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新时期中国特色艺术经济学科架构思考
时间:2021-12-09 | 来源:西沐 |
艺术学科门类的独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科独立后,艺术学科门类是一个年轻的新学科门类,其完善发展是必然的,其学科建设的任务可以说任重而道远。其中,艺术经济学的出现是艺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方面,近几年不断兴起与发展的艺术管理学科,无法涵盖艺术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艺术经济学科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与内在的发展规律,应该有自己的学科体系与结构。尤其是中国艺术经济学应该针对自己的问题,寻找具有独特特色的、有自己立场的解决方案。
艺术学的发展面临五大挑战
(一)中国美学转型的时代背景
总的来看,中国美学的转型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与内在规律。
首先,在全球范围内,多极化与全球化不再是纯粹的科技、经济或政治的一种整合,而且其目标也不断聚合在文化价值纷扰方面;世界思想文化多元化、多样化错综复杂的发展新态势,各种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纷纷登场,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精神力量相互交织与激荡,这既有利于各民族思想文化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借鉴,也有利于先进的思想文化在比较和吸收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完善自己。在“破”与“立”之际,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使市场机制的作用渗入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新社会与文化力量的勃然生长与传统社会文化的旧规则被边缘化同步进行着,艺术与社会、美术与生活的关系、艺术的传媒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艺术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受市场化经济的影响,艺术的审美性、神圣性似乎被动摇,而炒作性、商业性、功利性的取向明显,不断兴起的新的艺术媒介正渐渐侵蚀着传统艺术,令传统文化艺术的价值观念面临挑战,艺术生态出现严重失衡。这些都反映出中国美学转型面对复杂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的大背景。
其次,随着美学转型背景的成熟,中国美学的动力机制正在形成。我们看到的主要有:生态概念及其思潮的蕴生作用,为中国艺术当代性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分析框架与方法;超越美学的拉动作用,特别是超越美学追求的彰显生存的本应价值与意义,继而在生存感受、生存体验、生存领悟的素质基础上,使当代审美不断走上了通往领悟审美本质的正途大道;美学中国化进程的驱动作用,有利于建构世界美学一体化中中国美学的体系,即在“道”“气”“风”“神”等范畴中得到奠基,在风骨、形神、韵味、比兴等范畴中得到发展,在意境、境界等范畴中得以彰显,从而使中国美学与时俱进,焕发出一种独具魅力的风神与面貌;科技进步的催生作用,可能比任何一种艺术系统本身的要素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更为直接、更为具体,深刻地改变着世界艺术的认知方式、创作方式、传播方式及其市场消费方式;审美文化兴起的推动作用,使艺术能够贴近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实,将关注焦点聚合到当代文化的生存境遇和当代人的生存状态中,从而使得易于对文化发展的脉搏及态势有灵敏而又深刻的体验度与体验能力;审美当代性的指引,成为当代中国美学转型的一股重要的力量,特别是一件艺术品其审美价值的高低、境界的高低、艺术品价值的高低取决于言说的信息量、营造空间及其在交互环境中的精神消费效应的大小,超越有限信息量、空间与环境,给人更多的信息传递、整合空间与环境,对艺术表现来说才是最为根本的理念,为中国美学转型及中国审美当代性研究及中国艺术创作提供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艺术品市场发展中“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博弈作用,正在深刻地影响着艺术进化的发展取向,表现在无论是“全球化”还是“本土化”,无不是关于审美取向与价值评判标准话语权的一种竞争,也更是分配全球艺术品资源格局权力的一种分配与重组,东西方艺术发展及其审美取向上的差异,一定会反映在市场过程之中,而市场力量的推动,是实现这一差异走向融合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形成的审美共识。可以说,正是这种不断形成与整合的力量,推动着中国艺术当代性探索在认知自我、认知世界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最后,我们发现,中国艺术当代性的探索不仅仅是一种趋势,一种概念,这种趋势是具体的、内涵是丰富的。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在文化大背景下当代文化精神向度上的一种取向性的探索;二是审美的言说空间从有限向无限努力的企图;三是在审美经验的整合中,对信息量的追求与体验成为一种新的取向;四是在多样性与都市时代化的环境中,中国艺术生态化的生存与发展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取向;五是对本源及本我的生存及其体验,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与创作,向本源、本我的回溯已成为中国艺术发展的一个方向;六是环境要素已经深刻地参与到审美过程之中,环境的交互性效应已经成为审美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中国艺术的当代性探索正在沿着这些不同路径,或整合、或分化,或整体性、或单向度,正在不断展开,不断深入。
(二)美学转型及审美文化的崛起
虽然审美文化的不断兴起,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审美的文化价值,但这并不是在排斥人们对审美本质、审美内核的探求,甚至可以这样说,审美内核是中国美学转型过程中最为人所关注的问题,及由此而引发的批评是中国美学转型过程中的重要成果。
