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一百六十九集) 罗国正
时间:2016-10-28 | 来源:罗国正 |
美学心得(第一百六十九集)
罗国正
(2016年10月)
2556、一切都很快就过去,只有真理、艺术和动人的故事才能长久。人生,能留下美好回忆的事应多做。但很多人,却常为占一点小便宜,导致自己和与自己有过联系的人,没有丁点的美好回忆。这样,在精神上的损失实在太大了,这损失与那贪心所得的小利益相比,简直是微不足道!常言道:“众生迷”,就常迷在这些地方,不知“真诚”、“真情”、“亲情”、“友谊”、“情义”、“道义”的无价!其实,很多小利益,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如果不合道义、情理去占有,就失去了人格。学习美学的重要一课,就是对人格进行审美和对自己人格的培育。
2557、我常在手机多个“微信群”里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很多朋友的本意是想将一些美好的东西发在“群里”,让大家“信息共有”、“资源共享”,这也是活在当今高科技时代人们才能有的生活,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应非常珍惜。可惜的是,总是有一部分人审美水平实在太差,将“善意”误判为“恶意”,或看见了美好的东西,就神经质地刺激起自己长期苦难感受的神经线,异常愤怒地大骂,整个情绪失控了,搞到鸡犬不宁。当然,这也折射出社会上存在很多的综合性问题。其实,当今世界,各行各业,几乎一切的事情,都有相对应的专业,非专业人士对某一专业的任何表态,随时会漏洞百出。对任何事情的表态,如果情绪失控,都不知道可能惹出什么麻烦。浮躁无益!说话须有理有据。美学可以引导人们对世间事物进行冷静、细致地观察、审美,这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享受的过程,更是修心养性的过程,这当然与情绪失控、乱说乱骂、有损自己的身心健康、给人的印象一点涵养都没有的状态有着天壤之别。道理我已说出来了,知道这道理的人,应该会选择的!如果都不会选择,你还有什么办法呢?
2558、旅游应该是一个审美享受的过程。如果你去旅游,满足不了这基本的特点,那就得冷静地思考一下了。
2559、 论对真、善、美的感受和修行次序
罗国正
(2016年9月15日 中秋节)
真、善、美作为人类的三大知识体系,影响非常广阔和长远。对真、善、美这种习惯了的排列说法,非常符合哲学家的趣味。但在慈善家和美学家、艺术家心中的排列就不一定是这样了。由于三大知识体系内容非常庞大,如果没有正确的方法论、认识论、正确的感受和修行次序,将耗费很多人的时间、精力和财物。但到目前为止,我还未发现有任何著作、资料、信息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解答这方面的感受和修行的次序问题。很多伟大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或思想家们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人们还可以从他们的专著里发现他们在这方面次序的混乱。并误导了一代又一代人,可见提出和解答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当然,由于每个人的际遇、职业和工作需要、以至所追求的理想目标有所不同,这也自然影响到对真、善、美的其中一个方面特别侧重。但这都不应影响和干扰人们对它们的次序研究,并提出合理的结论。只有这样,才避免由于次序的混乱,而引起思想的混乱、甚至是行为的混乱,同时,也避免很多人由于走了很长的弯路,以至使人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入更全面、更高境界的追求。所以,清晰、合理地解答这问题,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让我来解答这问题。
为了本文更有逻辑层次地推进,先讲具有常识性的两条对很多方面的感受和修行都有用的次序,这当然也包括对真、善、美的感受和修行,然后,再专门论述真、善、美的感受和修行的次序。
第一条常识性的感受和修行的次序:感觉、注重、体验和学习、认识和掌握,然后将已认识和掌握到的进行修行。大致是这样,不同的人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作一些细节上的修改或增减。
