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夏艺术网 收藏
 
您现在的位置:艺术新闻 > 故宫:站在文化启蒙的节点上

故宫:站在文化启蒙的节点上

时间:2015-10-15 |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 阅读:409次

三联生活周刊 2015年第41期

  5年之前,故宫每年的观光人数就达到了不可思议的1400万;今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际,对于大众意识而言,作为景点的故宫,开始与其名称匹配、“转换”为文化启蒙的博物馆。作为观察现今中国的一个横断面,故宫见证着这个国家与民众的成长。

  每天有这么多人顶着北京秋天的烈日在故宫排队6个小时看展览,连“《石渠宝笈》特展”的负责人、故宫博物院书画部主任曾君都没有想到。这不是故宫第一次“晒宝贝”,武英殿《故宫藏历代书画展》已经展了7年;这也不是有群众基础的《清明上河图》首见天日,10年前故宫里就“晒”过了,后来陆续在香港和上海也展出过。

  这次“爆款”的形成,只有放在博物馆的坐标系里才能解释。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它并不是百科全书式的博物馆,而是一座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宝库,全国文物收藏单位保管的一、二、三级珍贵文物里41.98%都在故宫。作为一座博物馆,除了收藏和研究,它还肩负着展示和教育的功能。如果翻看欧美博物馆的历史,从建立到发展,开启民智的目的和功能始终贯穿,而到了现代博物馆时期,更强调在城市生活中占据重要角色。卢浮宫馆长H.Valorette说:“今天,博物馆是公民责任的工具,是批判精神的孵化器,是品位的创造地,它保存着理解世界的钥匙。它必须有能力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钥匙传递给所有其他的人。”

  外部的环境也是衡量博物馆的轴线,再回到世界博物馆的历史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那是中产阶级大量产生的时代,富裕的人们从生活必需品转向对美观和愉悦的消费,而获得知识与品位的途径之一,是对博物馆的膜拜。

  《石渠宝笈》展的六小时长队,其实是故宫博物院往现代化博物馆道路上前行的积累,也是社会民众对审美的渴望。放在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和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时间点上,“爆款”并不是一个偶然,很多年后也许会成为描述现今中国社会的横断面。

  《石渠宝笈》特展

  “咱们干点儿什么事儿?要不去看看这座城市的文物?”莎士比亚在《第十二夜》里的这段话如今也有指导意义。《石渠宝笈》特展开幕一个星期,我在广西的同学在朋友圈里晒了四张故宫的照片,直到那时我都不相信她已人在北京,毕业那么多年,她从没回来过。可她真的是为了看这次展览专门飞来的,8点15分赶到午门,网上预约门票的排队已经几个迂回,横着午门城楼的宽度,队尾排到太庙门口。执勤的师傅告诉她,其实排队是没用的。果然故宫检票开始,所有排队的游客像鱼一样涌向检票口。

  看展览的文化熏陶前,是一场运动与体能的热身。先是考验100米跑的爆发力,得用最快速度通过检票口,过了检票口考验的是中长跑的耐力,跟着人群狂奔,不能停留,稍微停下几步,后面的人群就像潮水般冲到了前面。我同学是健身爱好者,有跑步的习惯,在五湖四海的游客里爆发力和体能都属于中上,她在检票一关冲进了前10名,长跑也没落后,8点28分排到了武英殿的门外,10点钟进入大殿,跟普遍排6个小时的观众们相比,事先计划和体育锻炼让她节约了不少的时间。

  为了配合这个特展,故宫出版社的杂志《紫禁城》九月号的内容全是中国古代书画专家们对《石渠宝笈》的研究成果,开展10天,这本小众的杂志在故宫和故宫附近的大书店里就卖光了,不少游客捧着杂志度过漫长的排队时间。

  从策展的角度讲《石渠宝笈》特展的确颇费一番心思。故宫书画部主任曾君告诉记者,从徐邦达先生时起,做一个《石渠宝笈》的展览就是研究中国古代书画人的夙愿。《石渠宝笈》的典故出自班固的《西都赋》:“天禄、石渠,典籍之府”,萧何主持修建未央宫的时候,在西北修造了收藏图书典籍和文献档案的“石渠阁”和“天禄阁”。乾隆皇帝引用来在敕修的两部著录书上——《石渠宝笈》和《天禄琳琅》,前者专录宫藏书画,后者专录宫藏善本。