首先,在当下,审视审美内核要放在中国美学转型的大背景中进行。中国美学转型中的审美内核的认知,要回归到活生生的真实的生存世界中,要在寻找到通往这个世界的一条生存性感受、生存性体验和生存性领悟的认知之道路过程中才能不断达成。在不同的文化大背景下所产生的文化精神指引下,生发而成的不同的审美观与艺术观,创造出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这是中国艺术发生发展的一条生命线,也是中国艺术具有其独特魅力的价值所在,即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中国艺术特有的、符合民族审美经验的美。中国美学转型的推动下,中国艺术正在由旧式的古典艺术形态不断演进为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形态,这是一个不会中止的过程。
其次,审美文化的兴起已经成为艺术批评的新视角与新视野。这更多的是基于艺术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的变化,尤其是审美文化对文化的生存性及其异化表现出了敏锐的感受力,尤其是对现实文化所出现的生存异化,生存的技术化、工具化倾向,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物质化与结构化具有深刻的认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的鲜活性生存极其重要,文化一旦丧失生存的鲜活性,就会丧失创造性,变得不断保守、僵化、工具化与老化;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不断建构有活力、健康的审美文化生态。新时期审美文化正在全面、系统的形成。审美文化不仅仅对艺术消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力,而且对艺术审美、艺术创作,特别是艺术批评的影响也是深刻的,不容忽视。在经济与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中国经济社会文化在快速发展与转型,新的审美文化不断形成。在审美主义与消费主义及都市化潮流的融合中,当代中国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使得审美文化的走向世俗化、工具化、碎片化、时尚化、新奇化、娱乐化、快餐化,并且几乎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如何沿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向度,重新鉴视与体验中国雄浑的文化品格,正大光明的中国文化体格,在立足悠久的历史资源、丰富的民族文化形态中,一步步实现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重构,是一个重要而又现实的课题。审美文化生态这种视角,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中国艺术的发展,为中国艺术批评的转型增加了更多理性的看点及注解,从而深刻地推动着当代中国艺术审美及中国艺术及其市场的转型。
(三)新消费时代到来
新消费的兴起、消费结构转型与消费环境的快速变化使得消费需求、消费特质及需求结构正在快速变革。伴随着文化消费的崛起,新消费日益呈现出个性化、多元化的突出特征。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消费者的需求被发现,并通过电商等各种渠道精准投放,从而改变了需求结构。特别是以艺术产业数字化深化发展为抓手,以积极发展数字艺术资产为突破点,围绕以客户为中心,以信用管理为核心,推动基于新基础设施建构数字化场景,建构数字沉浸体验场景与数字公信力赋能场景,进一步推动中国艺术消费及其业态创新发展新格局的形成。
(四)艺术市场与艺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近几年以来,随着消费结构的快速转型与新消费场景的不断建构,在新的科技融合的推动下,人们惊奇地发现,艺术品市场与艺术产业的发展在快速地变化,甚至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其中,基于数字化的新业态发展已经成为这一变化发展的基调。在此基础上,数字化场景的建构及基于数字化的新基础设施的建设,成为观察与认知艺术产业数字化发展的两个最为重要的研究与实践的维度。中国艺术品市场及产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新的产业业态,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转型及上台阶、扩规模的前提与重要动力。中国艺术品市场及产业的发展,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相关的前沿理论与实践前沿为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支撑与引导。中国艺术品市场及产业的发展,其战略重点有:一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机制及其平台架构的作用。在深刻认识与把握艺术品及其产业价值链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同时,沿着艺术品发展的价值建构、价值发现、价值管理、价值实现、价值转移这一价值链条,建构传播交流机制,为艺术品消费大众化的进程打开窗口,也为艺术普及及进行社会美育开拓一条重要路径;二是推进以资源的整合、挖掘与价值发现、价值实现为主线的文化资源的资产化、产权化、金融化及证券化(大众化、互联网化)的进程;三是推动产业融合创新、新业态发展。产业链的完善与全球化整合,就是依托产业链的重塑,在全球化的平台上配置与整合资源;四是突出“市场+互联网”融合机制,基于新的科技融合而形成的新的体验、产品与工艺,新的交易形式,新的产业路径及新的产业形态,艺术品及其产业可以说是未来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新科技融合发展的领域。
(五)艺术科技融合发展
新时期科技融合发展的迭代加快,除了需求的快速变化,我们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技术融合发展的迭代加快。短短的一段时间,事实上,我们已经或者正在经历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处理与管理等技术融合发展,大数据、云服务及终端进步等技术融合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发展,第三方支付、数字资产及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发展及人工智能、VR|AR|MR、终端呈现和用户参与场景化技术发展等基本阶段。随着艺术产业数字化进程的深化,艺术数字资产及数字金融的探索正在展开。艺术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其实质是在完成艺术产业的业态转型,其支撑有两个:一是数字化场景建构的进程;二是基于数字化的新基础设施的发展。核心因素就是:如何在数字化平台下建构公信力及如何在数字化场景构建中落实深度综合体验。所以,关注新业态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五个维度展开:平台形态的转型;数字化场景的建构,特别是数字化消费场景的建构;新基础设施;新业态的生发;数字化生态的发育。评价其发展效果的标准就是:能不能及时响应消费形态的快速变化;是不是最大限度地挖掘与释放了艺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巨大的潜在需求。
