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父亲陈沫吾
时间:2010-04-12 | 来源:陈若文 |
作者:陈若文
陈沫吾,一个多么响亮的名字,他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公务员,也是一名出色的艺术家,还是我最尊敬的父亲,更是引领我人生航向的导师。在我即将从学校踏入社会的大门之际,我想为父亲做一点实事,就是将自己零距离感悟的父亲,全方位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在搜集整理父亲的一些资料过程中,我愈来愈多的感到父亲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很值得一读。现将我初读的体会就教于各位方家同仁。
一读父亲的情怀。小时候,父亲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凶悍与严厉,在家中是严肃与权威的象征。他有一个豁达的胸怀和率直的性格,无论走到哪儿,他都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他总爱观察与思考。在我幼小的记忆里,父亲总是早早的就起床了,要么忙于自己的业余爱好,要么忙于工作。听母亲讲,当年父亲从省林业厅调去省政府办公厅工作后,因工作单位离住家比较远,为了工作和家庭,父亲总是骑着单车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从不因狂风暴雨的夏日和寒冷雾迷的严冬等困难而迟到上班。从别人的摆谈中了解到,在刚刚改革开放的那个年代,父亲是一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工作狂,后来这也潜移默化地无形影响了我对待工作的态度。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利益熏心的时代,也许在某些人眼里,会觉得我父亲这是一种傻气,但我的理解是他做人的大智慧。我的父亲虽然没有像那些有权势的父亲们那样,为儿女们创造荣华富贵的优越生活环境,没有为我的前程铺上锦绣之路,但他却要求我:工作中不能投机取巧,对人不能阿谀奉迎,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踏实,这是做人的准则,也是为人之本。这就是父亲留给我今生享用不尽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上的丰厚财富。
??今天的父亲已近天命之年,于是,我总想为父亲做点什么,但我实在是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能为力,有时候感觉父亲对我是恨铁不成钢,我心里就空荡荡的。父亲那忧伤的神情,那种寄托无限希望的眼神,从其言语中表现出来,我听了心里十分酸楚难过。于是,我决定关注父亲、研究父亲,让他不再觉得我不懂父亲的一片良苦用心。
??在我的生活中,父亲看似威严,说话落地有声,虽然无情的岁月已将沧桑的年轮刻在了他的额角上,但他内心里蕴藏着的深深柔情并未有一点一滴的遗失,父亲的爱是深沉的,父亲的情怀是博大的,正是这如山的父爱伴着我在岁月中成长,总是有着太多温謦的记忆让我难以忘怀……
记得我升学前,父亲常给我讲做人与学习的道理,一步与一生的辩证关系,我就是听不进去,当时我年少无知,经常和同学一起去网吧玩游戏、蹦街舞、打台球,可以说是兴趣广泛。记忆最深的是有一年春节,我到网吧玩了个通宵达旦而忘记了回家,第二日清早,父母亲就到学校附近的各个网吧来寻找我,他们一晚上都没能合眼,现在想起来真是后悔不该当初。
父亲画国画,我画油画,虽然画种不一样,但艺术是相通的,所以,我和父亲常常在一起交流、讨论和对话,彼此谈自己的绘画心得和绘画技巧,父亲总是鼓励和支持我对艺术的追求,还引导我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百年。
二读父亲的书法。父亲是一个有思想建树的书法家。他的书法气势磅礴,古朴浑厚,遒劲刚健,有霸悍之气,极具独特的个性风格。他有诗曰:“书追古朴意高远,雄奇清雅出心田。兴来煮墨走龙蛇,笔扫乾坤写大千。”诗中的古朴、高远、雄奇、清雅四个词,可以说是父亲书法艺术风格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父亲在书法艺术上毕生追求的目标。浑厚见功力,古朴夹清新。父亲在工作之余,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中。他在系统总结自己的学书历程,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后,又迈上了碑帖兼济的学书之路,寻觅一种全新的艺术境界和艺术语言。他崇尚北碑,但不轻视帖学。他认为碑和帖各有所长,应兼收并蓄。重帖轻碑者,易甜媚流俗,少古朴厚重之势;尊碑贬帖者,易拘谨板滞,无圆润活泼之韵。鉴于此,他楷书习欧、颜、柳、赵,行书追“二王”,篆隶宗秦汉、旁涉魏晋残纸。他临写的各种碑帖都重其神,次其形,得意而忘形。但他深知字形如古人,不难;得神忘形古人就太难。林散之说,艺贵参悟。参是走进去,知其堂奥;悟是创出来,有我的面目。参是手段,悟是目的。参是吃桑叶,悟是吐出好丝来。父亲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边“参”边“悟”,重在“悟”字上下功夫。为提高自己的悟性,他注重摹碑临帖,更看重对书法理论的学习,他认真阅读历代书论,随时记下自己的学习感悟与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他将正书之势、篆书之韵、汉隶之意、草书之情融于一炉,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既有北碑的古拙雄健,又兼南帖俊秀潇洒,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风采。书清劲挺拔,秀如宛丽,体态端凝,稳健多变,格调高雅,风神俊美。用笔沉稳精妙,法度森严,起笔以圆为主,间之以方,行笔有正侧、顺逆、顿挫折转等变化;行笔流畅而又含迟涩,起始转承,力到笔到;收笔圆多于方,自然率意。其笔划点多为尖圆,或侧或平,有的厚重,有的纤长;横划起笔有方圆、藏露,或平入,或转入,运用自如;竖划的行笔多中提;撇的行笔多方;钩多含蓄;折角处有明显顿笔,见方棱。字体结构疏朗明丽,端正平稳,变化多样,统一和谐,字的大小、纵放自如。由于用笔、结构多变,所以字虽端稳却不呆板,给人以动势和透视感。仔细品味,悉心体会,就会使人在艺术的享受中,感受到一种令人奋进的激情。父亲特别重视学书先做人,认为搞艺术就是为了学做人。字如其人,人做不好,字也很难写好,无人品也就谈不上艺品。因此,他十分注重自身修养,待人以诚,温文尔雅,颇有学者之风度。待艺以实,不事张扬,不趋时髦,不求艺外之物。他淡泊名利,克己为人,热心公益事业,常为传道授艺、赈灾扶贫捐赠书法作品,对求学者百问不厌,他始终朝着人品和艺品的完美统一而不懈的努力。
