来很多全国性的大展,获奖最多的就是版画,关注度最大的也是版画。
赵千:从我2008年入职广州美院以来,每年的王嘉廉奖学金、许钦松创作奖学金,拿一等奖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版画。
但说句老实话,版画往这方面发展也是被逼的,版画的市场如果好,老师和学生都不用想得这么费劲,做一批作品出来,自然有人上门来买,老老实实研究技法就行了。版画没有这样的市场,只好不停地想一些“偏门”的东西,被迫要开阔思维加入更多的东西来表达,才有了很多创新。
C 毁版以证诚信
羊城晚报:版画一个与生俱来的特点是它的“可复制性”,这让它的价格比较亲民。虽然作品有编号限量,但却不符合很多藏家“唯一性”的要求,这应该是版画这么多年价格一直不温不火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赵千:之前我在广州文德路有一间工作室,被别人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不是“什么是版画”,而是“你怎么保证限量就真的只印这么二三十张”。我只能不停地解释说“他是某某美院的老师、是某某画院的画家,个人的诚信可以担保等等”。但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里,很多人单靠这样的理由是无法说服的。所以我一直在想,要推广版画,首先要建立我们版画行业的规范。
9月份,我们几个版画家联合策划了一个活动——毁版。把已经印刷好了的版当众毁掉,用视频记录下毁版的整个过程,为的就是让更多的人去认识版画和看到我们制作版画的诚信。
羊城晚报:版画限量的这个问题,在中国的确是个很让版画家和收藏者头痛的问题,而在国外却有约定俗成的行业规范。很多国外的版画家印完了规定的数量后,会举行一个沙龙式聚会,在一些业界人士的参与下,举行毁版仪式。在中国这样做的版画家好像非常少。
赵千:现在中国的版画市场其实是偏乱的。有些人的“A.P版”(艺术家自存),印得比正式编号的作品还多。比如说编号的作品只有10张,但“A.P版”却有三四十张。按照国际惯例,“A.P版”的数量其实不能超过实际编号数量的十分之一,原则上还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但现在市场上的“A.P版”版画却很多。
还有另一种情况:多次印刷。一些已经过世的老版画家,留下了一些版,他们的后人就拿着那些旧版,不停地印刷卖钱。当规定的印数已经印完之后,他们会进行第二次印刷,比如第一次印了二十张,第二次他们再印二十张,只不过在印数的前面写个大写的“二”字,表示这是第二次印刷的作品。如果第二次印刷的也卖完了,可能还会进行第三次印刷,没完没了。
按照国际惯例,第二次印刷最多不能超过第一次印刷的一半,第三次又不能超过第二次的一半,而且每次印刷出来的作品价值要贬值一半,通过这种印数和价格的逐步递减,来保证之前收藏家的权益,所以第一版的价格肯定要比第二、第三版的高。但是我国还没有与国际接轨,在印数和价格上没有节制。
羊城晚报:以前同样一幅版画,编号1/50的作品会比编号50/50的作品贵,这是受以前技术所限,越往后印刷的质量越低。现在还有没有这个问题?
赵千:现在没有这个技术问题了,现在一些机器设备都能在不破坏原版的基础上印刷,这也更加凸显了毁版的重要作用。我自己是不接受多次印刷的,我觉得直接设计一百张的印量,会比你印4次,每次印25张好得多。所以我会从我做起,把我印完了的版都毁掉。
王嶷:其实国画也存在题材类似的问题,但大家好像都很理解。
赵千:这也是大众的一个认识误区,反复画同样一个题材其实也是一种流水线生产,其实是一种无版复制。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即使题材非常类似,但起码是画家一笔一画画出来的,而版画是印出来的。所以我觉得要解决大家这么一个顾虑,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毁版。
王嶷:很多人以为版画就是简单的印刷,其实它的整个创作过程充满艺术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性工作,包含着原创性与独创性。版画集画工、刻工、印工于一身,在板子上作画,在板子上刀刻,最后用手工拓印,每一步都带有创造性,并不是做完一个再做一个的这种复制。
羊城晚报:一幅作品是印20张,还是200张,艺术家是怎么考虑的?
王嶷:这就看艺术家对自己的市场,以及单幅作品市场接受程度的估量了。如果市场走得好,可能就会印多一点。现在很多版画家都没有自己的版画工作室,根本没法做到几百张的印量。我一般都是印二三十张。
D “复制品版画”是对版画的很大伤害
羊城晚报:与你们的传统原创版画不同的,现在还有另外一种版画,借助的是印刷的手段,虽然是原作的印刷品,但因为有画家的授权和签名,也有限量,印刷质量也很高,所以自称“限量版画”。你们觉得这类挂着版画牌子的“画作”究竟是不是版画?
赵千:出现这种复制品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有需求,一些名家的油画价格非常昂贵,百姓消费不起,但又渴望欣赏到高品质的作品。商家看到了这方面需求,就将画作复制印刷进行售卖。从商业操作上来讲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对版画的推广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现在一些画廊为了提高这种复制品的价值,经常强调艺术家在复制印刷过程中的参与度,我觉得很没必要,这种高端的艺术复制品,在国外一直都有,还有专门的版画坊,有专门的技师,从制版到印制,都不是艺术家本人操刀的。 但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这些用数码微喷高端打印技术印刷出来的复制品,却被很多人打着版画的概念招摇撞骗。在一些画廊我们经常看到,这种复制品被标称为“综合版画”,懂版画的人一看就知道是打印出来的,但不懂版画的人,以为其他的版画也是这么打印出来的,这对辛辛苦苦刻板的人很不公平,给大众很大的误导,对版画是一种很大的伤害。
如果一定要跟版画拉上关系来提高复制品的档次,我建议标称“数码版画”,这还能勉强跟版画沾上边。
羊城晚报:这种数码微喷出来的复制品,是不是对版画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王嶷:是有一定的影响,但最大的问题还是误导了大众对版画的认识。但版画的市场也并不是如同很多人想象的那么小。我和我先生之前在广州市的逵园艺术馆举办过一次版画展,据说在逵园版画比油画卖得还多,有些价格比较高的版画也都卖出去了。所以说,价格并不是决定版画销售的一个决定因素,不是便宜的才卖得好。
>相关报道:
- ·听一堂美术馆里的党史课——专访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2021-03-23]
- ·敦煌莫高窟唐代书法真迹东莞展出[2021-03-04]
- ·人间奇迹 艺术助力|全国美术界助力脱贫侧记[2021-03-03]
- ·水墨人物画在主题性美术创作中的 “南北兼容”[2021-03-02]
- ·2021中国艺术市场将迈向何方[2021-03-01]
- ·华夏艺术网|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隆重举行“我和祖国共奋进”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2019-09-19]
热点新闻
艺术家推荐
更多...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
最新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