艺术学发展滞后明显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艺术学科的生发与进化也在不断进行,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多地发现,艺术学科创新发展的惯性非常严重,这不仅仅表现在其发展过程中尚有很多空白区,更为严重的是,其发展进步已严重滞后于艺术实践与社会需求。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过分关注不同艺术门类的理论研究与创作研究,但对艺术发展的服务、管理、科技、市场及产业关注不够,很多领域目前还是空白。
2.艺术教育及其布局过多地关注艺术门类及艺术史论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严重忽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使得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出现严重脱节,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培养的大量艺术人才无法就业,而社会急需的人才又没有地方培养。
3.艺术人才的知识结构需要优化与提升,研究生态需要进一步净化。特别是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并不是学术圈子化,或者是院校化,更不是抱团取暖,而是推动更加开放、更加公开、更加动态的学术研究与评价平台,从而推动研究力量的创新能力始终处于一个高的水平与状态。
4.艺术学理论研究重点与发展的态势,可以说与社会的艺术实践及需求脱节严重。
5.面对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艺术学科亟需要重构。
艺术经济是一个重要的新兴学科群
艺术经济的发展使我们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也不是一本专著,更不是一门课程,甚至不仅仅是一个专业,而是一个重要的学科群体与学科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逻辑的展开中进一步认知这一判断。
1.目前从艺术史论研究中蜕变而出的艺术管理专业是艺术学研究的一次重要拓展,意义非常重大。
2.近几年不断兴起的艺术管理学及其学科建设,可以看作是对艺术创作的延伸服务与管理的活动所进行系统管理的一门学问。但它并不是一个筐,因为它的发展对艺术商业、科技、市场及产业的勃然发展的态势,并不能有效解释与涵盖。这是我们提出艺术经济的一个现实的基础。
3.艺术经济与艺术管理是不同的两个学科群,艺术管理主要是对不涉及市场与商业化艺术活动的基本层面进行管理,如艺术生产、展览展示(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等)、收藏保管(包括博物馆、美术馆等)、艺术教育、艺术政策、法规、艺术管理技术等;而艺术经济是对基于艺术商业、艺术市场化基础上的艺术活动这个运营层面所进行的系统运营与管理,主要包括艺术商业、艺术市场、艺术产业、艺术金融、艺术技术经济及艺术市场的政策法规与监管等。也就是说,这两个不同的学科群,是围绕不同的艺术发展的进程的内在规律展开的。
艺术经济学科的基本地位与架构
1.艺术经济是艺术学门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艺术学门类体系的拓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它至少与艺术管理、艺术经济、艺术科技与艺术大众化及艺术消费相关联,包括以下五个重要的学科群:艺术理论研究、艺术本体创作门类(也可称之为主要艺术生产门类)、艺术管理、艺术经济、艺术科技等。其中,从目前艺术学发展的格局来看,它们发展很快,但在当下艺术学发展的主流面前,还很弱小,甚或是很边缘。但我们认为,在艺术学学科门类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学科张力的互动中,在社会需求的强大拉动下,这种格局正在或者是已经在发展变化。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种发展的大趋势。
(1)艺术理论研究。它主要关注艺术发展规律与价值发现规律的研究、探索。
(2)艺术本体创作门类。它主要关注各门类艺术的价值创造与完成过程的研究、探索。
(3)艺术管理。它主要关注艺术服务与活动等的管理,主要是围绕价值管理进行的研究、探索。
(4)艺术经济。它主要关注围绕价值消费与实现所进行的研究、探索。
(5)艺术科技。它主要关注艺术发展的支撑,围绕艺术审美、艺术价值的支撑、延伸与创造进行研究、探索。
2.艺术经济的发展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内在研究规律,这也决定了艺术经济有自己特有的学科组成。这个学科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学科群与学科体系建设:
(1)艺术经济基本理论;
(2)艺术商业;
(3)艺术市场;
(4)艺术产业;
(5)艺术金融;
(6)艺术科技(包括艺术技术经济)。
3.艺术经济学科的基本地位与架构
我们知道,艺术学学科门类的独立是一个过程。它原来是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直到2011年才独立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主要标志就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艺术学门类下设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5个,但随着社会发展与现实需求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艺术市场、艺术产业与新科技融合的快速发展,艺术学理论很难涵盖迅速发展的现实发展态势。事实上,到了今天,我们确实需要从战略的角度来建构,根据现实的需求与学科发展的一些实践,进行新的规划与探索。从发展战略的视角来看,我们认为艺术经济作为一个学科,其发展会经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暂时在艺术学理论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艺术管理学科之内进行生发发展。