“雄”则具有着现实主义的意味,“奇”则往往体现出浪漫主义的特质。艺术反映着人们对现实与理想的态度。从美学角度看,父亲书法的奇险之美,仰仗的是他驰骋的想像和奔放的情感,特别突出地反映了他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对理想世界的憧憬与向往。 致力于事功而不忘信仰,勇于行动但不迷失方向……这些都体现着他独具的东方民族个性和人生观,也是“奇”的精神实质的所在。
“清”就是清雅、清新的意思。 从美学角度看,“清”却反映出艺术创作中应有思想上、人格上的独立性,而不能迎合世俗,哗众取宠;作品应该质朴、淡雅,出于天真、自然,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艺术家和艺术品应该是寓热烈于恬静,寓深刻于朴素,寓伟大于平凡,寓微妙于率真……总之强烈的情感应是积淀了历史内容的形式,同时也是积淀了观念的情感,是渗透了理性的感性。父亲书法中的清雅、清新之美,可以说有着深刻的美学内涵。 情和理的平衡与统一,是艺术和生活的至高境界,“清”则是这境界的书法艺术的显现,它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性格的优长之处。淡泊、朴素、含蓄、宁静,这些传统的美德在父亲的书法中均有体现。
三读父亲的绘画。中国山水画讲究写意,讲究气韵生动,讲究意境和气势,讲究天人合一与和谐共处。画理在画外,古人早有叙述:画物者必画其形,画形者必画其理,画理者必画其性,画性者必画其势,画势者必通其气。大山圣水赋予人之灵气、智慧和博大的胸怀。欣赏父亲的山水画,只注意他的笔法、墨法、章法及色彩,还远远不够。当然这也是基础,必须从这里入手,去感悟他笔下的东方文化的精神。山水画同人物画不一样,人物画讲究用笔精确,细腻传神,它的束缚很大,而山水画特别是写意山水画,追求的是笔墨自由、奔放,无拘无束和激情宣泄,讲究用笔、用墨 ,讲究皴法,讲究急缓顿挫,讲究一波三折,讲究韵味,就象音乐的旋律,舞蹈的节奏,它们的境界是一致的。父亲是一位典型的学者型业余画家,学问与丹青、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融合和相互印证,成就了他的绘画风骨。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扑面而来,父亲在社会激变而产生的精神文化困境以及艺术发展的许多难题面前,他谨守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传统,从探索民族文化源头入手,以健康平和的生存理想和淳厚高雅的精神重塑心态,为自己绘画艺术创作的美学指归。他孜孜不倦地埋头学习与创作,所以,父亲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绘画则集中体现出了他对艺术传统的深层理解和洞察。体现了他对中国画发展前景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这一创新的意义更在于为中国史进入现代竖起了一块新的里程碑。同时,他的创新精神也为我们展现了一分质朴而伟大的中国知识分子艺术家在时代激流中的执着与智慧。
四读父亲的篆刻。篆刻是我国传统艺术中的瑰宝,它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远肇千年历史,直溯文字渊源,旁通书、画之理,与其它姐妹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兼涉镌刻技艺,内含人品性格和文学修养,从里至外都散发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包含了中国艺术的精粹。
父亲是一个有成就的印艺家,在篆刻方面也有诸多作品问世。著有《陈沫吾印存》一书和《三十六计书法篆刻赏析》出版。因他对书法十分重视,故其印文少有“讹笔”,保证了作品的鉴赏价值。他所刻之印,不管是朱文还是白文,字内的点画之间,字间的位置安排和整体布局,都与其性情修养极端吻合,能给人以高品位的享受。他在遵循汉印的平衡、老实、大方、端正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自然生动,大气磅礴,骨格开张,他在作品中融合了青铜器皿的斑驳凝重,残砖碎瓦断碑中的苍雄古浑等,所有基于天苍地浑的古茂野逸元素,在他的作品中都有体现,可谓是集古朴苍拙、雄浑爽健之大成于方寸之中,他从出自工匠之手的秦瓦汉砖中找来朴实稚拙,玲珑雅致的情趣,为他的印章增添了一些古雅和空灵。从近代流派印的发展规迹来看,吴昌硕、齐白石等写意大师的引领精神使篆刻艺术的写意化倾向逐渐取得了显赫的位置。而新概念现代篆刻的演绎,更使大写意印风成为当代篆刻审美的主流意识。其实父亲的印是介于写意与工稳之间,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他既继承传统,但又超越传统,他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平常的心态,我体会他的篆刻艺术是我之为我、一意孤行境界追求。
五读父亲的诗文。父亲在业余之余还要作文写诗。他常给我讲,作文如同修盖房子,有能力和资本的人,就会修盖框架结构的房子,无能力和资本的人,当然就会砖混结构的房子。作文也如此,善于作文、作好文和作大文者,必先要有好的思路和好的写作提纲。父亲作诗是随性发挥,不爱受那么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他说:能严格遵循古人的韵律、平仄要求的是诗歌,能心随时代,随兴道出自己的所思所想,不为形式所束的真情流露也是诗。形式与内容是互为依存的,同时,形式也当随时代。故父亲的诗可以分为五大类型的题材:一是题画论艺之作。这类诗多是父亲创作过程中的认识体会记录。二是纪游对山川风物的感悟之作。这类诗多出自父亲出差、写生、考察中对大自然的感悟,托物言志,自嘲、抒发感情。三是读书体会之作。主要是记录父亲自己读书时的心境、体会,或是从另一个侧面的认识补充。四是参悟人生之作。这类诗作主要反映出父亲对生命、人生旅途的看法,也反映出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的认识态度。五是传道释惑的课徒之作。这是父亲暗授弟子的一种特殊方式,如果你不能读懂课徒诗,你就肯定学不到东西,如果你要真正读懂课徒诗,那你就必须旁涉其他许多方面的知识,也就是促使你去多读书,多查阅资料,由此可见父亲对弟子是多么的用心良苦。