第二条常识性的感受和修行的次序:感觉、学习、体验、认识、把握大量具体的个别事物,理解了“个别性”;再善于将大量的具体个别事物,合理地进行分门别类,分出条条块块,从而认识事物的“特殊性”;在认识“个别性”、“特殊性”的基础上,再向前分析、归纳、抽象,以达到把握事物共有的本质,从全局、总体的高度进入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弄通了物理人情,人生就按这悟到的“道”去修行。这里要强调注意的两个地方,一是具体事物、“个别性”是基础,是前提,没有“个别性”,就不存在“特殊性”和“普遍性”。所有对“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认识和修行,如果是正确的,都必然在众多、或绝大多数的“个别性”上有所体现和落实。否则,就是“空想”或“空话”。二是个别性、特殊性、普遍性三者是有机辩证统一的,但不少大哲学家,只注重特殊性和普遍性,没有认真对待个别性的研究,甚至忽略了个别性。其实,每一具体的事物(个别性)里,已存在着特殊性和普遍性。例如:一个小孩(个别性),他又是学生(特殊性),他也是人(普遍性)。又如:一个伟人(个别性),他是政治家(特殊性),他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力量(普遍性),他的逝世,就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如果他被暴徒暗杀,就不是简单地定为只是结束一个自然人的生命,一个一般的刑事案这么简单,而是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伟人身上,充分地反映出个别性、特殊性、普遍性的有机辩证统一。很多科学家、文化巨人、艺术家等的生命也可以如此理解。所以,人们要重视“个别性”的研究。
以上两条常识性的感受和修行的次序,也肯定是适合人们对真、善、美的感受和修行的次序。下面我专门论述真、善、美的感受和修行次序。
生命沿着宇宙生命发展规律进化和发展,能存活下来的生命都本能地存在着趋吉避凶的反应。没有这种反应或这种反应达不到避免恶劣环境的扼杀者,就自然会被淘汰、被灭绝。只有适者可存活,并向前发展。能趋吉避凶的生命,已具有了“本能审美”的萌芽,已有本能地趋向“生趣”的状态。生命的这种萌芽和状态,已初步具有对环境(包括水源、水质、空气质量、温度、生物链状况、食物来源、生息地安全等等的本能选择)、同种同类与不同种类的分辨、选择、追求与回避,动物自己家族成员的天然分工、保护和一致对外,繁衍后代、本能地对入侵者的防御、拒绝或战斗等等。这些都明显地具有审美判断的萌芽。这也给人类高级的审美活动带来了非常多的很好的启示。在存活和发展的生命里,有的发展到较为高级阶段的生命,已具有一定的智能和感情,如狗、马、牛、猩猩、海豚、一些鸟类等等。在这些生命中明显已有一定的美感存在。如一些鸟类在择偶时,要表现自己的羽毛美丽,在筑巢时对自己的巢进行一定的装饰等等。人类则是我们星球上发展到最高级阶段的生命,不但具有本能审美的能力,还可以自觉地进行审美,审美内容之丰富、层次之高,是其它生命无法比拟的。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为的是说明两个重要问题:一、生命的本能感觉、反应和自觉的认知活动,其中一个非常主要的部分是从对美的感觉开始的,经常地本能或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二、生命通过无数岁月的进化,形成的先天生理结构,并由这先天结构引起的本能反应,是趋吉避凶,朝着有“生趣”即美感走去,回避“了无生趣”即丑感的。人类则既本能是这样,又自觉地是这样。所以,人们感受、学习和体验、认识、修行的第一步应先从“美”开始,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不是从“美”开始,则舍弃了先天的有利条件,不利于生命的本能和习惯反应,进入舍易求难、舍近求远,则事倍而功半。
将“美”作为感受、学习和体验、认识、修行的第一步,刚好与人类的认识是从具体的、个别的、直接的、形象的事物开始相吻合。美是一种感觉,人类的认识是先从感觉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开始。审美总是首先要面对具体的、个别的、直接的、形象的事物进行的。所以,审美与个别性有着天然的联系。审美是认知个别性的最好方法之一。人们对事物进行审美,常常表现出如下的特点:个别性、直接性、形象性、立体性、动态性、体验性、随机性、即兴性、选择性、实时性、即时性、适时性等,这都说明审美活动与人类认识活动要先从“个别性”层面开始是相一致的。人们也只有大量地接触具体的事物、大量地对具体事物进行了审美判断,才能积累到坚实的知识基础,才不会思考问题时心中无物,才不容易出现空中楼阁的幻想,把自己的言行脱离实际。
人们可能不禁要问,难道这审美的过程、认识具体事物的过程、理解“个别性”的过程,不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吗?为什么要将“美”的次序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将“真”排在第一位呢?回答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是解决“真、善、美”感受、学习和体验、认识、修行次序的一个关键问题。我的根据和理由如下:
