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心得(第二百二十集) 罗国正 (2021年3月)
时间:2021-03-23 | 来源:罗国正 |
美学心得(第二百二十集)
罗国正
(2021年3月)
2967、清朝诗画家、篆刻家王蓍,在他那个年代,享年八十八岁,非常高寿。他与王概、王臬合编《芥子园画谱》,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美学思想主要如下:
1、启人逸致,夺造化而移精神。
2、笔墨间宁有雅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毋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俗尤不可浸染。
3、绘画技巧追求“神理凑合”,“笔墨为传神”,“画至于神,能事毕矣,岂有不自然者”?“得其精神”,须“固其形似”。
4、画花“常含欲语态,自有动人情”,“形先得妖娆”。
5、“全势得”,“合而观之,则一气呵成;深加细玩,又复神理凑合”。
6、必须上求古法,古法未尽,则求之花木真形。
7、惟先矩度,而后超神尽变。
8、或创于前,或守于后,或前人恐后人之不善变,而先自变焉;或后人更恐后人之不能善守前人,而坚自守焉。然变者有胆,不变者有识。
……。
王蓍和众多美学人物一样,都留下一些给人美的享受、启迪心智的句子,人们在欣赏众多这样的句子后,精神境界也渐渐地提升。这是一条提升境界很好的途径,而且很多人都可以做得到。美学是优质的精神粮食。虽然不少美学人物的思路、表述的内容,大部分是因循前人,因中国古代的理念、技法都具有同构性,在同构中酝酿共生,即同一基因而生的子孙。但表达的语句,各有个性、特色。仅从语言的角度去看,也值得称赞。当一个人的灵魂都是充满着优美,智慧的句子时,再加上创造性地发挥,自然也会成为人物。
当我读到“启人逸致,夺造化而移精神”时,王蓍已为艺术攀登者,树立起崇高的目标。这须艺术创作主体修炼到炉火纯青的境界,然后外化为客体——艺术品。再通过所创造的“夺造化”的艺术客体去“启人”,实现“移精神”!精妙!
怎样才算“夺造化”呢?我觉得他这句话可以作为解释:“合而观之,则一气呵成,深加细玩,又复神理凑合”。王蓍总的美学思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法古然后创新。他辩证地看待前人与后人、守与创、不变与变等关系。在艺术创作的历史发展上也如他所说的那样:“然变者有胆,不变者有识”。世间缺的是胆识过人的大才。有胆识者,胜!
2968、清朝画家费汉源认为:“凡山水间人物,点擢者多静野朴之风,冠裳简古,气象生动”;“不可臃肿墨堆,形如傀儡”;须“泉水宜洒落,要有飞奔喷射之雄”,莫“凝滞柔弱”;奇观要“壮丽”;“村舍又宜古朴”;“亭馆全在幽雅”。意境有“三远,惟深远为难。要使人望之莫穷其际。不知其为几千重。非有奇思不能作”。这都是观察、体验现实生活的经验之谈,不按这些绘画,会令人感到怪异。
2969、清朝书画理论家蒋骥主要的美学观点如下:
1、“学书莫难于临古”,“当先思其人之梗概及其人之喜怒哀乐,并详考其作书之时与地,一一会于胸中,然后临摹。这样又“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
2、“知篆隶则楷法能工、篆法森严,隶书奇宕,运用篆法,参合隶书,可谓端庄杂流丽矣。乃于字势之长短、大小,又因其自然,则直与天地为消息,万物为情状,错综变化,意趣无穷。”
3、“作书全力,笔划如刻,结构如铸,间用燥笔如抽茧,然惟知篆隶,方能解此。”
4、“以自成一家。如圣道一以贯之也”,则“字里行间,其人之度量、志气一一毕露。若间架未定,随笔涂抹,即心切追摹,此不能有帖,更不能有我。”
5、“须未画部位之先,即留意其人行止、坐卧、歌咏、谈笑。见其天真发现,神情外露,此处细察,然后落笔,自有生趣。”
6、“笔底深秀,自然有气韵。此关系人之学问品诣。人品高,学问深,下笔自然有书卷气。有书卷气,即有气韵。”
7、“临摹名人真迹,先求其用笔用墨之法”。
蒋骥以上的观点,着重于艺术家通过努力学习,认真临摹,使主体具有“书卷气”的品质,这样,创作外化为客体时,生成的艺术品“自有生趣”。他强调要认真细致观察临摹对像,然后落笔;如果是临摹艺术品,还要了解作者的历史和当时创作的情景,将这些“一一会于胸中,然后临摹”。这都说明读艺术史、读书法史、读艺术家的个人传记非常重要。很多初学者多数缺少修这门功课。这门功课还告诉人们艺术是如何演变而成的,对艺术品是如何评判的,里面有大量的审美标准等。临摹、模仿的重点在于掌握原创作者的意境和技法、标准。有丰富经验的艺术家,当他遇到陌生的作者的作品时,虽然他不了解作者的经历,但他可以从欣赏作品中,甚至更进一步临摹这作品(这样获取的信息更多),解读到作者心境、甚至大概的经历。欣赏者、临摹者与作品之间,灵魂在交流,其中得到了奥秘解码。人长期沉浸在这样的艺术活动中,内涵自然会不断丰富。
其实,大量的艺术创作过程,是不断地探索、提高、追求优秀、超越的过程,思路越来越清晰,境界不断地升华,大器乃至大气就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