六读父亲的人生。我印象当中的父亲并不是那么的和蔼可亲,他脸上从不挂一丝笑容,对我也非常严厉。读过巴蜀书社出版的《陈沫吾诗文集》中父亲写的回忆录,我的心中十分感慨,自认为对父亲多了许多了解,关于父亲的一件件往事又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父亲与母亲认识前,是同属于林业系统的职工,在一次偶然的聚会中认识并相爱,通过他们共同的学习与生活,他们从相识到相知、相爱,几十年相濡以沫,历尽艰辛,共同赡养老人,共同抚育我的成长。直到现在,他们仍然在辛辛苦苦地为他们的父母尽孝,为我辈操心。我清楚地知道,保持这样一个母慈父孝的家庭,父亲是付出了很大心力的,母亲也同样如此。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看到了爱情的伟大力量。
父亲的脾气很是倔强。上山擒虎易,开口求人难,他宁肯自己吃苦受累,也从不肯低声下气地哀求别人。看到别人的父亲为子女的前途,到处求爹爹告奶奶的样儿,我心里明白,让我的父亲去那样做万万不可能的。当然,自我明白这一点后,我就开始懂事起来了。所以,我在父母的严格要求和教育下,靠自己的努力学习、考学,虽然没有进入名牌大学,但与我同校毕业的同学比,也总算未辜负父亲的期望。这一点,父亲与母亲是很为我而骄傲的。
父亲的倔强还表现在他对原则的坚持上。在他的书中写到,他不懂人情世故,不善于钻营活动关系,也许世俗的人会认为他不知感恩,但我十分理解他,既然是受职于公堂,何必谢恩于私室,这才是君子之为。在这一点上,我遗传了父亲的倔强,虽然父亲的仕途在别人的眼中是乎不是那么顺利,但我想他是不后悔的,我亦如此。
父亲很是正直。工作近三十年,他一身正气,只要属于他领导的集体,就不会有什么歪风邪气。对此,我不由得有了极大的感触:这就是一个正直的共产党员的党性之所在,就是父亲做人的成功之处。我突然有了一个也许是不恰当的联想:佛即如此。我们供在案上的佛,谁也没看到过他做什么,但只要佛在,什么妖魔鬼怪也不敢到此兴风作浪,佛可镇妖,父亲虽不是佛,但在他的身上,我感觉是有这种佛性的。
父亲对学生,如同对自己的子女一样。在我心中,他是一位严父,在学生心中,他也是一位严师,但在他严厉的外表下,却藏着的是一颗慈爱的心。父亲在工作之余,纳徒传道、授艺解惑,教的学生多有出息,父亲总是为此而自豪。父亲并不势利,他遵循的是“有教无类”的思想,对有了出息的学生,他从不找他们为自己办什么事,即使是那些平平常常,在别人看来没什么出息的学生,他也是同样热情地对待,真诚地关心。父亲常鼓励学生好好学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在他看来,凭自己的诚实劳动挣饭吃,就是有出息,他总是为他的学生有任何一点儿成绩而感到无比欣慰。
父亲编写的《父爱如山》是为了纪念我爷爷的,语言朴实,没有粉饰,也没有夸大其词,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声,同他写的其他有关艺术文章一样,笔笔不苟,正所谓文如其人。我知道,父亲与母亲过的都很不容易,特别是父亲,经历也很坎坷,但父亲遵循“春秋笔法”,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许多不如意,许多坎坷,便都在其笔下略去了。但对他所处时代的许多事情,许多问题,他的观点是明确的,虽不肯多说,却是“一句定褒贬”,这也是“春秋笔法”的精髓吧。
读懂父亲,研究父亲,是增长我的智慧,帮助我进步的最好捷径。前面是我的初步感悟,要真正体会父亲的人生意义,还有待时日。
>相关报道:
- ·痴迷书法 甘之如饴——书法家王远之其人其书[2021-07-27]
- ·关于爱的美学随笔 罗国正[2019-06-19]
- ·用美学与公益结合的维度去看: 人类活动有四条重要规律 罗国正[2019-04-20]
- ·形神兼备 雅俗共赏——品读孟超花鸟画艺术[2019-01-30]
- ·中有风雷老将心:西沐先生艺术经济建构随想[2019-01-17]
- ·非遗传承人——唐卡世家 仁青当周[2018-11-14]
热点新闻
艺术家推荐
更多...曹辉 1952年生于成都。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四川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委会特邀委员、成都中国画会副会长、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校外导师,成都惠民职工画院顾问。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其连环画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大奖。1999年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1990~1998年连续在法国举办五次个人作品展。2011年获第一届四川省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2014年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2015年作品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行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2016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并由此开始为期一年的全国巡展。 