审美是由感觉层面发展到感情层面。求真则由感觉层面,还常借助审美的感觉发展到理性层面。大量的审美活动、审美主体产生的美感可在接触具体的事物上完成。不少的审美就在感觉到了,就完成了。而且这类事情是经常发生的,频率很高,常处在“个别性的层面”上。而求真活动,为的是寻找到真理,要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常常不能只是从感觉的层面上做到这事,而是要复杂的逻辑分析、推理、归纳,由个别性层面向特殊性层面分析、推理、归纳、抽象后,再向普遍性层面进行逻辑分析、推理、归纳、抽象,以求把握到事物的的本质、规律、原理、原则、法则、真相等,能实现这一步,并能经得住时间、实践的检验,反复证明是正确的,才可谓是“真理”。但历史的经验反复地告诉我们,过去很多被人们视为“真理”的东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不断实践的检验,今天已证明是谬误了。或很多所谓的真理,是具有相对性,或具有争议性。另一方面,人类发展到今天,很多理性的、逻辑的、求真的运作,可以通过大型电子计算机来代替完成,而人类的情感是无法由计算机所取代。丰富的情感、美感是人性的主要光环。审美的感觉、感情是人这审美主体内直接的反应,从根本上讲,审美主体的感觉活动,尽管常借助外在的客体来起作用(当然,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可以完全不借助客体,审美主体自身可以完成),但归根结蒂,审美主体是具有根本性、决定性作用。也是审美主体的自我领悟过程。其他的主体和客体是无可替代的。求真常常是主体对客体的逐步认识,这种认识既可内化为主体的内涵,也可以作为成果外化为知识客体(如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论著等等),让其他主体分享。但这个过程,也经常可以由其他主体去完成,有不少也可以通过其它客体来完成(如电子计算机)。每一个阶段的求真结果,常常只能代表着这阶段的最高水平,又常常被后一阶段的求真结果所取代。加上求真的面非常广大,可以涉及到世间、宇宙间一切事物,涉及到一切领域,是永无止境的事业,如果将其放在第一位,让人完全迷上,足可以令美和善都无暇顾及,这样也使人忘记了求真的宗旨和目的。这就是说,求真不断在路上,人们对真理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不管求真的过程和结果的应用效果,最终点的落实还是在人的感觉上,实现人能得到美感才算完成。这也说明了美感是求真的一个主要的目的。所以,感受、学习和体验、认识、修行要将“美”排在第一位,将“真”排在第二位,更为合理。
可能有不少人认为,“善”是最重要的。可是,为什么将“善”安排在感受、学习和体验、认识、修行的第三位呢?其实,这种安排不是由人的偏爱所决定的,而是由人的认识规律、行为规律和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这种安排的主要根据和理由如下:
一、虽然生命的本能已存在着“善”的倾向,也存在着“善”的行为,但同样也存在着“恶”的倾向和行为,人要高度自觉行“善”,是一个非常漫长的修炼过程,才有一部分人能做得到,现实告诉我们,很多人是难以企及这境界。
二、“善”的层次、种类非常之多,人最终要选择哪一种类、哪一层次对“善”进行认知、修行?人最终的能耐和现实条件的限制只能选择哪一种、哪一层的“善”进行认知、修行,开始的时候是很难确定的,这时的关键问题是有向“善”的意愿。当认知、修行的主体已对“美”和“真”有了一定的把握后,就更容易判断和确定自己选择哪种“善”、哪个层次的“善”进行认知、修行。
三、在现实中很多好人和坏人都拿着“善”的招牌,各种派系、集团都在高举着“善”的大旗,大家都知道“仁者无敌”的道理,但真心实意地行“善”、并最终能取得“善”的结果是谁呢?真是鱼目混珠、龙蛇混杂,如果一个人没有高度的审美判断能力和对大量真理的把握,是无法分清真与假。
四、“善”既是一种信仰,同时又是践行,这种践行一方面是对自己而言,另一方面是对他人、对社会而言。行“善”不单是一种意念,还需要很多本领的。如果一个人对“美”和“真”都未能修行到位,有本事行善吗?只能有心无力,甚至是好心办坏事。
根据以上四方面的理由,安排“善”在感受、学习和体验、认识、修行的第三位是正确的。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人们千万不能机械地、死板地理解以上“顺序”的理论模型,而是应灵活辩证地运用。其实,真、善、美三者是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一体。常常是在学习、修行“美”的功课时,又要学习、修行“真”和“善”的功课来补充。在学习、修行“美”时,也会有“悟真”、“悟善”的现象。在学习、修行“真”时,也会有“悟美”、“悟善”的事情发生,又常需要学习“美”和“善”来辅助。在学习、修行“善”时,常常也提高自己“美”和“真”的境界,也须要学习“真”和“美”来更好探索“善”。而且对具体学习、修行的人来讲,由于各种际遇不同,或因工作或其它需要,或特定现实条件的限制下,会导致在实际的学习、修行中次序和侧重点有所变化。我以上所讲的“顺序”只是按自然的、总的态势的、理想的“顺序”。当然有条件按这“理想的顺序模式”进行,将会节约很多的时间、精力和资源,而且更容易、更快、更好、更准地把握到“真、善、美”。现在的问题是很多时候本来不存在着客观条件的制约,而是人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顺序”问题,盲目地安排次序,这样造成影响人数之多、损失之大难以估量。