(2)随着艺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进步,在艺术学理论这个一级学科之下,不断生发,形成与艺术管理学科相并列的二级学科。具体见图1,是我们的一个战略性的思考。
图1 现阶段艺术经济学可能的定位
(3)随着艺术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理论与实践不断系统化、体系化,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科技学不断生发完善,成为艺术学学科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与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相并列。具体见图2。
图2 未来艺术经济学可能的定位
(4)随着艺术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艺术管理学、艺术经济学、艺术科技学与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等的融合跨界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深入,并成为一种创新发展的趋势,艺术学科门类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格局。具体见图3。
图3 艺术经济学学科形成架构
从以上的三个图可以看出,以往,我们在艺术学门类学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过分地关注了横向层面学科建设的发展,而对纵向学科及其体系的发展关注重视不够。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种种缺陷越来越明显,可以说已经成为艺术学科门类发展的一个瓶颈。
当然,学科发展过程中,新的规划与探索也需要策略,这个策略就是先设立专业,再不断发展扩容,形成学科群,然后再进一步列入艺术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的体系中。这个学科发展的策略,有两个基本的认知基础:一是学科体系是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说变是永恒的、持续地,不变是暂时的,艺术学的独立发展,就是最为生动的明证。二是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需要孵化期,都需要一个发展的过程。
推进艺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前沿探索
1.在理论上,我们要进一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用发展的视角,探索建立艺术经济科学的新兴学科群。艺术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新的业态、新的需求层出不穷,当然,他们的问题不仅多,而且多样,这些问题都是一些系统性问题,涉及文化、艺术、经济、政治、社会及国际竞争等方方面面,更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等众多学科的融合问题,需要在艺术学与经济学等学科融合交叉的基础上,协同攻关来解决问题,进而探索建构艺术经济新的学科群体系。我们需要着眼长远,战略地看问题,努力摒弃一些固化的条条框框,来认识艺术经济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群,来进一步认知其未来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2.要努力把握好艺术经济科学的学科定位,重点研究艺术经济发展的内在一般规律和中国艺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殊规律,不断构建既开放包容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经济科学学科体系。不能仅靠翻译国外著作式地简单拿过来,而是要不断寻找到系统性解决中国艺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及中国方案。
3.要充分整合艺术经济的研究力量,整合艺术经济各个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开展协同攻关。要搭建艺术经济研究与实践平台,努力改变艺术经济科学研究还处于自发、离散又各自为战的状态,通过教材研究、学术会议、实践案例建设、人才培训等方式,进一步推动艺术经济科学研究成果的产出与共享。
4.对艺术经济学科发展进行战略研究与规划。要以新理念创新学科研究方法,关键是要坚持新发展理念,站在新的发展阶段的条件下去思考艺术经济的发展问题,系统梳理现有的一些关于艺术经济的理论研究,不断创新研究方法,特别要防止仅仅埋头于研究一些具体现象与具体的问题,而忽视重点研究一些带有长期性、普遍性的重大的艺术经济问题的倾向。
5.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建立艺术经济科学新兴学科群,对于应对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大意义,从艺术经济等的具体现象的研究中走出来,不断提升理论层次与实践重点,结合中国现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国情,在探讨艺术经济学等理论问题的同时,要从艺术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上,探索艺术经济现象背后的发展逻辑,提出系统性、战略性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建议,为新时期创造人民大众的美好生活服务,为中国文化自信建构与走出去服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注1:」本文系根据西沐(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2019年1月11日举行的“中国艺术经济研究院成立大会暨中国艺术经济发展大会论坛”上的主旨发言提纲整理。
>相关报道:
- ·人生有素风——采访赵江华老师[2021-12-29]
- ·幽寂的温暖——陈斐鹏山水精神浅析[2021-12-27]
- ·西沐:丰富文艺发展内涵 提升新时代文艺感召力[2021-12-19]
- ·西沐:新时代文艺发展要努力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2021-12-14]
- ·西沐:文化金融:文化产业新的发展架构与视野[2021-12-14]
- ·西沐:新时期中国艺术产业理论内核及其拓展维度[2021-12-10]
热点新闻
艺术家推荐
更多...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
最新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