曹辉1982——2002年发表作品: 《神奇的武夷山悬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2年4期 《给上帝的一封信》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3年3期 《神秘的大旋涡》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3年2期 《野人之谜新探索》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1期 《女子足球运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5期 《女子马拉松》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2期 《小酒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4年3期 《神秘的石室》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4年4期 《战神之墙》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9期 《笔录奇观》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5年11期 《古代美容》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6期 《一个女研究生的堕落》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2期 《一个投案者的自述》连环画广东《法制画报》 85年17期 《ET外星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85年4、5期 《孟卖大爆炸》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5期 《热爱生命》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驼峰上的爱》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青鱼》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3期 《珍珠》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3期 《菩萨的汇款》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5年9期 《小耗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86年10期 《水手长接替我》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6年10期 《征服死亡的人》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87年6期 《小酒桶》 连环画中国农村读物出版社再版 1985年11版 《给上帝的一封信》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再版 84年3期 《日本国技.相扑》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6年1期 《圣地亚哥刑场》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7年10期 《古诗意画》 国画 四川美术出版社 1987年5版 《人蚊之战》 连环画 科学文艺 1988年1期 《跳水 》 连环画 《万花筒画报》 1988年2期 《他们与“森林野人”》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8年3期 《圣地亚哥刑场》 选刊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关于圣地亚哥刑场的通信》 论文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8年3版 《阿拉斯加的奇遇》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1期 《祭火》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艺术》 1989年6版 《辟古奇谭》 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6期 《玛丘皮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89年9期 《医生.夫人.闹钟》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期 《南.马特尔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0年10期 《泉神娶妻》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期 《中国民族民俗故事》 连环画明天出版社出版 1991年1版 《船儿水上飘》 国画 蓉城翰墨 1991年12版 《萨克奇野人的俘虏》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1年10期 《圣经的故事》 连环画四川美术出版社 1992年1版 《雪莲洞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2期 《艾科沟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2年5期 《印度河文明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1期 《干冰杀人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5期 《白色幽灵》 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 1993年4期 《悬棺之谜新解》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3年8期 《冤家变亲家》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3年10期 《一棵遗落在荒原的种子》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4年6期 《世界名人传记.