  皇家的书画收藏,第一个高峰是唐太宗,后来在宋徽宗和元文宗时期又兴盛起来,到了清朝,前代的累积和康乾盛世,让皇家有充分实力对历代书画进行集中、辨伪和保护,乾隆的收藏到达最后一个顶峰,散落民间的名家书画已经十分稀少,在这个背景下编撰的《石渠宝笈》,是中国古代书画最高成就的集合。

  办一个《石渠宝笈》的展览并不是“晒宝贝”那么容易,背后是书画人的研究成果。“《石渠宝笈》著录有1万多件,看起来都盖了石渠的章,但是不是石渠的东西就要考证。比如一个花鸟册,《石渠宝笈》打开,花鸟册一大堆,怎么确定呢,要对尺寸、要对画的内容,什么花什么鸟,还有页数、盖章的位置,是不是所有都吻合,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曾君告诉本刊记者,故宫现在有1000多件《石渠宝笈》的东西,研究者们一个一个地比对,确认了好几年,再从这1000多件东西中,挑选出这次展览的书画作品。

  展品的挑选也是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曾君告诉记者,故宫的展览是从精品展到专题展。“精品展就是晒宝贝,把《五牛图》、《清明上河图》拿出来就可以了。这一次不是,展品必须围绕着一个主题。现在《五牛图》的那个位置叫作重回石渠,那个单元讲的是国宝出宫又回宫,历尽沧桑,损坏很厉害。1977年,故宫专门组织特别棒的专家进行修复。我们展出了修复前后对比的照片。我们在给观众讲故事,所有的展览素材包括书画在内,都是围绕着故事的。”曾君说。

  为了让观众明白《石渠宝笈》的来龙去脉,这一次的特展分了两个展场。在延禧宫的展览,讲的是《石渠宝笈》是怎样的一本书。它分成了五个单元,首先讲藏品的来源,有明代宫廷继承的、乾隆当皇子时自己收藏的、大臣抄家罚没的,还有臣子进献的。然后讲了编撰,参与编撰的都是当时很有名的书家、画家、鉴藏家和很有学问的大臣,他们的眼光很好,可以保证书的质量。最后,讲了《石渠宝笈》的体例,初编、续编、三编如何一步一步地完善、书中所提及的字画都收藏在故宫的哪些位置、《石渠宝笈》有哪些版本。

  真正的看展顺序应该是先去延禧宫,对《石渠宝笈》有了一个很全面的了解之后,再到武英殿去看书画真迹。武英殿的展览分成了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按照《石渠宝笈》的体例,把书画作品分成清代以前和清代两个部分。清代之前的书画作品里,宋元的比重很大,在清代的作品中,皇帝的书法是第一次全部展出。“对比着看,顺治刚入关的时候,字写得还不太好,但是能看出他很有个性。康熙受到董其昌的影响,雍正很有才华,写得特别好,然后再看嘉庆,比较规规矩矩,从皇帝的字也能看出他的性格。”曾君说。第二个单元是重回石渠,讲的是《五牛图》、《出师颂》这些出宫散佚的书画从各种渠道收回和修复的故事,体现了大家对石渠文物的爱护,都希望它们可以重回原来的位置。第三部分是考订辨伪,这里既有老一辈书画人的研究成果,也有掌握世界各个博物馆的资料后新的研究成果。

  如果是理想的状态下,延禧宫和武英殿依次看完,观众们对《石渠宝笈》和中国古代书画会有不错的体验和认识。但实际的情况是,特展成了“爆款”,谁都没法从容地先去看延禧宫,而是被迫跑步去排武英殿的队,大部分人直奔正殿的《清明上河图》而去,爱钻研的人只好买资料,自己做功课。

  被遮蔽的国宝

  《石渠宝笈》特展其实是纪念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的18个展览之一。1925年10月10日,溥仪迁出故宫一年之后,故宫博物院成立。紫禁城向民 众开放,皇家旧藏也成了全民族的文化财产。故宫有多少藏品,一直以来的说法是近100万件,直到2004年才进行了建院79年以来最彻底的文物清理,经过 7年的时间,阶段性的数字是180万件。

  一直以来故宫的藏品对于公众来讲显得很抽象。故宫文管处的处长梁金生是文物清理的提议人,他家五代在紫禁城里工作,1933年,他父亲随着故宫文物 南迁,在路上遇到母亲组建家庭,哥哥、姐姐和他都出生在南迁路上。梁金生在南京长到5岁才跟着故宫的文物一起回到北京,而现在他是这些文物的大总管。“从 皇宫到博物馆,必须按照博物馆的体系把东西重新分类,这是个非常庞大的工程,比如说乾隆的诗稿就有三个大箱子,把它们整理入账就需要好多时间。可1933 年故宫文物就开始南迁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故宫内部的行政划分也发生过变化,分类和账目一直没有彻底完成。”梁金生告诉本刊记者,因为时代局限,从前一些有 历史研究价值的物品并没有被认作文物,比如皇宫的用水都是从玉泉山拉来的,可运水的水车没有保存下来。2004年,正好文物搬进了地下库房,把每件藏品的 实物与账目一一对应,并且输入计算机。