常言道:万事起头难。从以上的论述中,人们都知道感觉、学习和体验、认识、修行的第一位是“美”,所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所学校、以至整个社会都应高度重视“美育”,并能每个人从小就能得到美育熏陶。让更多人有条件更好地、系统地学习美学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让更多人有较强的审美判断力。这样,人们领悟“真”和“善”的速度和质量也会大大提高。同时,社会应提供更好的条件给人们“悟真”和“行善”。这样,真、善、美的正能量必然提升,假、丑、恶的现象自然会减少。
真、善、美既是人类最崇高而伟大的理念。又是人们在现实中不断努力领悟、修行的博大内容,也是人要修成完美人格的必修课,还是人类公认的、最重要的价值标准、审美标准。同时又是人类三大的知识体系。当然,不同的人、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精神信仰、不同的利益集团,或在不同时间和现实操作中,会将真、善、美放到不同的最重要的位置上,但站在认识论、方法论、人的先天结构和自然反应和绝大多数人的角度来看,确实是存在着对三者有一个感觉、学习和体验、认识、修行的合理顺序问题。我在此提出这样的见解,目的是愿更多的人能有足够的时间、精神修到真、善、美于一体,但愿世界是一个真、善、美的世界!可能会有人认为,这只不过是充满理想主义、带有艺术创作成份的良好愿望,在现实中是无法找得到的。但我却不是这样理解,虽然现实世界是充满着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并存,但当人们已进入了类本质的觉醒时,现实的物质条件、科技条件、教育条件、社会环境等等,已可以完全支撑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感觉、学习和体验、认识、修行作出不懈努力时,每个社会成员、家庭、群体都本能和自觉地存真去假、从善除恶、乐美弃丑时,这样的日子就会到来了,这是快乐幸福的人生,这是美满的社会,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在当今的世界里和一部分人之中,确实是可以找到基本实现这种境界的例子,这也证明了我所讲的不是梦幻,而是具有可操作性的。当一个人,或一个家庭、或一个群体进入这种境界时,他们所得的“真”里面包含着“善”和“美”,他们所得的“善”里面包含着“真”和“美”,他们所得的“美”里面已包含着“真”和“善”,真、善、美在他们的人格中,在他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里,在他们的环境里已溶为一体。从横向面看,这种真、善、美的正能量逐步地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从纵向面看,人类继续沿着宇宙生命发展规律进化而发展,在茫茫的宇宙中不断地向着真、善、美的最高境界接近,以人–机合一的方式来实现天人合一,实现生命的宇宙大美,并努力在时空中逐步地最大限度地发展、扩大这种宇宙大美。这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伟大事业,从而体现出人类自由和创造的意志、永不歇息的动力和伟大的目标、崇高的理想。由此可知,人类对真、善、美的感觉、学习和体验、认识、修行,也是永无止境的,但能按合理的顺序进行,则效果更佳。
(待续)
>相关报道:
- ·人生有素风——采访赵江华老师[2021-12-29]
- ·幽寂的温暖——陈斐鹏山水精神浅析[2021-12-27]
- ·西沐:丰富文艺发展内涵 提升新时代文艺感召力[2021-12-19]
- ·西沐:新时代文艺发展要努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2021-12-14]
- ·西沐:文化金融: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架构与视野[2021-12-14]
- ·西沐:新时期中国艺术产业理论内核及其拓展维度[2021-12-10]
热点新闻
艺术家推荐
更多...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
最新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