艺术家卷 米勒篇 》 连环画浙江少儿社 94年一版 《巴仑克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4年10期 《辟古奇尼》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5年5期 《豹狼的日子》 上、下连环画 中国连环画出版社 1992年10版 《冬之门 》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5年8,9期 《神农架野人今安在》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期 《寻觅玛雅古城》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7年10期 《白鹤梁探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8年1期 《尊严》连环画《中国连环画》 1998年2期 《神秘的南美大隧道》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2期 《名医入地彀》连环画《连环画报》 1999年6期 《神秘的英国巨石圈》连环画《奥秘》画报 1999年5期 《蜀王陵出土记》 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0年8期 《定数》连环画《连环画报》 2000年10期 《印山大墓揭秘》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5期 《冰封印加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1年8期 《“狼人”之谜》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1期 《扣开通往远古的大门》连环画《奥秘》画报 2002年4期 曹辉艺术年表: 2020年1月在成都举办“陌上谁人依旧 · 曹辉民国风人物画展” 2019年11月作品受邀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主办的“回望东坡•2019四川中国书画学术邀请展” 2019年8月中山(南区)云峰画苑于举办《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8年10月作品受邀参见“天府百年美术文献展” 2018年1月27日在香港云峰画苑总部举行“昔日情怀--曹辉艺术作品展” 2017年8月作品《年夜饭》参加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办的全球水墨画大展 2017年5月作品《锦官城外》受邀参见“守墨鼎新”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作品展 2017年3月作品受邀参加水墨四川 ——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6年12月作品受邀参加“回望东坡“2016四川中国书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6年6月 在四川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 2016年5月 作品《绣娘》参加成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开篇之作——南方丝绸之路美术作品展 2015年11月 作品《故园旧梦》入选第二届“四川文华奖”美术书法展,并获三等奖 2015年11月 作品参加由四川省艺术研究院主办的“2015四川中国画创作学术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西厢待月》参加在重庆举办的“中国精神•民族魂——中国知名画派邀请展” 2015年10月 作品《故园旧梦》参加“从解放碑到宽巷子”2015成渝美术双百名家双城展 2015年9月 作品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传神写照•2015水墨人物画邀请展” 2015年8月 特邀参加成都市推广天府画派办公室主办的“心里画儿•中国画邀请展” 2015年5月 特邀参加由四川省美协和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联合主办的“四川省中国画人物画作品展” 2015年4月 参加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新中国美术家系列•四川省国画作品展” 2014年 作品《锦江花月夜》参加四川省诗书画院三十年创作成果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 2014年7月 三幅作品参加“南方丝绸之路”主题创作展 2011年5月 在成都东方绘画艺术院(现在的二酉山房)举办“曹辉人物画作品展” 2011年3月 《曹家大院•家训》获首届四川工笔画学会作品展暨中国工笔画名家邀请展银奖 1999年 国画《川妹子出川图》获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银奖 1999年 连环画《名医入彀》获《连环画报》“十佳”优秀绘画奖 1998年8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五次个展 1996年 作品《寻找北斗》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95年7月 在法国圣雷米市BAYOL画廊举办第四次个展 1993年9月 在巴黎“中国之家”画廊举办第三次个展 1993年 连环画《白色幽灵》获《中国连环画》“十佳”作品奖 1991年5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二次个展 1990年3月 在巴黎亚洲民俗艺术博物馆举办第一次个展 1990年 连环画《圣地亚哥刑场》获《奥秘》画报1985~1990年“十佳”优秀作品奖 1989年 连环画《圣经的故事》《青鱼》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 1986年 连环画《罗瑞卿的青少年时代》获第三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三等奖 1981年 国画《新户头》获四川省优秀作品奖详情>>
最新评论
已有0条评论,共0人参与