  故宫博物院的藏品有25大类,绘画有5.3万幅,这次展出的《五牛图》、《清明上河图》都是其中的重要展品,法书7.5万幅,《兰亭序》、《中秋 帖》、《伯远帖》都是其中著名的作品,碑帖有2.8万件、铜器16万件、金银器1.2万件、漆器1.9万件、珐琅器6600件、陶瓷36.7万件、织绣 18万件等。藏品中太多是传世文物和精美的艺术品,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全国文物收藏单位保管的一、二、三级珍贵文物中41.98%都在故宫。

  如果同世界上其他著名博物馆做横向比较,故宫的藏品数并不逊色:大英博物馆拥有800万件藏品,大都会博物馆拥有超过200万件的藏品,卢浮宫的收 藏目录上艺术品有40多万件,艾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各类文物270万件。但是故宫的博物馆属性却不鲜明,让人印象深刻的只有中轴线上太和殿、中和殿、保和 殿、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的宫廷原状陈列。观众挤在窗户前隔着玻璃向内张望,可并没有更多的头绪,甚至难以意识到这是博物馆的展厅,而更像是景点的一部 分。

  故宫博物院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北京乃至中国最重要的旅游景点。大英博物馆2010到2011年度的参观人数是590万人次,卢 浮宫当年的参观人数是890万人次、大都会有568万人次参观、艾尔米塔什有350万观众,而故宫博物院2010年的参观人数是1283万人,2011年 超过了1400万人。

  大部分游客的故宫参观路线是从午门进入,目不斜视地沿着中轴线一路穿过这个建筑群,再从神武门走出,很少有人走到旁边去,那里的专题陈列馆其实一直 都在展出国宝。太和殿西南的武英殿,从2008年开始每年推出3期故宫藏历代书画展。每期的展品有60件到70件,涵盖了晋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重要美术家 的代表作品,其中不乏传世的国宝,如果跟随展览认真看下来,会对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都有所了解。与武英殿东西遥对的文华殿是陶瓷馆,展出唐代越窑、邢 窑、宋代五大名窑、元代青花、明清官窑的珍品,可以组成一部中国陶瓷史,但大多数的时候,这两座宫殿非常安静,只有专业研究人员、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和偶 尔离开中轴线、有好奇心的游客才会光顾。

  紫禁城的光环太耀眼,两座侧路的宫殿很难吸引到更多观众的目光,而跟180万件藏品相比,现在展出的文物比例也难成气候。客观上讲故宫博物院的古代 房屋结构难以适合现代化展厅的要求,拓展展览空间是故宫一直以来的打算,多年前曾经计划在紫禁城里建设地下展厅,但这个想法引起巨大的争议。现在只能是随 着故宫大修开放区域的增加,而设立更多的专题展厅,10月份故宫西区开放,慈宁宫将作为历代雕塑的陈列馆。故宫博物院还正在建设一个北区,那里竣工之后, 将作为大型的、有震撼力的展览展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6200件家具、1300张地毯,大量的武备仪仗在紫禁城里很难施展,但将来可以在现代化的北区修复 和陈列。

  两次展出《清明上河图》

  《石渠宝笈》特展上排队6个小时的观众,根据曾君的观察,大部分是奔着《清明上河图》去的,这让她感慨万千。故宫最近10年内两次展出《清明上河 图》,她都亲自参与,可反响截然不同。“故宫博物院80周年的时候,在延禧宫做了清明上河图与宋代风俗画的主题展览,我负责写《清明上河图》的说明,我们 拿宋代风俗画、明清仿本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清明上河图》的桥是木质的,后来的桥是石拱桥,《清明上河图》的墙是夯土,明清都是砖,每个细节都去比较, 写得很辛苦,但是没什么人来看。”曾君说。