2970、清朝画家、书法家蒋和说:“画者理也意也,梅道人诗:‘诗中传画意。’得其意已足,才着相便俗气。吴融诗:‘良工善得丹青理’。”蒋和提出“意到理到”的命题。同太极拳的“意到手到”理念有相通之处。书画艺术的高手在创作时,常是意到、理到、手到三合一。他又说:“未落笔时先须立意,一幅之中有气有笔有景,种种具于胸中,到笔着纸时,直追出心中之画,理法相生,气机流畅,自不与凡俗等。”“树石布置,须疏密相间,虚实相生,乃得画理。”“字有收放,画亦有收放,当收不收,境界填塞,当放不放,境不舒展。”他强调立意、创作动机,尊重审美规律,此为理;熟练用笔技巧,练到有气场感,创造时显现出气路,明晰种种景布置,了然于胸,然后落笔将心中画外化为艺术品,这就是法。书画作品的生成,实现“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则“理法相生”,这样就善于创作了,或可以这样来表述蒋和的艺术美学观点:首先用念、理念来运用心法,在心中构筑起理想的图画。然后,用念、理念启动、制导心法,再由心法步步管理好技法的实施,最终实现了目标,主体的理念、精神蓝图外化为客体——优秀的艺术品。要做得好这样,须经年历练,这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
2971、清朝书画家汪之元认为:画墨兰竹,“写影者,写神也。脱不得神,则影亦失之,何况形似乎?”我认为这观点明显狭隘。
2972、清朝印学家袁三俊喜篆刻,他父师呵责都制止不了,结果有了成就。他认为:“广搜博览,自然会心”。“惟胸饶卷轴,遗外势利,行墨间自然尔雅,第恐赏音者稀。”他喜欢“苍兼古秀”、“光即润泽”、“朴实浑穆、端凝技重”、“骨肉停匀”、“灵动”、“写意”、“天趣”等风格,并以此作为审美标准。
袁三俊不屑举制,痴迷印学,终成著名的印学家,他的美学观点简洁实用,使很多后学受用。这说明良好的兴趣、喜好,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关键。他注重通过结构、章法、纵横、布局的合理,反对轻浮、薄弱、死板、无趣的表现来传达出精神。他这种美学理念,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人生要注意修行的美学要点。
2973、清朝印学家夏一驹认为:秦印如“断钉截铁”,碾玉“圆转遒紧,硬中带软,起止皆方”;汉官印“其篆法有端方兼流动者,有流动兼端言方者”;刀法有“起止俱方,竖画齐粗,转折方直,势如断铁”,亦有“头方而破碎,状如月钟,转折亦方,其势古峭生动”,还有“起止皆方,转折圆软”;或是“头带破碎,起止肩亦方,硬如画铁,有圆头圆肩,虽系错落纵横,妙在不离规矩”。
从夏一驹印学的美学思想中,人们可见秦汉文化对华夏文明发展的影响,常言道:秦砖汉瓦,留下了属于古典主义美学光辉的史页。夏一驹以上的观点,归纳起来,主要是说,有截铁之坚,以方为主,兼有圆软,生动,错落纵横,不离规矩。
2974、清朝印学家高积厚极为推崇汉印,他主张“平方正直,朴质诨茂”作为典范。他评说:“古之印章,妙在落墨”。他提倡:“意在笔先,方成急就,手随心运,乃作烂铜”,方到“神明焕发,照古映今”。他又评说:“唐尚纤巧,好为盘纠,颇失旧法”。他反对:“无源失本,假托形似”。他认为“体势方正”,“气象端严,堂皇冠冕”才是“正则”。他告诉热爱篆刻的人,须精研《说文解字》,明白篆文的含义和结构,揣摩秦汉印章,“一以秦、汉为归”。注意“形必神随之”,“无徒张其形”,“貌必意溢之”,“无徒饰于貌”,力求达到“劲古”、“舒展”,“胸有成形”,“一刀而成”,“圆健之笔,得此为上品,不得此为奏刀之未善”。
人生短暂,很多人都想通过自己的活动,自己所创造的客体,来印证自己的主体,将自己的灵魂、智慧、能耐输入其中,以求得到长久的存在,希望有那瞬间,创造了永恒。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建筑师等等,他们各自以自己的专长,来实现这个梦想。印学家选择的方式也非常优秀,他们将自己的理念、学养、技法刻在石头、金属上,这些物质载体是可以非常长久地保存,不怕火烧水浸,不容易损坏。很多石头不知多少亿年形成,黄金刻的印具有非常的稳定性。印学、红印,这是中国符号,充分体现中国人从古至今就有的智慧,艺术的创造力,创造出的一个艺术品种里面的学问,博大精深。一枚小小的优秀印章,于微见著,承载着创作主体和用印者多么深远的情与理啊!
从高积厚的美学观点来看,我以为他总的意思是:努力学习、训练,尤其是在篆刻上以《说文解字》和汉印的学习、临摹、雕刻作为重点用功,并内化为心法,使自己成为优秀的创作主体,在外化为艺术客体时,达到神形相随,胸有成形,神意已具,然后以圆健之笔一刀而成,达到劲古、舒展之上品。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严建中 詹邓
>相关报道:
- ·人生有素风——采访赵江华老师[2021-12-29]
- ·幽寂的温暖——陈斐鹏山水精神浅析[2021-12-27]
- ·西沐:丰富文艺发展内涵 提升新时代文艺感召力[2021-12-19]
- ·西沐:新时代文艺发展要努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2021-12-14]
- ·西沐:文化金融: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架构与视野[2021-12-14]
- ·西沐:新时期中国艺术产业理论内核及其拓展维度[2021-12-10]
热点新闻
艺术家推荐
更多...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
最新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