  对于故宫博物院的书画专家来讲,除了对古代书画的研究和保护,展览陈列其实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果翻开博物馆的历史,它是一个由精英欣赏到开启民 智的演化过程。从词源学的角度来讲,博物馆(museum)的意思是缪斯女神的神庙,任何一个用于音乐、美术、科学或提高学问的地方都能被称为博物馆,可 是在英语里museum变得非常特殊,专门指收藏和展示科学标本、艺术品和奇珍异宝的场所。它最初只服务于学者,其次才是公众,大英博物馆刚刚开放的时 候,参观人数每天限定30人,不但需要门票而且必须提前预约,到了纽约兴建大都会博物馆时,教育的功能开始被重视。

  大都会博物馆建馆前后的10年,纽约到处脏乱差、交通瘫痪,流浪儿在大街小巷游荡,上层阶级把教化民众当作拯救城市的方法,手段之一是通过艺术的滋 养。第一任馆长鲁伊吉在1887年的一次演讲里说得明白:“简单的纯粹消遣是没有接受过文化教育、没有太高修养的大众热衷的娱乐方式。他们可能确实会在无 忧无虑之中误闯进博物馆这个更好、品位更高的休闲场所,或许从此能成为缪斯女神的孩子,成为举止儒雅、品位高尚的人。”到了当代,博物馆的理论里越来越强 调对民众的关怀和贴近社区、满足社区的需求。

  要把越来越多的观众吸引来看展览,就得降低专业门槛,让普通观众看明白,对于书画专家们来讲,这是个新体验,需要琢磨和研究。曾君拿出厚厚的一本 《兰亭大展方案》来,2011年故宫午门上推出兰亭大展,按照故宫的展览规格,那是个比武英殿更重要的展览。她告诉本刊记者,常务副院长李季要求书画部要 做到给一个高中文化程度的观众能看懂的展览。

  “一开始我们是按照种类讲的,兰亭墨迹单元就是法书、拓本、碑帖,然后是绘画单元、器物单元,这是我们最传统的做法,没通过。”曾君告诉本刊记者, 故宫收藏的兰亭素材特别多,他们又按照兰亭艺术的诞生、繁荣和普及重新策划,里面有文人雅集的内容、唐太宗对它的推崇、定武兰亭这样比较专业的内容和很多 人对兰亭的刻画、兰亭的器物。“看起来这个也挺明了的,但是这个大纲给故宫里宗教专家看,他觉得观众看不懂,因为他看着都费劲,像教科书。”

  最后呈现的方法是讲故事。兰亭的起源,先讲王羲之的兰亭,然后围绕唐太宗,他怎么让大臣去临摹、陪葬昭陵这些典故。兰亭的繁荣,专家们只挑了一个 点,乾隆皇帝的兰亭。他有三希堂,他刻八柱兰亭,他以兰亭为题材做的玉器、瓷器。最后单元是兰亭的后世影响,起名为“谁的兰亭”。“这个展览很成功,观众 们记得住。我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尹吉男做论证时有个比喻,做展览应该跟谈恋爱一样,你得比观众高,但是不能太高。观众踮一踮脚就能够得着,对他就有吸引 力。比他低或者高得太多,他就不跟你谈恋爱了。”曾君说。

  兰亭大展像是这次《石渠宝笈》特展的演练,从那时候起,故宫的展览从精品展向专题展进步,把专业知识用讲故事的方法推广给观众。兰亭大展虽然成功, 但是没有这一次轰动。如果把排队的原因归结为《清明上河图》,解释不了10年前展出时的冷清。作为书画领域的专家,曾君告诉本刊记者,她观察是最近几年普 通民众越来越对文化有需求的结果。

  回到博物馆的理论系统里,历史学家尼尔·哈里斯认为:“博物馆的发展极少能超越其所处时代的经济状况。”“一战”前的《科学》杂志上就刊登文章—— “博物馆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发展相平行。”美国博物馆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时期,中产阶级数量大增,他们拥有越来越多可支配的收入,购买伴 随着工业经济发展而生的各种新产品,消费不再停留于生活必需品,而是有了审美追求。中产阶级用购买有品位的商品来确立自己的身份。历史学家奥韦尔认为,物 品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是至关重要的。博物馆、商场和全球各地的市场共同造就了这个由物品组成的世界。

  互联网+故宫

  《石渠宝笈》特展的排长队,在故宫上下看来也是新媒体发达的结果。曾君告诉本刊记者,《清明上河图》与宋代风俗画、兰亭大展都是通过报纸杂志发出消 息的。常规的武英殿的历代书画展得从报纸或者书画爱好者、文艺青年聚集的论坛里找消息。《石渠宝笈》特展通过故宫官方微博、微信发出消息,又经过自媒体的 放大,包括《清明上河图》为题材的各种文章,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从前只在小众范围内传播的展览,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变成了9月份的文化事件。

  故宫博物院要走向现代化的博物馆,除了紫禁城的盛名,要凭借收藏和展品成为吸引观众的目的地,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全世界的博物馆都在改变中规中矩 的形象,探索更加亲民和活泼的方法,让观众愉悦,吸引观众参与。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在这个潮流中很引人注目,紫禁城庄严肃穆又精英化,可故宫新媒体却界面 友好、接地气,这次《石渠宝笈》特展,在微博上更新《石渠宝笈》的知识和展览信息,还有高清的全景展厅作为网上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的新媒体起源于故宫里给文物拍照的照相室,故宫有180万件文物,没有办法人工管理,从采集高清晰图像和视频开始,故宫在文物数字化的数 量和技术上都积累多年。资料信息部李琼告诉本刊记者,像《清明上河图》的视频展示采用的大影像打开技术,从前是美国军方的技术,故宫和一个公司联合开发, 适合中国古代书画应用。“所有软件的逻辑都是基于西方美术定点透视的,我们要研发中国画散点透视空间如何去运算数据,我们做了一个专利技术,可以迅速得到 散点透视空间的三维模型。”

  除了配合展览的高科技,故宫博物院几乎把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大众媒体。“我们的网站点击量本来就十分惊人,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又有了爆发式的增 长。”李琼说。除了在微信、微博上可以获取故宫和精品文物的知识,故宫博物院从2013年开始还陆续上线了五个APP,用非常时髦的多媒体手段来传播故宫 文化。“当时APP还没有这么火,我们觉得用户群跟使用iPad的人是重合的,他们可能是一群去小剧场看话剧、生活比较时尚的人,所以APP得符合他们的 趣味。”李琼说。

  2015年1月份上线的APP《韩熙载夜宴图》是其中技术复杂、容量最大的一个。李琼告诉本刊记者,在故宫收藏的名画里,《韩熙载夜宴图》是在知名 度上跟《清明上河图》可以媲美的名画。《清明上河图》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让中国受过初中以上教育的人可以说出第二幅古代书画的名字,她希望是《韩熙载 夜宴图》。

  这个APP把南音乐府的真人表演拍摄下来,打灯、化妆、衣服的褶皱不要立体感、全部是线描的感觉,然后跟古画无缝对接。在高清晰的页面上还特别创造 出秉烛夜游的意境,手指点过的地方闪烁着柔和的烛光照亮画面和说明文字。从印章到人物,所有艺术史上涉及的知识点全部通过多媒体的手段植入到APP中,从 头到尾地看完,不但欣赏了一幅优美的古画,还能对它的来龙去脉有透彻的掌握。“我比较欣赏外国博物馆做的教育计划,每年培训美术老师,把博物馆的内容融合 在教学中,或者培训学生。我们的APP如果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完全可以跟学校的通识美术教育结合,现在学校的硬件条件很好了,每一个APP的内容完全可 以是一堂课。”李琼说。

  数字化把故宫博物院与观众生活联系起来,让人不用去故宫也可以欣赏藏品、获取知识甚至发生互动。在未来故宫博物院甚至希望不但走出紫禁城,还可以到 线下的观众群中去。李琼告诉本刊记者,《韩熙载夜宴图》APP的发布会上,故宫请来了台湾汉唐乐府团队,背后是LED屏幕和搭造的实景,前面是真人表演, 现场的感觉很好。所以,在2016年,故宫争取把这种形式做成巡演。

  这变成了一种全媒体的形式,演出的地点不会选择需要买票观看的剧院和小剧场,而是计划在比较热闹、比较潮的大型商业中心广场、中庭,完全是种时髦的 形式。也不局限于表演,会加入观众体验和互动的环节。“人们现在已经习惯了西方的手卷全部打开放在玻璃里的方式,不知道中国传统里手卷绘画是从右往左看, 在开合间讲故事。我们会做出仿真的复制品,跟数字技术相结合,让人既看到东西还能和屏幕互动。”李琼说。

  作者:杨璐

  (实习生吕慧、王天艺对本文也有贡献)

最新评论最热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1-2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发的的广泛的郭德纲德纲的的广泛的郭德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手机用户 [广西南宁]2012-12-12 21:12:12

    的地方的发生过的份上高耸的郭德纲的

推荐艺术品

更多...

成都扑克牌之小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成都扑克牌之大王

作者:凌晓星

尺寸:47×33cm

熊猫杯旅行套装

作者:

尺寸:

艺术家推荐

更多...

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